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馬拉塔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一、二次馬拉塔戰爭的經過

馬拉塔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一、二次馬拉塔戰爭的經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75~1818年,英國殖民者征服印度馬拉塔聯盟的三次戰爭(Anglo-Maratha Wars)。18世紀初,馬拉塔國家分裂爲五個半獨立的封建王國。各王國爲爭奪聯盟統治權,不斷髮生爭鬥。英國殖民者乘機插手馬拉塔內政,多次挑起戰爭。最終完全瓦解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馬拉塔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一、二次馬拉塔戰爭的經過

 戰爭

  第一次

公元1770年,聲名顯赫的馬拉塔王國依仗威名和實力把在德里的莫臥兒王朝皇帝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以若干特權相要挾,答應護送他回首都,大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炙手可熱的權勢。不久,由於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訌,英國人趁機出兵,從而爆發了第一次英國--馬拉塔戰爭。

英國東印度公司爲了取得和孟買毗連的某些沿海領土,鞏固其在孟買的地位,提出割讓薩爾塞特和巴塞因,並將布羅奇及蘇拉特兩縣的一部分稅收轉讓給英國爲代價,答應出兵2500人與佩什瓦組成聯軍。聯軍在阿拉斯平原將浦那的馬拉塔政府軍擊敗了。

1777年、浦那的馬拉塔政府領袖熱情地接待了一個法國冒險家,井答應將印度西部的一個通商港口讓給法國人。這件事引起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法國人在印度南部圖謀的疑慮,決定對浦那重新開戰。1778年11月,英國攻擊部隊由600名歐洲人和3300名印度士兵組成,直向浦那進發。1779月1月9日,英國攻擊部隊和浦那龐大的馬拉塔軍隊相遇了。浦那軍隊打垮了英國軍隊,並迫使英軍簽訂了一次屈辱條約。"但是這個條約被英屬印度總督沃倫·黑斯廷斯拒絕了。他曾經寫道,我們已經否認了這個條約,,要是我們能輕易地洗刷掉我們民族聲名蒙受的醜名,那有多好啊"。黑斯廷斯不受同僚們的糾纏阻撓,採取了挽回公司聲譽的措施。他從孟加拉派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橫跨中印度,先後攻佔了艾哈默達巴德、巴塞因等地,但是英國軍隊向浦那進攻遭受失敗,被迫退卻。黑斯廷斯派出的另一支英軍借雲梯爬城,佔領了瓜利奧爾,在錫普里(今錫夫普里)的英軍也打了勝仗。這幾次勝仗的結果,提高了英國人的聲譽,促使英國同浦那政府締結了《薩爾拜條約》。

《薩爾拜條約》確認英國人佔有薩爾塞特,劃分了各王國的勢力範圍,從而恢復了戰前的原狀。英國人從這個條約所得到的物質利益並不很顯著,但英國人還是濫費財力,採取了一些不受歡迎的財政措施。即使如此,這個條約還是標誌着英國在印度稱霸歷史上的一個轉挨點,它維持了和馬拉塔人20年的和平時間,擺脫了馬拉塔人的牽制,使英國集中力量向邁索爾、尼扎姆、奧德和法國人作戰,並將尼扎姆和奧德的納瓦卜置於英國人的控制之下。黑斯廷斯的斷然措施,挽救了英國在印度的地位,從而奠定了英國人在印度政治中的支配權,爲上升到最高權力鋪平了道路。

《薩爾拜條約》中關於馬拉塔人的條款,承認了馬哈達吉。辛迪亞"就對英國政府的關係來講,是一個獨立的王公","在涉及他與浦那政府關係的其他方面,仍應遵守謹慎的方式"。馬哈達吉·辛迪亞是一個傑出的領袖,他利用自己的新地位來擴大和鞏固在北印度的權力。他拋棄了陳舊的馬拉塔作戰方法,聘請法國軍事專家根據歐洲的科學方法編制部隊。爲實現他在北方的野心,他前往德里,使在暴力和混亂中無依無靠的空頭皇帝沙·阿拉姆二世成爲他的傀儡,利用虛構的皇帝主權的名義,使他很快地在印度斯但建立了馬拉塔人的霸權。他從皇帝那裏爲他的主人佩什瓦取得了帝國攝政的官職,他自己則成爲佩什瓦的代表,並獲得了御林軍的指揮權,成爲皇帝名義上的奴僕,實質上的嚴厲主人。當他逐步確立對拉傑普特人和賈特人的支配地位後,他在北印度的權力達到了顯赫的頂點。但當他企圖進一步在浦那樹立勢力、擴大範圍的時候,因患熱病而去世。

馬哈達吉·辛迪亞的去世,是一件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馬拉塔帝國和印度其他各邦都因此而受到影響,從而也決定了馬拉塔人在北方霸權的命運。據後人從英國人檔案中找到的對馬哈達吉的行動"嚴加戒備的各種證據",由此推論,如果馬哈達吉不死,堅持不懈地努力實現他曾經作出的擴張計劃,他很可能會變成不列顛利益的強大敵人。但由於他的去世,英國人則可以在那裏比較自由地建立他們的統治權了。隨後,英國集中力量征服邁索爾(見邁索爾戰爭)。

馬拉塔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一、二次馬拉塔戰爭的經過 第2張

 第二次

1799年邁索爾被征服後,馬拉塔成爲英國在中、南印擴張的最大障礙。公元1798年4月,理查德·韋爾斯利就任印度總督,開始支配東印度公司的命運。當時,印度的政治情況是極端嚴重的:"公司的宿敵"邁索爾蘇丹實力大大增加,而敵對態度未減當年;威望和實力降低了的尼扎姆,歡迎法國人的支援;馬拉塔人領袖的權力達到顯赫驚人的程度;公司經常擔心的喀布爾的統治者扎曼沙進入印度平原:當時公司的財力又極爲拮据。與此同時,歐洲革命的影響,拿破崙對埃及的遠征,法國人又同提普結成了同盟,都使緊張的局勢增加了嚴重性。保護英帝國的利益成爲韋爾斯利決策的出發點,爲了保衛和維護東印度公司的地位,韋爾斯利冷靜地分析了當時各王國的態勢,對印度各邦推行了軍事同盟政策。韋爾斯利軍事同盟體系的意圖是,"未經英國政府瞭解和同意,印度各邦不得從事戰爭,也不得和任何其他邦進行談判。大的公國各以英國軍官指揮的一支土著軍隊來維持公共和平;它們各自割讓某些有充分主權的領土,以支付這支軍隊每年的費用。小公國則向最高權位者納貢。作爲回報,英國政府對他們個個都加以保護,以抵抗任何入侵的外敵。"對於這樣一種辦法,只有弱邦才肯順從,如尼扎姆立即就接受了,而馬拉塔則拒絕了。

馬拉塔人深知英國人干涉馬拉塔人的事務是危險的,所以反對和英國人建立任何同盟。馬拉塔人中精明的政治家,長期以來盡力保持聯邦某種形式的團給,並一直抵制英國人對內部事務的干涉。韋爾斯不檄職後,曾經三番五次地要求馬拉塔人加入他的"防禦同盟和互相保證",但始終沒有得到答覆。韋爾斯利在1800年寫道:"迄今爲止,巴吉·拉奧(馬拉塔的佩什瓦,反覆無常的脾氣和這個民族在對外關係方面所保留的獨特的猜忌,都使我們的意圖一籌莫展"。

然而,由於馬拉塔人的內江和佩什瓦巴吉·拉奧的挑唆,馬拉塔的酋長互相爭鬥起來,並將巴吉·拉奧趕下了佩什瓦的寶座。巴吉。拉奧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答應加入軍事援助同盟,請求韋爾斯利的保護。巴吉·拉奧的請求與英國建立控制馬拉塔人的計劃一拍即合,英國同他於1802年12月31日簽訂了《巴塞因條約》,該約規定一支擁有不下6000名正規步兵,配備通常比例的野戰炮和歐洲籍炮兵的外國援軍,永久駐紮在佩什瓦的領土內;爲了維持這支軍隊,由佩什瓦讓出一塊有260萬盧比稅收的領土。巴吉·拉奧還答應不聘用敵視英國人的任何歐洲人,他同其他各邦的關係須受英國人的控制。就這樣,巴吉·拉奧便以犧牲民族獨立,換回了被保護的代價。於是便演出了由一支英國軍隊把巴吉·拉奧送回都城,並恢復了他原先的佩什瓦的醜劇。

《巴塞因條約》使東印度公司和馬拉塔聯盟合法元首間建立起確定的關係,是英國在印度稱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正如英國人指出的"這無疑是改變我們在西印度立足點的一個步驟。它在頃刻之間把英國的責任加重了兩倍"。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是:條約締結以後,再也無須擔心和馬拉塔酋長們發生衝突了,即使真正爆發任何戰爭,由於締結《巴塞因條約》使英國人得到好處,也可以幫助他們制勝具故人。然而,算盤並不都是由英國人撥弄的。由於這個條約是和一個被遷下寶座的佩什瓦簽訂的,條約中徹底拋棄了民族獨立,嚴重地傷害了馬拉塔領袖的感情。在這樣一個嚴重的民族危急的關頭,馬拉塔的酋長們試圖組成一個對付英國人的戰線,但由於酋長們之間不能一致行動,大大削弱了他們反抗英國人的力量。

第二次英國--馬拉塔戰爭於1803年8月初開始了。馬拉塔軍隊除法國人訓練的4萬人外,總數爲25萬人,而英國人在印度各地的軍隊約爲5.5萬人。英國軍隊儘管數量上處於劣勢,但韋爾斯利戰前對這場戰爭作了充分的準備:對邁索爾和蘇拉特等王國採取了措施;同蓋克瓦爾和奧德締結了相應的條約;通過《巴塞因條約》爲制勝那個聯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等等,這些都給英國人的作戰以有力的影響。英國人決定全面攻擊敵人,戰爭在德干、印度斯但兩個主要中心和古吉拉特、本德爾汗德和奧里薩三個次要中心進行。戰爭證明法國人所訓練的馬拉塔人戰鬥隊不大中用,歐籍軍官大多數背離了馬拉塔王國。馬拉塔還犯了一個錯誤:拋棄了前輩的騷擾戰術,採取了西方的作戰方法,把戰爭的勝利寄託在外國人的身上,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在主要作戰中心之一--德干戰場,1803年8月,英軍3.4萬人從北、南兩路侵入馬拉塔,瓜廖爾和那格浦爾軍隊奮起抵抗。9月3日,北路英軍攻佔阿里格爾,強渡朱木拿河,16日佔領德里和阿格拉。辛迪亞派援軍北上,11月1日在拉斯瓦里被英軍擊潰,損失7000人。南路英軍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於同年9月在阿薩耶戰役取得了"比德干歷史上任何一次都更爲漂亮的勝利",繼而佔領了布爾漢普爾和阿西爾加爾兩個地方。稍事休整,11月在阿爾岡等地擊敗瓜廖爾、那格浦爾聯軍。接着便又佔領了加維爾加爾的堅固要塞。

馬拉塔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一、二次馬拉塔戰爭的經過 第3張

在主要作戰的另一箇中心--印度斯但戰場,1804年,英軍全力進攻印多爾王國。該王國統治者J.R.霍爾卡爾開展游擊戰,8月在穆昆多拉隘口打敗英軍1.2萬人,10月包圍德里。印軍佔領了維裏和亞格拉。英軍在德里戰役中一舉打敗了馬拉塔聯邦中的辛迪亞北方軍隊,殲滅印多爾軍隊24個步兵營。接着,又在阿爾瓦爾邦的拉斯瓦里打敗了北方軍隊。 11月13日,英軍攻佔迪格要塞,1806年1月,霍爾卡爾被迫同英國簽訂喪權割地的和約。

與此同時,三個次要作戰中心的英軍也相繼打敗了馬位塔聯盟,獲得了進一步的勝利。

五個月的戰爭,馬拉塔聯邦中的辛迪亞和邦斯萊損失慘重,不得不與英國簽訂兩個和約。按照1803年12月17日簽訂的《德奧岡條約》,邦斯萊羅閣將庫塔克省(包括巴拉索爾及它在瓦爾達河以西的全部領土)割讓給英國人。從此,若是他和尼扎姆或佩什瓦發生任何爭執,均應由英國人仲裁;而且,"非經英國政府准許,不得聘用任何非歐洲人、美洲人或和英國人作戰的國家的人民或任何非英國籍臣民",並限據它的同意,保持一位英國駐紮官在其身邊。12月30日,英國同辛迪亞簽訂了《蘇爾吉--阿爾金岡條約》,條約規定把恆河和朱木拿河間他所有的領土,以及它的位於齋浦爾、喬德普爾及戈哈德三個拉傑普特族公國以北的要塞和碩士割給戰勝者。在西面,它將艾哈邁德納加爾、布羅奇及他所有的阿腐陀丘陵以西的領土割讓給英國。它還放棄了向莫臥兒皇帝、佩什瓦、尼扎姆和英國政府提出要求的一切權利;答應未經英國人允許,它手下不得任用敵對國家的歐洲人及英國籍的臣民;並在它的朝廷派駐了一個駐紮宮。根據1804年2月27日簽訂的另一項條約,辛迪亞加入了軍事援助同盟。依據該盟約,將有一支6000人的防禦部隊從內地調往邊境。作爲尼扎姆對英國人效忠的酬答,它從貝拉爾羅閣的舊領地中獲得一直到納爾努拉和加維爾加爾以南及瓦爾達河以西的所有領土:另外還從辛迪亞的領土上取得了阿腐陀丘陵以南的縣份。

第二次英國--馬拉塔戰爭的結果,英國人把在馬德拉斯和孟加拉的領土連接起來了,而且還向其他方向擴展,掛名的莫臥兒皇帝已處於他們的保護之下,他們還同喬德普爾、齋浦爾、馬切裏、邦迪各土邦及巴拉特普爾的賈特族王國締結了同盟條約。由法國人訓練的、爲馬拉塔人服役的軍隊被清除了。同時,孱弱的尼扎姆和佩什瓦更加依附於英國。英國的勝利出乎總督韋爾斯利的預料,他直言不諱地說:"我聲明,就以我最樂觀的想法,我也不敢想往我的計劃能一下子完成得這樣迅速,這樣穩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