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狂飆運動對於德國民族意識的改變有什麼作用?

狂飆運動對於德國民族意識的改變有什麼作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狂飆突進運動是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文學界的運動,那麼這項運動對於德國民族意識的改變有什麼作用?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十八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文壇上包括青年歌德在內的一批血氣方剛的年輕文人不甘於忍受舊的傳統和陳規的束縛,發出了反抗的吼聲,掀起了德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大潮。

他們的口號是弘揚“天才”(Genie)、爭取獨立性。意思就是不需要什麼都學習外國的東西,不必言必稱希臘羅馬,更不必唯法國人馬首是瞻。獨創性、民族性纔是一個國家文學最根本的命脈,由此他們將矛頭直接指向了萊辛所爲之奮戰的古典主義詩學理論和巴洛克時代的戲劇。

他們認爲,這些理論由於過分地強調理性,強調超個性的準則,與近代文化要求個性的潮流相背離,已經成爲了德國藝術發展和文化前進的絆腳石,必須立即將之從德國文學中清除出去。

“青年戲劇家克令格爾(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1752———1831)的一出名叫《狂飆突進》(Sturn und Drang)的戲劇,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這種情緒和氣勢,後來就被用作這個運動的名稱。”

狂飆突進運動認爲,過去的詩學過分於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而事實上創作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陳規,規則之於文學創作,猶如柺杖之於瘸子,其實乃是天才的牢籠。

狂飆運動對於德國民族意識的改變有什麼作用?

由此,它提出了德國啓蒙運動的一個最大的缺點:自滿的理性主義。

這種理性主義被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認爲是冷酷的。因爲人本來是善良的,社會、哲學和技術這些人類理性的產物敗壞了人的本性;在理性統治下,一切原始的、自然的都被整齊劃一的要求所扼殺。

受盧梭影響,狂飆突進運動的年輕人們不是“追隨藝術的古典原則和古典模範,而是公開讚揚尊崇自然的藝術優點,讚揚想象、直覺和‘天才’,他們相信自由———這也許是沒有序但卻令人興奮。”

與啓蒙運動相比,狂飆突進運動的參與者們並未放棄理性,且都對“新的”社會充滿期待,傳統雖然仍舊在起着作用,可是從未來出發,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並沒有看到多少積極的東西,因此必須超越它。他們都崇尚寬容,嚮往自由,能夠容忍不同生活和世界觀並存。

但是與啓蒙主義者提出的世界主義,承認“世界公民”相反,受赫爾德的影響,狂飆突進運動卻漸漸遠離了世界主義,慢慢發展成爲了一場以情感對悟性、以非理性對理性、以內在生命力對外在形式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使德意志文學慢慢擺脫了外國文學的約束,成爲德意志民族文學正式誕生的標誌。

作爲這場精神獨立運動的先驅,赫爾德在其中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他的推動下,狂飆突進運動追求文學獨立,希冀建立真正德國本土民族文學的訴求和當時廣大德國人民盼望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的情結完美的契合在一起,極大地喚醒了德國普通民衆的民族情緒,促成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約翰·哥特弗裏德·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1744年8月25日生於東普魯士莫儂恩(Mohrun-gen),就是現在波蘭德莫拉格(Morag)。

1762年,赫爾德到可尼斯堡,拜康德爲師學習神學和哲學。1769年,開始遊歷法國,他的《1769年遊記》(Journal meiner Reise im Jahr1769)在他死後的1846年方纔出版。

1770年,赫爾德與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相遇,他們共同推進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發展,而青年歌德在諸多的創作當中也是受到了赫爾德的直接影響,比如《少年維特之煩惱》、《鐵手騎士葛茲·封·勃利欣根》、《普羅米修斯》等。

作爲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領袖,赫爾德的思想理論也被奉爲該運動的精神圭臬。在運動過程中,赫爾德發現了民族(Volk)。他也是第一個採用“民歌”(Volkslied)這個概念的,用來泛指一切民間的創作。

他特別地重視民歌,並細心蒐集和熱心整理德國和其他各民族的民歌,編成了《民歌中各族人民的聲音》(1779)。他認爲民歌最能表達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心態,除了荷馬、莎士比亞等名家構成的傳統外,還有一個豐富的民間文學的傳統從古到今綿綿不絕。

赫爾德如此重視民間文學的創作,這就給狂飆突進運動的詩人們、文藝家們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一個不同於新古典主義和巴洛克風格的雕琢、浮淺的新天地,帶他們進入到了一個新穎而多奇的靈感世界之中。

而這種提倡民歌純樸、粗獷、自然、奔放、富有生命力的風格也匯入了狂飆運動的巨大聲浪之中,對整個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關注的轉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爾曼人,不是黑森人或圖林根人或達姆斯塔特人。德國人民的自我意識始於‘魏瑪’。”

狂飆運動對於德國民族意識的改變有什麼作用? 第2張

赫爾德是堅決反對摹仿外國,尤其是反對低劣地摹仿法國文學和拉丁文學的,他把拯救德國民族文學不受到外國化影響的希望寄託在德國語言上,因爲他認爲:語言是造成人類的根本原因。

正因爲有着不同的語言纔有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分。通過獨特的語言以及與語言相關或者是語言的其他表現形式的習慣、傳統和禮節的作用,民族羣體有機地將這些獨特的成分凝聚爲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聚合在一起。

於是產生民族羣體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德國民間詩歌之於德語,德語之於德國民族文學,德國民族文學之於德國民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從溫克爾曼、萊辛、赫爾德直至歌德和席勒,有感於當時德國四分五裂的疲弱狀態,更使得一衆思想家們都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他們也訴求於通過文化和語言的統一來達到統一民族的偉大使命。

從馬丁·路德1517年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天主教廷的橫徵暴斂,進而出版了德語《聖經》譯本開始,德國開始被視爲一個民族———德意志民族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德國社會的進一步碎裂,無數的大大小小的邦國操縱着整個德國社會,人們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德意志人。

直到狂飆突進運動對人們思想的再一次衝擊,纔再次萌發了人們的民族意識,並呼喚人民回到德國本身的文化傳統和文學天賦上來。

而當文化的民族意識和政治的民族主義相結合時,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獨特文化,並進而追求實現民族、國家的真正統一,由此建立起在語言、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和諧恆等式,而這恰恰是德國式民族的根基所在。

最後,隨着拿破崙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統一的德意志民族也就真正地宣告誕生了。

狂飆突進運動是一場德國青年知識分子反對啓蒙運動盛行的樂觀主義情緒的運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上的範疇,可稱其爲一場真正的思想解放運動,在精神先驅赫爾德的推動下,極大地促進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