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如果這個皇帝多活十年,滿清都不可能入關

如果這個皇帝多活十年,滿清都不可能入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柴榮。

康熙和乾隆這祖孫倆創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康熙以執政六十一年的時間躍居榜首,而乾隆以執政六十年的時間名列第二,但其實乾隆只是提前退位,以表示對康熙祖父的敬愛,事實上他當太上皇的時候,還執政三年多的時間,另外他還是一位長壽皇帝,享年八十四歲,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爲國家強盛而奮鬥,爲發展康乾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一代有爲之君。

康熙和乾隆都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在位時間之長,爲清朝奠基大業,本人的身體也很給力,讓他們活到了高壽年紀,但有些皇帝就沒這麼幸運了。有些皇帝最讓人可惜的就是正當盛年之際,卻英年早逝的皇帝,他們做了皇帝,本想着勵精圖治,要大有一番作爲,徹底改變國家局面,但奈何“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他們“出師未捷身先死”,若不然很可能憑藉他們的志向和能力,必然要在歷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這個皇帝多活十年,滿清都不可能入關

衆所周知,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大業,趙光義在完繼續成兄長的大業,而趙匡胤則是在繼續另一個人的大業,此人就是柴榮,趙匡胤正是奪了柴榮的後周才建立了宋朝,當時柴榮年僅三十九歲,突然病倒後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七歲的柴宗訓即位,趙匡胤手握重兵,“陳橋兵變”後,他逼迫柴宗訓禪讓,如此才登基爲皇,建立宋朝,而後以一國實力征服各國。

柴榮繼承皇位,其實是繼承了養父郭威的皇位,當年柴榮家道中落,他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母柴氏,這已經爲柴榮走向政治搭起了一道橋樑,郭威原本是後漢的大將,立下累累戰功,但因漢隱帝劉承佑猜忌於他,於是郭威起兵造反,建立後周。柴榮自小聰明伶俐,他經常幫助姑父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得郭威的歡心,恰巧柴氏一直沒有生下兒子,於是夫妻倆收養了柴榮作爲養子,柴榮年輕時也做過生意,東奔西跑的,後來練就了一身武藝,讀了大量的史書,長大後,他就跟隨郭威進了軍營。

很快,柴榮就在軍營中展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郭威因全家親屬被殺,憤而起兵,郭威負責留守鄴城,事成之後,他被委以重任,被派去治理澶州,封爲晉王,周太祖駕崩後,晉王柴榮繼承皇位,是爲周世宗。正值壯年的柴榮遵照養父的遺願,要做出一番大事業,說出了“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的豪言壯志,確實,他在位的短短五年多時間,增強國力,南征北戰,就爲趙匡胤日後的統一大業定下框架。

顯德元年,柴榮御駕親征,一舉讓北漢的契丹的合作破滅崩潰,北漢和契丹軍隊落荒而逃,在此一戰中,趙匡胤作戰有功,被賜予重賞,同年,柴榮乘勝追擊要滅掉北漢,但糧草不足,只能作罷,緊接着,他在國內整頓軍政,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柴榮派出大將西征後蜀,要收回秦、風、成、階四州,因糧草軍隊不足的問題,戰事僵持,這次柴榮沒有作罷,派出趙匡胤等人前去視察,不久後大破後蜀軍隊,最終收服了四州之地。

顯德三年、顯德四年、顯德五年,柴榮三徵南唐,摧毀了南唐的實力,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一月,他再次下詔,北伐遼朝,僅僅出師四十二天,兵不血刃,柴榮就收了三關三州,共十七縣,如此看來柴榮的統一大業進行得正是如火如荼,這樣下去,統一全國指日可待啊!但柴榮正準備乘勝而擊,要奪取幽州的時候,突染重病,只能返程回去。顯德六年,此時柴榮已經回到了汴京,他升了立下累累戰功的趙匡胤爲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將皇長子柴宗訓立爲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樑王。六月十九日,柴榮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即位,尚無執政能力,同時爲日後趙匡胤的篡權奪位埋下隱患。

如果這個皇帝多活十年,滿清都不可能入關 第2張

柴榮被評價爲“五代第一明君”,在執政五年多的時間裏,他先後五次御駕親征,給了將士們莫大的勇氣,後周軍隊在每一戰中都是氣勢洶洶,勢不可擋的姿態,讓後周的統一大業邁着矯健的步伐行進,最讓人遺憾的就是柴榮英年早逝,若是他能夠多活那麼十年的話,相比定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北宋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完成統一,但朝代更迭,北宋必然會分心安定國家,可若是柴榮還在世的話,國家內部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他的征戰計劃會很順利地進行,很有可能不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就能完成大業。

另外趙匡胤稱帝后,他改變了柴榮的征戰策略,先行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但當初的柴榮曾經親自北伐契丹,重挫契丹,若是柴榮的話,可能會一路北上,收回燕雲十六州,而北宋與遼朝對峙多年,一直未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一直受到其他幾國的威脅。

話說回來,如果郭威柴榮再多活十年,燕雲早已收回,就沒朱元璋什麼事了,不過那時也不會有弱宋,更不會有元朝、明朝,滿清也不會入關,而中國在宋朝之前,就完成了大一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