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康熙皇帝爲何要裁撤“三藩”?他的目的是什麼?

康熙皇帝爲何要裁撤“三藩”?他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軍定鼎中原後,曾利用明朝降將到江南平定反清勢力。由於這些人戰功赫赫,清廷對他們加官進爵,其中以“三藩”比較著名。三位藩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尤其是吳三桂,他甚至還有人事任免權,可以不受朝廷約束,自行任免地方官,時稱“西選”。

康熙皇帝爲何要裁撤“三藩”?他的目的是什麼?

吳三桂野心很大,他在雲貴地區暗中集結兵馬,與蒙藏結交,早有不臣之心。耿精忠在福建也有不法之事,欺壓良民,還信奉讖緯學說,相信“天子分身火耳”,覺得耿氏一定會更進一步,其人甚爲精明,卻沒有忠心耿耿對待朝廷。

尚可喜老弱多病,日常政務都由其長子尚之信處理。而尚之信卻不務正業,喜好聲色犬馬,對尚可喜不忠不孝,還想早日繼承王位。尚可喜被迫無奈,上書朝廷,希望回遼東養老,留他兒子鎮守廣東。康熙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認爲能夠藉此裁撤三藩,於是說:如果尚可喜迴歸遼東,尚之信在廣東,不免父子相離,所以還是父子倆帶領全部人馬一起回遼東。表面看是康熙給他們父子團聚的機會,實際上是想清理割據勢力。

吳三桂、耿精忠得知消息後,開始焦慮不安,爲了試探朝廷的態度,他們也向康熙上奏摺,“仰懇皇仁,請撤安插”,看朝廷的反應。

康熙皇帝爲何要裁撤“三藩”?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三藩”一起上書要求“安插”,很快就引起遍野振動,也是一個信號。康熙與大臣商量對策時,有人主張撤藩,比如明珠、張英等人;也有人覺得事關重大,不能貿然動手,比如索額圖等人,兩派人爭論不休。

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早已看出吳三桂等藩王的不臣之心,認爲裁撤亦反,不撤也反,那不如先發制人。所以康熙下令,“從其所請”,同意三位藩王離開駐地,並迅速派出接收大員到三藩駐地商談接管問題。

吳三桂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得自己騎虎難下,當朝廷的欽差大臣到雲南後,他表面上恭敬,擺出一幅事事配合的姿態;暗地裏卻做謀反的準備,除了與另外兩藩密謀外,還封鎖所有的對外交通要衝。當一切準備就緒,吳三桂徹底反清,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對外宣稱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爲復大明江山,希望能夠爭取漢人的支持。

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後,另外兩藩也開始響應,連鄭經也表示要渡海助戰。一時之間,整個東南半壁都成了反清的天下。北方的王輔臣、察哈爾蒙古貴族也開始響應,朝廷一度震驚,甚至有官員“即遣妻子回原籍”。

小編說:“三藩之亂”是朝廷與地方、皇帝與臣子矛盾無法調和的必然產物。在這個事件中,年少輕狂的康熙需要負主要責任,是他錯誤的撤藩策略逼反了吳三桂等人。康熙的決策失誤,造就的就是一場生靈塗炭。倘若他能有步驟地一個一個地撤或者再等幾年,等吳三桂去世後在動手,付出的成本就會低的多。

康熙削藩,也能看做一次清朝版的“鳥盡弓藏”,吳三桂等功臣即使不反,康熙也不信任,沒有安全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戈一擊,萬一成功了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