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巴爾幹戰爭的影響:該如何評價巴爾幹戰爭?

巴爾幹戰爭的影響:該如何評價巴爾幹戰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爾幹戰爭是第1次世界大戰前夕一場多國參加的國際性戰爭。它受着各種地緣政治和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集中地反映了該地區和世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這就決定了戰爭性質的複雜性。就第1次巴爾幹戰爭而言,雖然巴爾幹諸國王室和政府有着擴張領土的意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干預,但它有進步意義,因爲戰爭的矛頭指向了長期壓迫和奴役該地區各民族的奧斯曼帝國,指向了落後的封建制度,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大多數人民的願望。通過這場戰爭,巴爾幹地區80%以上的領土和70%以上的歐洲人口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阿爾巴尼亞人民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馬其頓和色雷斯等地的人民獲得瞭解放。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正義性,它在“摧毀整個東歐的中世紀殘餘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

第2次巴爾幹戰爭的性質與第1次不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插手,巴爾幹諸國統治階級爲爭奪土耳其在歐洲的屬地而引起了一場王朝戰爭,具有非正義性,這場戰爭把巴爾幹各族人民拖進了深淵。據不完全統計,有50萬以上的人口被迫出逃或被驅逐,流離失所。23.4萬土耳其人被趕出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1.5萬保加利亞人被迫從馬其頓遷到希臘,7萬希臘人從色雷斯逃往保加利亞,7萬阿爾巴尼亞人被遣往埃皮爾,26.5萬希臘人被土耳其驅逐出境,10萬土耳其人也不得不從希臘移到小亞細亞。

巴爾幹戰爭的影響:該如何評價巴爾幹戰爭?

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未能解決巴爾幹諸國間舊的矛盾,而且還增加了它們的新矛盾。馬其頓被幾國瓜分並未取得當地人民的同意;羅馬尼亞佔領南多布羅加也決非當地人民的意願;保加利亞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版圖的成倍擴大而極爲不滿,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條約》。新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促使巴爾幹諸國的力量重新組合,即原來的巴爾幹同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兩個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集團與保加利亞、土耳其集團。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又分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支持着。

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的磨擦。各大國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着各自的政治態度,在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爲了各自集團的戰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讓步。這些暫時的讓步雖沒有引發歐洲的大戰,但卻加深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敵視和對立,刺激了普遍的擴軍備戰。特別是協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由於它在2次巴爾幹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領土擴大1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近450萬,勢力和影響進一步擴大,這對德意志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的擴張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奧匈多次宣稱要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成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在軍事學術上,巴爾幹戰爭的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火炮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機槍數量的增加(盟軍有474挺,土耳其軍隊有556挺),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的使用,使得地面部隊經常採用疏開戰鬥隊形,充分利用塹壕加強隱蔽,並注意了防空。在巴爾幹戰爭中,進攻一方善於實施機動作戰,向心突擊和迂迴包圍,這對導致作戰的勝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次戰爭還爲多國部隊聯合作戰和加強盟軍的戰略協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