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碎銀子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裝劇中常有這樣的場景:江湖大俠在酒樓裏吃完飯後,隨意在桌上放一錠銀子就起身離去,小二在身後點頭哈腰、千恩萬謝。

這個場景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除非這些大俠一個個都身負鉅款、無處可花。要知道在古代,白銀是貴重物,其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紅樓夢》中賈寶玉一個月的零花錢才二兩銀子,這還是清代銀子貶值後的結果。而一戶普通人家一年花銷最多也就10兩左右,這種隨手就是一錠銀子的江湖俠士可真是太稀有了。

碎銀是怎麼出現的?

在古代,即使是白銀成爲主要流通貨幣的朝代,百姓們也多數以銅錢作爲貨幣。只有那些消費巨大的高檔場所纔會常用銀子進行交易。

不過,銀錠的鑄造都是有規格的,官府或錢莊爲了方便存儲、運輸,往往將銀子鑄造成爲整塊的銀錠子,還會在上面銘刻鑄造時間、重量等。但顯然這大塊的銀錠子價值太高,並不適宜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購物交易,所以也就出現了碎銀子。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碎銀子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整錠銀子剪碎;另一種是在採銀礦的時候直接獲得的細碎銀塊,或者銀質器皿直接踩扁或摔碎當銀子用。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第2張

老道的商家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分辨不出來也沒關係,有專門剪開銀子的的“夾剪”和稱量銀子的“戥子”。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第3張

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硅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據說當時宋朝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硅,鑑於當時一般的木杆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於是經過潛心研製,首先創造發明了我國第一枚戥秤。

顧客需要購物的時候,拿出銀子,計算出需要的銀子,然後剪下一小塊,稱量其重量是否合適,進行交易。如果拿出的是整個銀錠子,這麼剪開就成了碎銀子。如果本來拿出的是比較大塊的碎銀子,這麼一剪自然更細碎了,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沒有剪刀也不要緊,銀子很軟的,甚至用牙齒也能咬下來。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第4張

《紅樓夢》中就有着剪銀子的描寫:

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作買賣,算這些做什麼!”麝月聽了,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只怕是一兩了。寧可多些好,別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似的。”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不過,古代的碎銀子也不是完全稱好重量就夠了的,銀子也有摻假的。有些人在製作銀子時會添加錫和鉛一類東西,導致銀子成色不足,所以商家收到銀子後不僅要稱重,還要換算成色以計算銀子的實際價格。

碎銀重鑄爲銀錠

碎銀子一般積攢了一定數量之後會鑄爲銀錠。銀匠在代人鑄銀成錠之後,收取加工費,稱之爲“火錢”。在明清民間,也有專門兌換白銀的店鋪:傾銀鋪。

把散碎的碎銀兌換成大型的銀錠,或者把大銀錠敲成散碎銀兩,這家店鋪都可以提供服務,然後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一類店鋪,在馮夢龍的《三言》小說裏出現多次,可見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十分普及了。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第5張

自萬曆年間推行一條鞭法起,老百姓交稅主要是交白銀,但交上來的多是散碎的銀兩。官府要將稅銀上交入庫時,必須要將碎銀熔鑄成標準的官銀。從碎銀到官銀,這之間自然會發生損耗,這部分損耗稱爲“火耗”。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部分自然也由老百姓買單。不過,“火耗”究竟該收多少是沒有具體數的,時間一長就成爲官吏斂財的手段,能多收就多收,多出來的火耗便被官吏據爲己有了。明清年間老百姓負擔的“火耗”,有時能超過正稅的數倍。

古代碎銀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碎銀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第6張

碎銀流通起來確實不如銅錢方便。第一是因爲沒有固定面值,所以使用的時候需要用專門的秤來稱重;第二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成色不一、有好有壞,所以在兌換的時候要根據成色逐一換算,如果信不過,還要找公估局進行鑑定。不過,碎銀在出遠門時和購買大量或者貴重物品時還是更有優勢的,畢竟不可能總是帶着大量的銅錢出門買個東西。

白銀正式成爲中國主體貨幣是在明代萬曆九年改革一條鞭法後,這也開啓了白銀中國時代。白銀貨幣地位的確立,不是取代銅錢在基層社會和民間交易中的使用,而是將以銅錢爲基準價值尺度轉化爲以白銀爲基準價值尺度,這也是經濟發展下的一次大膽改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