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讀書人爲什麼都想當狀元?不是官勝似官!

古代讀書人爲什麼都想當狀元?不是官勝似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員的身份,由三種因素構成。一則曰爵位,二則曰出身,三則曰品級。

能趕上亂世,跟對老闆,混個開國元勳,弄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爵位,實在太難了。所以大部分人的官場生涯,都是處於第二種和第三種狀態。

隋唐以前,憑着出身名門,就可以在官場上渾水摸魚。從宋朝開始,出身就有了新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文武兩途,或者憑着一身武功效命沙場憑軍功得一官半職,或者考科舉金榜題名。

古代讀書人爲什麼都想當狀元?不是官勝似官!

這兩種途徑,就是平民進入官場的兩種方式。清朝的買官,不入流,此處忽略不計。

宋明一脈相傳,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導致武將出身的官員,比科舉出身的官員矮了半個腦袋。品級比文官高的武將,見了文官下跪的情形,屢見不鮮。

如此一來,科舉一途,便成了古代官場的金光大道。能考得一個秀才,馬上便能成爲當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有功名在身,見縣官不用跪見百姓自然牛逼三分。影視作品中商人欺凌窮秀才的故事,你當笑話看看就行了,事實上商人再有錢見了秀才也得矮三截,因爲身份在那裏擺着。

古代讀書人爲什麼都想當狀元?不是官勝似官! 第2張

秀才已經如此了得,能進一步中舉,那就更了不得了。縣域重大活動,舉人肯定都是縣太爺的座上賓,中央和省裏來人,舉人也出面陪同。如果願意,在縣裏當個主簿典吏教諭,大小就算是個官了,個別有門路的,還可能被放一任縣令,以後升個知府道臺。

當然,舉人的官場發展有瓶頸,有考試能力的人們,還要進京趕考,碰碰運氣,運氣好中個進士,那可就是祖墳冒青煙了。不信看看現在各地的縣誌,只要能中進士的,無不入冊名垂青史。進士出身,或者同進士出身,就等於光明正大領到一張官場入場券,最小給個七品知縣,以後沒有大災大難,在退休之前混個三四品副部級基本上沒有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