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薩拉熱窩事件前的地區格局:發生二次巴爾幹戰爭

薩拉熱窩事件前的地區格局:發生二次巴爾幹戰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它們各自懷着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干涉,使巴爾幹問題更趨複雜。德國從維護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發,和奧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圖阻撓巴爾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俄國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積極推動巴爾幹同盟的建立,企圖以此加強本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使巴爾幹同盟成爲反對奧匈和德國的工具。因爲在俄國看來,這個同盟的形成,將在法俄兩條戰線以外,開闢反對德奧同盟的第三條戰線,這就意味着奧匈帝國的兵力將從俄國戰線抽走,減弱對俄國的壓力。同時,這一同盟的建立也將切斷德奧與土耳其的聯繫。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也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土耳其拒絕了這些要求,三國遂對土耳其宣戰。盟軍很快擊潰了土耳其軍隊。保加利亞迅速向伊斯坦布爾挺進,希臘佔領了薩羅尼加,塞爾維亞佔領了馬其頓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薩爾等地區。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土地幾乎全部喪失,僅剩下君士坦丁堡、蓋利博盧半島、亞得里亞堡、雅尼那和斯庫臺五處。

薩拉熱窩事件前的地區格局:發生二次巴爾幹戰爭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勢對巴爾幹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議定和約條件時,歐洲列強各自支持一方,幾乎使這次戰爭擴大爲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塞爾維亞爲了取得通往亞得里亞海口的通路,要求進入阿爾巴尼亞北部。奧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對,俄法則竭力支持。俄奧兩國都實行局部動員,局勢異常緊張。但俄國考慮到力量薄弱,作戰準備很差,不得不向德奧讓步。巴爾幹問題被提交國際會議討論。1912年12月,在倫敦召開和約會議,同時召開歐洲英、法、俄、意、德、奧六國大使會議。在大使會議上,協約國支持巴爾幹同盟,同盟國支持土耳其。這時,土耳其突然發生政變,親德政府上臺,它在德國支持下拒絕放棄亞得里亞堡,談判遂告破裂。1913年2月3日,巴爾幹同盟再度開始軍事行動,3月攻陷亞得里亞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倫敦會議於5月復會,交戰國簽訂和約。土耳其把依諾斯到密土亞線以西的領土全部割給巴爾幹各國,只保留伊斯坦布爾附近不大的地區。經過長期鬥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終於獲得了獨立。

  利益分配

巴爾幹同盟各國在分配戰果時發生了分歧,爭吵隨之而起。由於保加利亞得到的土地最多,因此塞爾維亞要求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給它,希臘則要求得到馬其頓南部和西色雷斯,門的內哥羅也想從保加利亞手中取得部分土地,連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也向保加利亞索要南多布羅加,均被保拒絕。土耳其也想乘機奪回東色雷斯地區。結果這些有領土要求的國家聯合起來對付保加利亞。同盟國竭力破壞巴爾幹同盟,協約國則公開站在希塞等國一邊。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簽訂反保同盟,接着羅馬尼亞也參加這個同盟。保加利亞爲了先發制人,於6月29日首先向塞爾維亞宣戰。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不久也加入了反保戰爭。保加利亞在戰爭中遭到失敗。8月10日,雙方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羅馬尼亞獲得了南多布羅加,塞爾維亞獲得了馬其頓大部,希臘獲得了南部馬其頓、西色雷斯和里克特島。土耳其利用巴爾幹國家的內訌,重佔亞得里亞堡。

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奧匈統治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運動,他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併,建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奧匈帝國堅決反對塞爾維亞的擴大,並決定吞併塞爾維亞。奧塞的衝突勢必引起奧俄的衝突以及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衝突。巴爾幹已成爲歐洲列強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