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盔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盔甲,指的是能夠對士兵起到防護作用的護具,先秦時期,鎧甲多使用皮革製造,而到了戰國中後期,隨着冶鐵技術的成熟,改稱爲鎧,而甲冑則是鎧甲和頭盔的統稱。盔甲是士兵個體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受到動物“孚甲以自御”的啓發,便有了原始鎧甲。後來隨着工藝的成熟,鎧甲的種類越來越多,防禦力也越來越強。

在我國古代,有這麼一條奇怪的規定,便是“禁甲不禁兵”,個人可以持有刀劍,但是如果私藏鎧甲便會治以重罪,唐律規定“私藏鎧甲達三領,絞”,而宋元更爲嚴格,私藏全副鎧甲便會被處死。鎧甲爲何在封建王朝如此重要,以至以死罪論處?要了解這一點,便需要消除影視劇的誤解,明白古代鎧甲的產生與發展。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鎧甲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最早出現的甲是藤甲,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只能就地取材,使用身邊的非金屬材料製成甲。此時的甲多用藤條編織而成,雖然簡陋,但已經對人體的頭部和軀幹形成了防禦,減少了原始武器的傷害。後來爲了增加藤甲的防護效果,有人開始將藤甲進行特殊處理後並編織成甲,比如三國時期的藤甲兵,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

早期鎧甲的連接,大多是披或圍,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車戰在戰場上的作用日益削減,步兵已經成爲重要的戰爭方式。而藤甲穿着不方便,很影響步兵的靈活性,從而導致了皮甲的普及。西周以後,隨着青銅冶煉技術的進步,兵器的殺傷力逐步變強,對於甲的防護要求也更高,皮甲的製造工藝也發生了改變。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第2張

爲了提高甲的靈活性,原來一整塊皮革製成的鎧甲,開始根據人身體部位的差異,裁剪成革片,隨後穿孔並用繩串聯,形成甲。另外,爲了增強防護性能,把雙層或者多層的革合在一起,稱爲“合甲”,使得皮甲更爲牢固。

漢朝以後,隨着冶鐵技術的進步,鐵兵器和弓弩開始普遍裝備于軍隊,而鐵甲也開始成爲鎧甲的主流。鐵鎧出現後,札甲和部分魚鱗甲結合,用甲片縫製而成的甲衣,不僅結構緊密,還能防備遠程武器的攻擊。此外,我國曆史上還存在着紙甲和綿甲,不僅能夠防水防火,即便雨水浸透依然“勁矢不能洞”,製造過程更是相當複雜。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第3張

古代鎧甲的防禦力

在影視劇中,古代戰爭幾乎彰顯不出鎧甲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鎧甲在我國軍事史上沒有作用,事實上,鎧甲的防護作用是士兵戰鬥力的關鍵所在。從《通典》中可知,唐代士兵着甲的比例十分之高,達到了60%,而唐軍士兵在開元年間近50萬,這意味着需要30萬副鎧甲,如果鎧甲的防禦力不行,爲何要如此大規模裝備軍中。

早期的鎧甲一般是札甲,指的是用甲片連綴而成的甲衣,隨着冶鐵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了精鍛細密的魚鱗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說明了這種鎧甲的防禦性能。中國歷史上重視弓弩的運用,而弩更因爲射程和穿透能力被廣泛裝備,正因爲如此,魚鱗甲因爲防禦貫穿傷害十分卓越,而在古戰場上大行其道。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第4張

在冷兵器時代,最爲知名的鎧甲便是唐代的明光甲和鎖子甲。由於砍刀的出現,唐代鐵甲防禦更爲全面,已經有了護肩和護護脛甲,防護面積明顯增加。明光甲甲板的鐵片經過打磨,在陽光下會有反光,可以給使用者製造進攻時機。鎖子甲是唐代最爲精良的鎧甲,甲片很細小,內層採用牛皮作襯裏,可以抵擋弓箭的射擊。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敢親自披甲衝鋒,足可見鎧甲的防護能力。

宋元之時,隨着火器的出現和普及,鐵甲難以抵擋火藥的威力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火藥發作,聲如雷震,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此時隨着棉花的引入,綿甲開始在士兵中普及,綿甲能經受不尖銳的弓箭和槍彈的射擊,對冷兵器乃至火器的防禦力十分良好,再加上其靈活性比鐵甲優越,綿甲逐步取代鐵甲在戰場上的地位。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第5張

歷代封建王朝爲何禁甲不禁兵?

正是因爲甲冑在戰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甲冑的管理,包括其原料供應、製造以及存放都有專人負責。由於甲冑的製作成本極高,即便是熟練的工匠也要花費數月之久,所以沒有一定財力的人根本買不起甲冑,能夠擁有鎧甲,說明已經有了經濟實力,自然就有犯上作亂的可能。

在我國古代的權力體系下,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而能威脅皇權的便是有軍權的將領。正是因爲如此,歷朝歷代都對武將嚴加防範,並且有着極爲嚴格的兵器管理制度,擅闖武庫等同謀反。甲冑的製作成本高,耗時長,因此難以廣泛裝備部隊,只有皇帝眼中的精銳才能披甲上馬,普通士兵是沒有甲冑可言的。

正是因爲甲冑的稀缺性,歷朝歷代都採取“禁甲不禁兵”的政策,豢養私人武裝,很容易引人注目,但是也更容易發現,因此沒有禁止的必要。但是私藏甲冑就不一樣了,由於盔甲的防護作用,使得普通人也有可以一戰的能力,最終不利於社會穩定。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強嗎 封建王朝爲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第6張

清朝乾隆帝便說:“今思炮與甲冑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弓箭刀等項,悉聽民間留存,不得禁止”。威力巨大的火器尚不禁止,而單單禁止甲冑,足以說明朝廷對於盔甲的重視。漢代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就因爲孩子給自己買了五百副鎧甲作爲隨葬品,而被活活逼死,清太祖努爾哈赤起義時只有十三副盔甲,足以說明對於甲冑的嚴格管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