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德意志還是大普魯士,德意志統一的背後,有着哪些裂痕和無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自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以來,神聖羅馬帝國分崩離析,皇帝變成擺設,德意志淪爲純粹的地理名稱,在並不算大的土地上,最多時竟然存在着1700多個小邦,毫無凝聚力。

進入19世紀後,隨着拿破崙的擴張,維也納的哈布斯堡王朝再也無法維持這個潰散的空頭帝國,最終,帝國境內大大小小的邦國被拿破崙粗暴生硬地組成了35個大小邦國和4個自由市,構成了後來以奧地利爲首的德意志聯邦的基礎。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奧地利帝國本是德意志民族中的老大哥,擁有極高的威望,但是,它在拿破崙戰爭之中透支了國力,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這個中歐的老大帝國一直在休養生息,以圖恢復國力,而此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慘痛教訓以及歐洲民族主義思想崛起,德意志各邦要求統一的呼聲不斷高漲,起初,很多人把希望寄託在奧地利身上,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德意志國家。

然而,奧地利在拿破崙戰爭之後,國力便再也沒有恢復,1848年歐洲革命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竟然倉皇逃離維也納,且同一時期奧地利在外交層面失敗連連,對於德意志聯邦的掌控有心無力,對統一之事更是一拖再拖,使得德意志人對哈布斯堡家族漸漸失去了信心。

同一時期,本是波蘭封臣的普魯士卻不斷崛起,嚴重挑戰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內的地位,德國的統一,終於來到了十字路口。

當時,奧地利主張囊括整個德意志聯邦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在聯邦之外的匈牙利等所有領土,是爲大德意志方案,這一方案因囊括太多非德意志民族而被大多數代表反對,而普魯士爲了自己能在德意志各邦中取得領導地位,也反對奧地利併入德意志而主張把整個奧地利踢出德意志的範圍,由它進行領導,統一其餘各邦,是爲小德意志方案。

另外還有各小邦資產階級代表提出的第三德意志方案,但該方案嚴重威脅各邦君主利益,且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力量有限,因而各邦君主無人採納。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第2張

從整體來看,奧地利的方案與其說是大德意志,不如說是大奧地利,內部民族衆多,德意志民族甚至不佔多數,這樣的一個國家即使成型,也會因爲內部整合不力而導致最終解體,後來的奧匈帝國也確實走上了這條道路。而且,一個橫跨中東歐的龐大國家的出現,立即就會招致歐洲列強的聯合打壓,於外交上極其不利。

因此,這個方案事實上不具備任何可行性。

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小德意志方案和奧地利放棄南部領土的大德意志方案,本來法蘭克福議會投票支持大德意志方案,然而,時任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宣稱奧地利帝國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堅決不放棄南部的國土,而多數代表反對接受過多外族人併入德意志的民族國家,於是這個方案被迫放棄。

這樣就只剩下小德意志方案可行,北方各邦代表於是推舉普魯士國王爲德意志皇帝,但奧地利和南德各邦表示反對,因爲他們並不想併入一個以普魯士爲主導的德意志國家,而普魯士也不想把奧地利拉進來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在這種自相矛盾之中,德意志各邦吵吵鬧鬧進入了1860年,俾斯麥上臺了。

從本質上講,俾斯麥是一個容克舊貴族,很多人對他推崇備至,認爲他在三次王朝戰爭之中,目標明確,完成了小德意志的統一。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第3張

然而,也有一種不同的聲音,即俾斯麥作爲一個普魯士貴族,他並沒有什麼統一德意志的理想,而是披着小德意志的外衣,單純擴張普魯士的領土。與其說是小德意志,不如說是大普魯士。

首先,普魯士人對於一個現狀一直苦惱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列強出於監視法國的考慮,硬塞給在戰爭中居功至偉的普魯士一片不接壤的西部領土,這片領土的存在導致本就比較碎片化的普魯士領土面臨極大的整合壓力,萊茵省的存在改變了普魯士,讓它不得不介入德意志的統一議題當中。

普魯士人的想法是這樣的,既然強行吞併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小邦會遭到大家反對,那麼我們以統一德意志爲名,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國土連起來了嗎?

因此,普魯士人本來就對統一不積極。其次,南德各邦和奧地利存在大量的天主教人口,德意志各邦因爲長期分裂,南北隔閡很深,西南部的資產階級也會威脅容克地主的統治。

作爲新教貴族,普魯士並不想把大量聲色犬馬的奧地利人併入德意志,這就導致了其統一德意志的事業變成了純粹爲自己謀利的招牌,德意志不統一,統一成什麼樣無所謂,把普魯士的領土連接起來並且南德人口不能太多以致威脅普魯士主導地位纔是正題,所謂不能讓“普魯士溶於德意志”,普魯士從一開始動機就不純。

於是,俾斯麥在統一進程中不斷開倒車,1866年他拒絕打垮奧地利將奧地利本土併入德意志,1871年又賦予巴伐利亞半獨立的地位,普王加冕時,他又拒絕普王要求的德國皇帝稱號,強迫威廉一世接受曖昧不明的“德意志皇帝”稱號,這兩個稱呼是不同的。

德國皇帝的稱號表示德意志將實行中央集權,而德意志皇帝則不同,各邦依然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皇帝由普魯士國王兼任,其他各邦國王和君主各行其是,甚至軍隊分成四支,政令軍令無法統一,內部政治架構疊牀架屋,連統一的國防部都沒有,這一切無不說明了普魯士貴族對於自己締造的這個國家三心二意,只是粗暴的使用普魯士的體量優勢維持聯合政體,而從沒有想過將它的政令變得鮮明。

德意志是如何統一的?它什麼時候真正包含了國土和國家相一致的含義 第4張

在後來威廉二世繼位的時候,人家問他:“陛下,您的冠冕是普魯士國王的王冠呢?還是德意志皇帝的皇冠呢?”他回答:“還不都一樣。”可是三十年之後,他終於意識到不一樣了,叫嚷他可以放棄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但絕不會放棄普魯士國王的稱號,這就是德意志統一的本質,自己的諸侯王位永遠必一個統一的代表位置更重要。

而後來奧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通過《林茨綱領》,要求將奧地利併入德國,放棄匈牙利,俾斯麥當場予以拒絕,理由是奧地利的天主教徒會威脅普魯士的地位。這樣,一個以普魯士新教徒爲相對多數,以南德天主教徒爲相對少數的統一德意志國家的機會,永遠喪失了。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最終把德意志民族綁上了一戰的戰車。而話說回來,即使當初奧地利統一,也會有究竟是大德意志還是大奧地利的爭論,或許瓦解更快,這是由於德意志人因爲地理位置尷尬長期分裂導致的地方意識強大,南北存在嚴重隔閡,以致國家戰略模糊不清所造成的。

以俾斯麥爲代表的普魯士貴族們,有意混淆德意志和普魯士的區別,德意志民族認同定位模糊,終於導致了德意志因爲國家定位不明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領土損失近半的悲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