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包拯被民間稱之爲包青天,也是歷史上清官形象的典型代表。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絕對是清官。但他留下什麼證明自己是“清官”證據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3年的春天,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雙圩鎮附近,準備擴建一家大型的鋼鐵廠,而位於此處的一座千年的包家墳地也需要進行遷移。包家墓地,正是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後人的大型家族墓葬羣在發掘時,專家們找到了一座不起眼的墓葬,該墓的主人名爲包綬。包拯一生曾育有三子,大兒子名爲包繶,二兒子名爲包綬,小兒子名爲包綖。大兒子因爲疾病過早夭折,而二兒子卻被授任爲大理評事,繼續在朝當官,爲國效力。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第2張

在墓室中,專家們發現了爲數不多的銀器、陶器等陪葬品,但其價值都不是太高。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塊不起眼的歙硯,該歙硯高2釐米,長寬不超過20釐米,由長方形硯面與一個橢圓形水池構成。按照常理來說,在宋代的時候,受到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的影響,安徽歙硯的製作工藝尤爲繁榮,歷來以選材優良、做工精緻被列爲“四大名硯”之一。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第3張

既然如此,包綬墓中出土的歙硯必然也是極爲精緻之作。在將墓室清理完畢後,專家們將發掘出來的文物全部保護起來,並用妥善的方式將運送到博物館的實驗室內。專家們在實驗室中對歙硯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該歙硯雖也是出產於安徽,卻只是民間手工藝人的粗糙之作,無論是選材還是做工,都難以與“精品”二字沾邊。讀到這裏,估計有不少讀者會感到掃興,覺得有些大失所望。可是您卻想錯了,包綬墓中的歙硯雖然做工粗糙,卻依然被專家們評爲“國家一級文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別急,我們還是得從包拯的爲官作風說起。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第4張

包拯自宋仁宗時期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便踏入了宦海生涯。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讀書人科考的目的多是爲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可是包拯卻一直堅持着爲國爲民的志向,秉承着清正廉潔的品格。包拯曾被朝廷派往端州任官三年,端州盛產名硯,號稱“端硯”,是專門爲朝廷進貢之物。朝廷每年都會在此徵收定額的端硯,以前的地方官經常藉此機會撈財,將徵收數量加以提高,害的百姓們有苦難言。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第5張

自從包拯上任後,他對於朝廷徵收的額度嚴格要求,既不少收一塊也絕不多收一塊,還減免了當地硯工的勞賦,爲端州百姓減輕了很大的壓力。包拯於端州在任期間,本可以隨手得到最精美的端硯使用,而他卻依然用着自己從廬州老家帶來的硯臺。三年之後包拯任期已滿,臨行之前,端州百姓夾道相送,還特意製作了一尊“清正廉潔硯”奉上,感激包拯對民衆的恩情。卻拒絕接受百姓饋贈的硯臺。直至上船時,纔有百姓偷偷將硯臺塞進其包袱內。船行路上,包拯偶然間發現了此硯,聽僕人細說前後始末後,他便命人將硯臺扔進河中,(將硯臺留在了端州境地)堅決不受百姓一毫一縷,由此也傳出了包拯“不持一硯歸”的美名。

包綬墓中的歙硯,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潔的有力證據! 第6張

包拯在臨終之前,曾爲子孫定下了“爲官清正廉潔,若行貪污之事不得入祖墳”的家規,並將全部遺物交給了包綬,在墓中出土的歙硯正是遺物之一。包綬墓中歙硯的出土,不僅說明了包拯生前的簡樸生活,同時也驗證了他“不持一硯歸”絕對是真的。如果包拯攜帶會了大量精美的端硯,包綬怎麼會用這一尊小小的、普通的,完全不起眼歙硯?這尊歙硯雖價值不高,可是它代表的是一種清正廉潔的精神,是華夏民族五千年來追求的崇高信仰,更是包拯留給後人最有教育意義的文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