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貝採裏烏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和元素符號有着什麼樣的聯繫

貝採裏烏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和元素符號有着什麼樣的聯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素符號

貝採裏烏斯在化學領域中最大的功勳,是他首先倡導以元素符號來代表各種化學元素。他提出,用化學元素的拉丁文名表示元素。如果第一個字母相同,就用前兩個字母加以區別。例如:Na與Ne、Ca與Cd、Au與A1……等。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化學元素符號系統。他的元素符號系統,公開發表在1813年由湯姆遜主編的《哲學年鑑》上。一年以後,在同一刊物上,他又撰文論述了化學式的書寫規則。他把各種原子的數目以數字標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例如CO2、SO2、H2O……等等。貝採裏烏斯關於元素符號及化學式的表示方法,遠比道爾頓等人以往用小圓圈表示的方法簡便、明確,因此,很快地就被科學界接受了。

貝採裏烏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和元素符號有着什麼樣的聯繫

二元論

關於化學親合力的研究,使貝採裏烏斯建立起電化二元論的學說,貝採裏烏斯早年對電解過程做過仔細考察,特別是電解槽兩極的電荷相反,電荷之間的吸引和排斥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決心應用電學的上述觀點來分析化合物組成和化學反應的機理。經過更多的實驗考察後,他於1811年,從電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個被認爲更合理的化學親合力理論,即他的電化二元論。他根據電學中的二元性和實驗證明的鹽能被電流分解爲鹼和酸的事實,把酸鹼的概念與電的極性聯繫起來,認爲鹼是由金屬的氧化物形成,它帶陽電:非金屬的氧化物帶陰電,能形成酸,在這兩種氧化物之間,也有引力在起作用,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鹽。例如氧化鈣帶陽電,二氧化碳帶陰電,二者相互作用時形成碳酸鈣。然後他又將這種極性推廣到元素上面,他設想,每個原子都帶有正負兩種電荷,氧是負電性最強的元素,鉀是正電性最強的元素,其它元素按其負電性(或正電性)的強弱介於二者之間。元素間之所以能相互作用,是由於它們帶相反電荷相互吸引。例如負電性最強的元素氧被其它元素所吸引,從而同它們化合。但是,這樣形成的氧化物卻不是中性的,它們也帶電。因爲不等量的電荷是無法完全中和的。因此,如前所述,金屬的氧化物帶陽電,非金屬的氧化物帶陰電。按照貝採裏烏斯的假定,物質粒子總是帶電荷的,即使化合以後仍帶電荷,物質相互作用的親合力就是電的吸引力。把電看作是物質粒子的本性,這種認識比戴維只停留在表象的認識深刻得多。貝採裏烏斯把物質的化學性和電性都統一在同一的物質屬性內,通過物質的電性變化來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把這兩種變化有機地聯繫起來,這是對化學物質、對化學過程的認識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發展。

貝採裏烏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和元素符號有着什麼樣的聯繫 第2張

電化二元論基本符合電解的實際過程,又對使鹽類結合、酸鹼中和作用的親合力概念作了較滿意的解釋。這個理論簡單明瞭,能說明許多化學現象,化學家們極易理解它。所以這一理論很快成爲贏得絕大多數化學家贊同的流行理論。後來,隨着有機化學的發展,特別是在研究取代反應中,電化二元論才逐步地顯露出它本身的缺陷,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代之出現了新的學說。

分析家

貝採裏烏斯是當時最著名的分析化學家之一。他在測定原子量時,把許多新的分析方法、新試劑和新儀器設備引進分析化學中來,使定量分析的精確度空前提高。他對各種分析操作進行過細緻的研究與改進。例如他曾指出,漏斗的錐角60度時過濾速度最快,而且濾紙不能高出漏斗,否則溶劑在濾紙邊緣會很快蒸發,使沉澱難以洗淨。貝採裏烏斯對礦物學做過長期系統的研究。他在對礦物進行定量的全分析時,發現其中大部分是“硅質”(硅石)。硅質與其他金屬的氧化物緒合成化合物,就是礦物的主要成分。貝採裏烏斯把含有這種化合物的礦物,取名爲“硅酸鹽”。並對各種硅酸按其組成做了分類,這種分類沿用至今。1814年他發表了關於礦物新的純化學分類法的論文,引起學術界極大重視,立即被譯爲英文和德文。同時在礦物研究中,他還發現過一些新元素。例如1803年發現鈰;1817年發現了硒; 1828年發現釷。另外還發現了硅、鈁、鉭、鍺等等。

化學家

貝採裏烏斯還是開創有機化學研究領域的傑出化學家。1814年貝採裏烏斯通過精確的實驗證實,有機物也遵守定組成定律。這就開始了對有機物的深入研究。他最早引用了“有機化學”概念。但由於當時科學條件限制,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從天然動植物有機體中提取的有機物,即只能從有機物製造有機物。這給了人們一種錯覺,似乎有機物均屬“有生機之物”或“有生命之物”,並只有在一種非物質的“生命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而不能在實驗室裏用化學方法合成。顯然,這種“生命力論”及貝採裏烏斯的電化二元論,都束縛了有機化學的發展。但是,當1828年維勒人工合成尿素之後,貝採裏烏斯受到極大啓發,他想到自己也曾發現過雷酸銀和氰酸銀,這是兩種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物質,當時誤認是由於實驗誤差造成的。在維勒之後,他發現酒石酸和葡萄酸也有類似情況,於是他認爲必須提出一個新概念。他說:“我建議把相同組成而不同性質的物質稱爲‘同分異構’的物質”。同分異構現象的發現以及從理論上的闡明,是在物質組成和緒構理論發展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它開始了分子結構問題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貝採裏烏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和元素符號有着什麼樣的聯繫 第3張

教育家

貝採裏烏斯還是一位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他十分重視化學人才的培養。他曾編著化學教科書共三卷,於1816年初版後不久,即被譯成法文和德文。在貝採裏烏斯生前,該書在瑞典曾印行過五版。它是一部最完整、最系統和最通俗的化學教科書。在長達30多年間,成千上萬的青年化學家們都讀過該書。貝採裏烏斯以其廣博的知識和正確評價實驗數據的洞察力吸引着科學家們。他總是不斷地改造舊方法,創造新方法,並且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所有成就都寫迸教科書裏,給青年學者們鋪成了前進的坦途。維勒等一大批化學家都曾師承於貝採裏烏斯,他是當時國際上公認的化學權威之一。

致力科學

貝採裏烏斯畢生專心致力於科學事業,他56歲才初婚。他的妻子約翰娜當時年僅24歲,是瑞典國務大臣波皮烏斯的一位千金,婚前貝採裏烏斯被授於男爵爵位,結婚時,他們舉行了豪華的婚禮。政府官員、科學家、社會名流以及他的學生們都來向他們表示祝賀。婚後,貝採裏烏斯繼續埋頭於科研工作。他一邊在大學裏講課,一邊呆在實驗室工作,並抽空編寫《年度述評》。1836年,他還在《物理學與化學年鑑》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提出化學反應中使用的“催化”與“催化劑”概念;又是他,1841年第一個提出了“同素異形”的術語。由於長期緊張地工作和經常接觸有毒化學藥品,貝採裏烏斯的健康遭受很大損傷,積勞成疾,於1848年8月7日,在斯德哥爾摩病逝,享年69歲。他的逝世,不僅是瑞典人民的巨大損失,也是國際化學界的一大不幸。瑞典科學院和瑞典政府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