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負米養親的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負米養親的故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時候家裏非常窮,他侍奉父母卻是極盡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隨便吃些粗糧。有一次,家裏沒有糧食吃了,卞州的糧價卻一路飛漲,家裏僅剩的那些錢已無法維持下去。子路聽說百里之外的某地糧價較低,便不分晝夜地親自趕往那裏買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他心裏樂滋茲的。

兩位老人過世後,子路遊學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隨從的車子都有上百輛,座位上的墊子鋪得特別厚,每次宴飲都是豐盛的佳餚,在當時聲勢極爲煊赫。子路卻一點也不高興,面對着自己擁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傷,嘆息着對人說:“我現在雖然高貴了,可我的父母在哪裏?雖然我還想吃粗糧,還想像當年一樣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機會了。”

【原文·出處】

子路見於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爲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爲親負米,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孔子家語·致思》節選

仲由“負米奉親”的故事提醒我們:侍奉雙親應當趁他們健在的時候,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足,都應當盡心盡力。如果想等條件好了再奉養他們,那時他們很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即使想再回到從前過苦日子也得奉養雙親的日子,也不可能了。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負米養親的故事

後來人們就用“負米”表示外出求取俸祿錢財等以孝養父母。例句——宋·司馬光《送伯淳監汝州酒》詩:“惟知負米樂,不覺抱關卑。”清·錢泳《履園叢話·碑帖·家刻》:“乾隆五十三四年間,始出門負米,初爲畢秋帆尚書刻《經訓堂帖》十二卷,又自臨漢碑數種。”

以“銜索”爲不得孝養父母之典。例句——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泣風雨於梁山,惟枯魚之銜索。”唐·陳子昂《臨卭縣令封君遺愛碑》:“枯魚銜索,疾風過牖。匪降自天,誰執其咎。”《晉書·孝友傳序》:“聚薪流慟,銜索興嗟。”《梁書·元帝紀》:“惵惵黔首,路有銜索之哀;蠢蠢黎民,家有桓山之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