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蘇聯中央如何成爲養老院:三年連換三任總書記

蘇聯中央如何成爲養老院:三年連換三任總書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1984年2月,安德羅波夫去世;1985年3月,契爾年科去世。不足3年的時間裏,蘇聯人連續安葬了三任總書記、三任國家元首。放眼世界近現代史,可謂一大“奇觀”。回溯此種政治奇景之由來,可窺見蘇聯解體前的政治體制疲態。

  勃列日涅夫成就了權貴們奢靡享受

1964年,赫魯曉夫在蘇共黨內鬥爭中下臺,由此開啓了長達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時代。按蘇聯學者布爾拉茨基的說法,勃氏之所以當上總書記,乃是因爲“他的膚淺本身成了長處”,“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滿意”。不獨布爾拉茨基如此認爲,歷史學家梅德韋傑夫,對勃氏也有相似評價:“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裏,身居極爲重要的政治職位……但是,作爲一個大人物,他是那麼平庸;作爲一個政治家,他是那麼缺乏才氣。”“他是個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很弱的人,這正是他與所有前任的不同之處。”

爲個人權位之鞏固計,“平庸”的勃氏,選擇以“穩定”爲其施政方針。此種“穩定”,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再製造波及全社會的動盪,不再搞運動;二是竭力維持幹部體系的常態化、人情化。後者,是勃氏能夠安坐總書記之位至死的關鍵。

勃列日涅夫去家鄉接他年邁的母親來莫斯科。豪華的轎車、柴可夫斯基的唱片,使他母親感到很驚訝。到克里姆林宮後,勃列日涅夫讓母親參觀自己寬敞的公寓——精美的傢俱、地毯、名畫、瓷器、銀器、晶質玻璃製品,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沙皇的珍藏。當勃列日涅夫問母親感覺如何時,他母親既驚訝又恐懼,不知所措。很長時間後,他母親流着眼淚說道:“孩子啊,共產黨來了,那你可怎麼辦呢?”

蘇聯中央如何成爲養老院:三年連換三任總書記

勃氏如此,上行下效之風可想而知。對氾濫成災的黨內貪腐,勃氏有自己獨特的 “哲學”認知:“你們不懂得生活。誰也不能只靠工資過日子。我記得年輕時在中等技術學校學習,我們給車皮卸貨掙外快。我們當時是怎麼幹的呢?從車皮上卸下的東西中,每搬運三個麻袋或箱子,就自己留一個。國內所有的人都是這麼生活的。”

  既得利益者不許勃列日涅夫辭職

斯大林時代,高級幹部們既沒有生命安全,也沒有職務安全;赫魯曉夫時代,高級幹部們獲得了生命安全,但沒有職務安全;勃列日涅夫時代,高級幹部們終於既有生命安全,也有職務安全,“天堂”降臨了。

“如果發現州委書記在本州應屆選舉中有可能落選,就把他調回到蘇共中央組織部擔任視察員職務,兩三年之後又推薦他(實際上是任命他)到另一個州去擔任州委書記。不稱職的部長從一個部調到另一個部,或者‘爲他’建立某個新的部。爲完全垮掉的幹部尋找或建立清閒但待遇優厚的職務,往往派到某個國家當大使(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誰如遭失寵,往往派去擔任此種工作)。”

因貪戀此種生命與職務的雙重 “安全感”,“在冊權貴”們願意勃列日涅夫在總書記寶座上呆得越久越好。

1976年,神情常現呆滯、記憶嚴重喪失,連說話都感困難的勃氏,不堪重負,曾試圖辭職,“但是他周圍的人都要扶着他,哪怕他已不能思考,也不讓他從總書記的位置上退下來,因爲這是一種共同的需要”。

  克里姆林宮:老人之家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穩定”的結果,是造就了一架無比蒼老的統治機器。到1980年,蘇聯關鍵機構的大部分幹部都已超過了70歲,“政治局70歲以上的人比60歲和60歲以下的人多六倍,部長會議主席團則多四倍”。1981年蘇共二十六大後產生的14名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70歲;8名政治局候補委員,平均年齡66歲;10名中央書記,平均年齡近69歲。

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11月去世,接替他的,是老態龍鍾、病入膏肓、69歲的安德羅波夫。

安氏在總書記之位上僅一年有餘,即於1984年2月去世。接替安氏的,是更加老態龍鍾、病入膏肓、73歲的契爾年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