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棣統治下爲何最終失去安南?真相是什麼?

朱棣統治下爲何最終失去安南?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雖然大明在對陣安南時,不乏勝利,甚至實行了“郡縣交趾”,將其納入大明版圖,但安南叛亂屢禁不止,大明朝一直陷在安南戰爭的泥潭裏——爲了跟安南打仗,大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交趾內屬者二十餘年,前後用兵數十萬,餽餉至百餘萬,轉輸之費不與焉。”

這裏就會有個疑問,爲何朱棣派張輔等人率領80萬大軍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迅速地平定安南之亂,但在以後的歲月裏安南卻屢平屢反。

朱棣統治下爲何最終失去安南?真相是什麼?

在《明史》裏有一個解釋,說:“交人故好亂”,意思是安南人不老實,喜歡作亂,這種說法聽着有些膚淺,欠妥。其實,永樂朝在安南問題上實行“郡縣交趾”政策起,就陷入了被動。相比之下,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要精明很多了,洪武四年,“上(朱元璋)御奉天門諭省、府、臺臣曰:‘海外蠻夷之國,有爲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爲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圖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爲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爲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爲中國患,不可不謹備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明太祖實錄》)儘管朱元璋老農民出身,但在對待遠夷問題上那是相當會算計:發動對外戰爭,占人家的地還不夠你供給他們吃用的,得了他們的百姓還不一定聽你使喚,帝國的版圖不是越大越好,老百姓一旦疲於奔命沒有好日子過,那纔是國家動亂的根本

顯然朱棣在對待遠夷問題和民生問題上比起“乃父”來要略遜一籌,他開始當政時,安南已經亂糟糟一團了,黎季犁父子果然不是什麼好鳥,而朱棣則打鐵榔頭不硬,所以一開始就忍了,或者說是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但自從黎氏當着大明使者的面劫殺自己的國王陳天平後,一心要打造“萬國來朝”光輝業績的“聖明天子”朱棣坐不住了,這是要騎我脖子上拉屎啊。更是有安南黎氏好像是有意的克隆朱棣的做法,弒主犯上,鬼話連篇,不斷的使奸耍滑,進而一次次無意識地觸及到了朱棣心中之隱痛。朱棣是天才皇帝,是政治野獸,也是魔鬼,魔鬼發怒,小妖小怪在劫難逃。因此從整體上說,朱棣大舉出兵安南,、“郡縣交趾”是非理性的,是帶着個人情緒的。最後會失敗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自五代十國到明初期,安南已經獨立了400多年,有着極其強烈的“離心力”,朱棣想通過設置郡縣,把它整合到大一統的明帝國,這幾乎不太可能。譬如說:簡定原本與大明關係相當不錯,後來看到大明沒有復立陳氏後代爲安南王,他就走上了反叛之路。

朱棣統治下爲何最終失去安南?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二:自“郡縣交趾”起,朱棣在構建交趾地方行政、司法等機制的同時,將大明永樂一朝“陽光下的罪惡”也帶到了交趾當地。《明史紀事本末》說:“先是,李彬代張輔鎮交趾,中官馬騏爲監軍,定歲貢扇萬柄,翠羽萬簇。騏墨而殘,交人苦之,三年間叛者四五起,而黎利最劇。”

朱棣派出的宦官監軍把在大明本土的作惡魔爪又伸向了安南,使得本來人心不穩的安南滋生出抵抗情緒。此外張輔還胡亂殺人,“斬首五千級……生擒二千人,悉坑之,築屍爲京觀。”還將不少當地男童掠去閹割了,送給朱棣使喚,女孩被馬騏掠走當奴婢,黎利9歲的女兒就是這樣的命運,因此黎利不造反纔怪。

三:官非其人。已是朱棣打下安南的第13個年頭了,到當地巡視的御史說了這樣的話:“我們永樂朝派往安南出任地方官的,都是兩廣、雲南的舉貢生,也就是說這些原本都是地方官裏的“孩子”,他們不懂得社會和人心,不熟悉大明律法,如此之官治理一方,怎麼能治好呢?”派遣這樣初出茅廬的書生去安南當官,缺乏經驗,能不出問題嗎?

朱棣統治下爲何最終失去安南?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四:大明帝國上下骨子裏都有“天朝上國”高人一等的意識,使得受到貶斥的遠夷在絕境中奮起反抗。明代人留下這樣一段記載:“安南陪臣來朝貢,道出漢陽宿郵亭時,亭中芙蓉盛開,亭長誑之曰:‘此花名一丈紅,請詠之。’陪臣佯爲不知,賦詩曰:‘原來不是芙蓉樹,花與芙蓉卻一般。五尺闌干遮不盡,尚留一般給人看。’太守聞之,以亭長不誠於遠人,乃詬而杖之。”你看看,明明是芙蓉,以爲人家是蠻夷,偏告訴人家是一丈紅,結果自己吃了一丈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