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公孫弘爲什麼從70歲開始才混得風生水起?

公孫弘爲什麼從70歲開始才混得風生水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在70歲之前毫無作爲,40歲後纔開始學習春秋雜說,窮到放豬爲生;70歲時被漢武帝選中,從此一路人生開掛,最終成爲西漢丞相。同時,他是西漢第一個因擔任丞相而被封侯的人,開了西漢“丞相褒侯”的先例。

公孫弘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他年輕時在薛縣監獄當個小吏,後來因罪被免職了,無奈之下只好去海上放豬;學習慾望很強,40多歲學習春秋雜說,此外非常孝順後母。他因學習和孝順而聞名,被淄川國當作賢良推薦給漢武帝,不過因不勝任出使匈奴的任務而被辭退。淄川國在漢武帝招賢的命令下,拒絕他的推辭,強行再次推薦他爲賢良。他的文章沒有被主管官員太常看上,卻被漢武帝一下子相中,評爲第一名。漢武帝看他相貌堂堂,便封他爲博士。自此,他開啓了火箭般的升遷速度。

公孫弘的發達與他深諳人情世故有着莫大的關係,讓漢武帝對他非常的信任,同時與其他人相處時極具智謀,所以才能快速發跡並且保持地位穩固。

漢武帝對公孫弘的信任,源自於他純熟地處理與皇帝的關係,即廉潔、柔性和謙讓。說到他的廉潔,他常年蓋着布被,吃飯從來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以三公這樣地位仍能堅持如此是難能可貴的,以至於被汲黯認爲奸詐。說起他的柔性,他在公開討論事情時,從來都是將事情陳述出來,讓漢武帝自行決斷,也從來不同漢武帝當面爭辯,這就讓漢武帝比較舒服了,再加上深通儒術,都爲他快速升遷打下了基礎。說起他的謙讓,汲黯第二次抨擊他欺詐時,他還舉例婉轉地反駁汲黯的說法但又誇獎汲黯的忠誠,讓漢武帝對他更加信任;晚年生病的時候,主動向漢武帝請辭,不僅遭到拒絕還得到了漢武帝慰問。

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爲忠,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公孫弘與其他人的相處就恩怨分明瞭,而且有時候還是血淋淋的陽謀。他對幫助自己的人都予以報答,對與自己有仇怨的人就想辦法予以打擊。而且,這些打擊都冠冕堂皇,順勢而爲,讓人很難看出挾私報復的動機。

汲黯因他位極人臣卻這麼簡樸,兩次當着漢武帝面批評他欺詐,他第一次向漢武帝表達了不申辯的態度,第二次則舉管仲、晏嬰的勢力自我辯解且誇獎了汲黯的忠誠,都讓漢武帝更加信任他。他在得知漢武帝想找汲黯的錯處一舉誅殺時,順勢推薦汲黯爲右內史去解決難題,只是汲黯幹得無懈可擊。不過,他在事後也沒見採取小動作。

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爲丞相,乃言上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爲右內史。”爲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董仲舒抨擊他阿諛諂媚,被他推薦爲膠西王的相,雖然被膠西王禮遇有加,但還是在憂懼之下辭官回家去專心著書了。主父偃就更慘了,升遷太快又與公孫弘在築朔方城一事上分歧嚴重,在齊王自殺一事敗露後被公孫弘一句話就弄得滅族了。公孫弘說道: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爲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輕輕地一句活就讓主父偃名正言順地成了背鍋俠。漢武帝得到利益和實惠,主父偃得到了滅族的下場,而他完全站在大漢的利益上去解決問題。

公孫弘爲什麼從70歲開始才混得風生水起?

不過,公孫弘爲官時也透露出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識大體。他在當博士的時候奉命去視察開通西南夷的情況,看到巴蜀人的困苦,回到長安後竭力向漢武帝開通西南夷沒有用處,但遭到漢武帝的拒絕。衛青奪回河套平原後,漢朝要設朔方郡作爲攻打匈奴的軍事跳板,同時東邊正設滄海郡,西邊正開通西南夷。他極力反對設置朔方郡,但在被朱買臣的十個問題問倒後,以全力建設朔方郡爲由成功地叫停了打通西南夷和設滄海郡的舉動。可以說,他在戰略規劃、軍事問題上毫無遠見,如果真讓他全面負責國家的大政方針,國土面積應該會越來越小,這也是很多儒生的通病。

公孫弘最後死於丞相任上,是漢武帝時爲數不多善終的丞相。他最精彩的人生是在最後9年,然而這種精彩是前70年的長期積累所致。想一想,他60歲之前只能靠放豬爲生,且還能堅持不懈的學習;60歲時有了轉機,結果又直接被漢武帝給打發回去了,70歲時差點被太常給刷下去。箇中苦澀心酸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但也讓他的學問、名聲、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打磨。

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他總結出一個當官之道“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對漢武帝始終尊敬有加,自身厲行節儉;他對別人的攻擊採取謙讓的態度,博得漢武帝的信任,但是打擊對手的時候多是順勢而爲、毫不手軟且掌握火候,既名正言順又讓他人挑不出毛病來。正是如此老練的爲官之法,公孫弘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最後得以善終,還能將侯爵傳給自己的兒子。

公孫弘能做到這樣的程度,正是這70年的厚積薄發所致。因此,沒有這70年的心酸、勤奮、修行,他身爲大漢帝國的二把手,位高權重又嚴重依賴皇帝,很難和強勢霸道的漢武帝相處甚歡,很難在這個位置上幹得如魚得水,真可謂“一生無人問,一舉天下知”。東晉亂世時慕容紹的話就講得很好:

冠軍叔(慕容垂)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復燕祚,吾屬但當愛身以待時耳。

不自棄、要自愛才是處逆境的良藥,公孫弘就是這樣的例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