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呢?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唐朝設立節度使之職的用途

唐朝最初的軍事制度是源於魏晉南北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國家把土地分給農民,而農民要爲國家服兵役。

這個制度有幾個莫大的好處,其一就是將中央集權發揮到極致。因爲這些“士兵”都是農民,分散在全國各地只有在“戰亂”時期纔會被武裝聚集起來,這樣就極大的避免了將領做大,起兵反叛。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呢?

其二就是“省錢”,府兵制的士兵都是農民。國家給了你土地,你給國家打仗。在農民眼裏他們賺了,因爲不用在看“地主老財”的眼色。對於統治者來說也賺了,土地本身就是我的,你種糧食要給我交租,而且你給我打仗還不用我發軍餉,省了一大筆錢。

但府兵制的基礎是建立在“均田制”的農業體系下的,當唐朝的“均田制”崩潰,“府兵制”也將不復存在。沒有了兵員如果出現戰亂怎麼辦?於是唐天寶年間就設立了“十節度經略使”也就是大家說的“節度使”。

節度使既然是實行“府兵制”的職能,那就一定有軍權,於是節度使就好像是邊防軍區司令員鎮守邊境。唐朝設立十位節度使鎮守邊境,現在節度使徵兵不是靠“府兵制”而是靠“募兵制”,是要發糧餉的。如果連飯都吃不飽,那誰還會給你打仗。

這時節度使的職能就增加到兩個,一個是軍權,另一個是財政權。節度使身處邊境如有突發狀況可能需要配合,但是皇帝又不在身邊,咋辦?皇帝就把地方的行政權也下放給節度使了。此時的邊境已然成了國中國,這些節度使手掌軍、政、財大權,儼然是一個土皇帝啊!

二、始作俑者——李林甫的私心、楊國忠的作風,引發各地節度使不滿。

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就是李林甫,就是他將國賊安祿山引入玄宗的視線。李林甫天生奸詐,而且嫉妒心極強,時刻生怕自己相位不保,嫉賢妒能。這唐朝有個規矩是當節度使在邊關立下大功後,可以內調入京城爲宰相,這就和李林甫的利益有所衝突,要怎麼辦呢?

把能人趕走,派點沒能力的人來就行了啊。於是李林甫將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派到京城來,他心想安祿山一個胡人翻不起什麼大浪,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個胡人讓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就是因爲李林甫的一己私慾,禍害了一個盛唐。

再說說另一個大唐奸臣楊國忠,楊國忠是楊玉環族兄,說實在的,楊國忠是靠女人上位的,年少時不務正業,長大當官也一定不是好官。專權亂政無惡不作,還和李林甫一起“坑太子”。這太子要是大難不死,楊國忠一定沒有好下場。

細算楊國忠也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李林甫下臺楊國忠上位。安祿山沒有像對李林甫那樣對待楊國忠,楊國忠肯定不樂意,每天變着法想整安祿山。動不動就給玄宗說:“安祿山要反!安祿山要反!”可人家就是不反,玄宗也覺得沒意思。

而當年和李林甫一起整各大節度使和太子,就已經預兆着楊國忠不會有好下場。

馬嵬坡兵變,其實就是太子和高力士整的一出復仇戲,楊國忠就沒逃過這一劫,被太子玩死了。

三、安祿山的野心昭然若揭,登基稱帝

俗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安祿山這人就是“真聰明裝傻”,被李林甫舉薦到玄宗身邊後裝傻充愣,讓玄宗認爲自己是“傻白甜”。見到太子不行禮,說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太子,這樣就極大的滿足了玄宗的虛榮心。

知道玄宗喜歡楊貴妃,就來個什麼“胡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樣就極力討好了楊貴妃,在順便認了個媽。這貴妃媽沒事給皇帝爹吹吹枕邊風,這做兒子的安祿山日子能不滋潤嗎?這麼會獻殷勤,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祕密。

安祿山在追隨張守珪的時候打了敗仗,安祿山受到牽連張九齡審問安祿山時就看出來了安祿山狼子野心。史料《大唐新語》記載“宰相張九齡奏: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罪戮之,以絕後患。”

張九齡當然不能預兆未來,但是當宰相能沒有一點識人之能,怎麼能做好宰相呢?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就用清君側爲名,起兵討伐楊國忠,其實說白了就是找個由頭造反。佔據地盤後的安祿山就建立自己的政權,稱帝改國號爲“燕”。

四、“梟雄”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坑殺

安祿山叛唐後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號稱“大燕王朝”,坐上了皇帝位置。但是他的骨子裏還是那個貪婪權利,心胸狹窄胸無大志的莽夫,他其實不能算是梟雄。畢竟梟雄不是稱帝就能叫梟雄,真正的梟雄應該像曹操那樣目光長遠,富有謀略的人才能叫梟雄。就看安祿山當皇帝后的燕朝吧。

安祿山雖說建立政權但是沒有治國理政之心,燕軍所到之處生靈塗炭,百姓哀鴻遍野。根本就沒有百姓擁戴,這樣預示着燕朝必定不會長久。

稱帝的安祿山猜忌心也越來越重,動不動就鞭打大臣,就連自己的長子安慶緒他也看不慣。特別是在立儲一事上,安祿山沒有首要考慮安慶緒,卻考慮的是他和寵妃段氏所生的兒子安慶恩。

這樣長子肯定不樂意,再加上安祿山脾氣暴躁得罪了權臣嚴莊和自己的內侍李豬兒,於是三人合夥將安祿山殺死,安慶緒獨掌大權。在權利面前父子之情如此脆弱,更何況安祿山還想要廢掉安慶緒,加上脾氣暴躁,安祿山被兒子密謀殺死也是必然的。

五、安祿山隊友史思明降唐,不料被兒子坑了一把

安祿山想要廢長立幼被自己兒子給殺了,安祿山的好夥伴史思明也好不到哪去。在安慶緒統領大燕時,史思明也不安分,“想當年我和你老子打天下,你小子殺了你爹還想讓你叔叔我聽你的,沒門!”

史思明的心思安慶緒自己也知道,兩人都想除掉對方。於是史思明就借接待安慶緒之時將之拿下投降了唐朝。

史思明這個人和安祿山一樣天生反骨,降唐也不一定安分,這是衆所周知的大唐皇帝一定也知道,就要找機會除掉他。史思明想都沒想再次叛唐和安祿山一樣過了把皇帝癮,但是他還是沒吸取安祿山的教訓再次想“廢長立幼”,想要廢史朝義立幼子史朝清。

沒有一點意外,老子再次被兒子幹掉。

六、安史之亂收尾

寶應元年李隆基、李亨相繼去世,太子李豫繼位是爲代宗。

史朝義和安慶緒一樣殺了老爹自己上位,可是並沒有人服他,說是大燕王朝,其實還是各處軍閥割據,史朝義只不過掛了個皇帝名號而已。沒有多少支持者還有膽量稱帝,就和三國袁術一樣沒什麼好結果。

至此時長八年的安史之亂畫上了句號,其實“安史之亂”並不是單指安祿山、史思明還有他們的兒子。

總評:

安史之亂這場叛亂追根究底還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失衡造成的,而安史之亂也告訴我們政治的腐敗和軍事的鬆散。它不似皇室內部鬥爭,皇室鬥爭是爭權奪利,而安史之亂是爲了推翻統治。

就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來說他不是一個明智之人,只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建立政權實行暴政,激起民憤。不得人心的戰爭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失敗!

即使安史之亂沒有將唐朝覆滅,卻也使它由盛轉衰,而安史之亂給唐朝留下的是強盛的外族和遍地的藩鎮。

安史之亂不光改變了大唐的走向,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