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北宋馬政,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作爲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峯,北宋王朝在富裕繁榮的同時又在軍事上屢屢失敗,給人以積貧積弱的印象。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宋軍兵弱,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騎兵力量薄弱,而後人又往往將原因簡單總結爲前朝丟失養馬地,軍馬無法得到持續有效補充。

那麼北宋的馬政發展到底如何?宋軍騎兵不成規模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一、養馬地

騎兵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幾乎是無敵的,其機動性高,衝擊力大,殺傷力強,獲勝時能乘勝追擊,戰鬥不利也可迅速撤退。

因此騎兵作戰勝利時常常能打成殲滅戰,失敗時則往往是擊潰戰,步兵則與之相反。所以中原王朝想要打敗遊牧民族,就必須建設自己的騎兵部隊。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2張

要組織騎兵首先要有戰馬,但養馬場也不是隨處都可以建設的,馬喜歡生活在高寒地帶,對水草要求較高。宋代史學名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就曾高度總結道:

“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

總體而言,整個蒙古高原到處都是優良的馬場,但草原地帶不適宜農耕,即便不考慮遊牧民族的襲擊中原王朝也不可能長期滯留。

所以歷朝歷代想要養馬,最好是挑選長城以內儘量靠近北方的宜耕宜牧區設立馬場,這樣的地方大致有三處:

河西走廊(隴右)、河套地區以及冀北地區。

北宋開國初期並非沒有優質馬場,宋太宗時期雖未能進兵河西走廊,冀北馬場也因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而損失殆盡,但北宋卻控制着河套地區的大部。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3張

優質馬場的大致方位

準確來說,當時河套地區的靈州和定難五州爲北宋直接管轄,早在西漢時期,漢王朝就在靈州設立了河奇苑和號非苑兩大著名馬場。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描述道:

“畜牧爲天下饒。”

《後漢書》也對靈州的風土物產大爲感嘆:

“水草豐美,土宜產畜,牛馬銜尾,羣羊塞道。”

然而嚴重缺乏馬匹的北宋對此地的重視程度似乎並不高,在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幾乎沒進行多激烈的戰鬥就將僅有優良馬場丟給了党項人。

在此後的歲月裏,北宋和西夏連年征戰並逐漸取得優勢,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佔領蘭州,崇寧三年(1104年)置隴右都護府。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4張

隴右地區同樣是歷代著名的產馬地區,《新唐書》記載:

“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至七十萬六千。”

唐王朝後來甚至還因爲隴右地區養馬太多而地方狹窄,不得不將部分馬匹遷到河曲地區。

當然唐代的隴右地理概念要比北宋大的多,根據《唐六典》的描述,當時的隴右道行政區劃:

“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

這幾乎將北宋隴右都護府和西夏王國全部囊括在內,不過即便如此北宋隴右所在的河湟地區也大量出產良馬,歷史上著名的“茶馬互市”就是用茶葉在此地換馬。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5張

如果我們以宋軍丟失靈州和佔領蘭州爲節點,北宋開國至滅亡的167年內,至少有88年擁有優質馬場,這麼長的時間足以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除此以外,就算丟失了北方所有的優質養馬場中原仍然是可以養馬的,早在秦漢時期,黃河沿岸的大片區域就曾大規模放牧。

但是受氣候和植被的影響,在中原地區養大的馬匹會較爲矮小,體力和速度也比不上草原馬,其中大部分無法軍用。

以宋神宗時期的中原馬場爲例,《宋史》曾對良馬比例有過精確統計:

“河南北十二監,起熙寧二年至五年,歲出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給騎兵者二百六十四。”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中原馬場大約只有百分之十六的馬匹可以作爲軍馬,這麼低的比例無疑會造成大量浪費。所以中原非不能養馬,只是養馬的代價比較高。

二、搖擺不定的馬政

那麼在北方養馬場時有時無的情況下,北宋的馬政究竟成效如何呢?宋王朝最終又爲什麼沒有像西漢那樣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呢?

事實上自靈州失守後党項人日益強大,遼國也在北方邊境蠢蠢欲動,深切感受到威脅的宋真宗早期對戰馬極其重視。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6張

公元1007年,北宋著名大臣陳堯叟主持養馬工作,在全國設立22個監牧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史》記載:

“凡內外坊、監及諸軍馬凡二十萬匹。宋代馬政之盛極於此矣。”

要知道根據史料記載,漢景帝末期全國馬匹數量大約也只有三十萬匹,這還是幾代人積累的結果,宋真宗年間養馬的成效可見一斑。

然而對西漢來說,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養馬就是無可置疑的國策。無論國家經濟困難與否,皇位如何更迭,馬政都被堅定不移的貫徹了下去。《後漢書》總結道:

“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濟遠近之難。”

漢武帝北擊匈奴並非全靠其個人魄力,尤其是戰馬,更多的是幾代人的積累。自劉邦白登之圍,和親政策開始後,漢朝上下就從未因邊境短暫的安寧而懈怠片刻。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7張

北宋則不同,自宋太宗北伐失敗後趨於保守,長期偏安,“飲馬塞外,收取河西”的宏圖大志很難在朝堂中持續佔據優勢。

自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北方邊境迅速安定下來幾乎再也看不到戰爭的苗頭,此時北宋朝堂對養馬的興趣大爲下降。

隨着時間的推移,由於養馬開支巨大,有人建議將戰馬賣掉,《宋會要緝稿》中就記錄了宰相向敏中和宋真宗的對話。向敏中建議:

“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然諸軍戰馬尚未減數,頗煩經費。望加裁損。”

宋真宗則對此表示認同:

“已令內中精選止留近上等第馬,其餘令民間貨賣,定價聞奏。”

這對於北宋養馬業的打擊是巨大的,在黃河流域養馬本來就極其昂貴,如果沒有朝廷財政支撐是無法維持下去的。

到了宋仁宗年間,由於西夏崛起,爲解邊境之急北宋再次開始養馬,受限於財政困境逐漸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民間養馬”法。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8張

王安石變法後,“保馬法”開始實行並取得良好效果,但由於新舊黨爭,新黨失勢後“保馬法”被全面廢止,馬政再次遭到重大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反對馬政的北宋大臣並非都是置大局不顧的奸臣,包括司馬光、包拯在內的許多知名人物都對養馬明確表達過反對意見。

他們考慮的出發點是經濟,在黃河流域養馬的性價比是相當低的,尤其是在北宋人口大規模增長的背景下,人與馬爭地的現象尤爲突出。

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即便是和平時期每匹馬的口糧也是人的五倍以上,僅以此推算,宋真宗養二十萬匹馬所消耗的資源至少可以養活上百萬人。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9張

這還不算養馬所設立的太僕寺等機構及人員的日常消耗,如果再把騎兵的訓練、裝備等費用全部算上,對於任何朝代來說都是鉅額開支。

由於政策的朝令夕改,北宋始終無法積累起數量龐大的戰馬。這點在宋徽宗年間尤爲突出,根據史料統計,大觀元年(1107年)北宋全國戰馬竟不足1800匹。

三、魚與熊掌

那麼北宋末期養馬場都到哪裏去了呢?部分被開墾爲農田,還有很多被用來養羊,可以養馬的草場養羊自然也是得天獨厚的。

隨着經濟的發展,西北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養羊,北宋《圖經》對此盛況描述道:

“近河東、陝西及近都州郡皆有之。”

這主要是因爲北宋時期對羊肉的消耗量非常大,《宋會要緝稿》記載了皇室每年的羊肉用度: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

《東京華夢錄》則詳細描述了北宋都城民間用羊肉製成的近50種美食。

由於朝堂到民間對羊肉的偏愛,廢掉馬場去養羊當然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甚至還因爲大量出產羊毛間接推動了紡織業的繁榮。

北宋馬政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 騎兵爲什麼一直起不來 第10張

古代紡織業

軍備和經濟不可兼容,絕大部分軍事裝備生產出來後是無法投入再生產創造價值的,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戰馬也如此。

那麼可以不要軍備嗎?不行,因爲從古至今戰爭從未絕跡,搶劫比生產容易,如果沒有足夠的武備創造再多的財富也只是爲他人做嫁衣。

既然如此可以無限制的生產軍備嗎?也不行,如果佔用了太多的經濟資源,窮兵黷武的下場同樣是毀滅。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處理軍備和經濟的關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北宋顯然沒有做到這點。

和平時期無遠圖,但凡有片刻安寧立刻放鬆武備,等到戰爭爆發又從頭開始建設,面對威脅態度搖擺不定,做不到秦漢時期“奮六世之餘烈”的數代積累,最後亡於外敵也是必然的事情。

參考消息:

《宋史》

《圖經》

《史記》

《後漢書》

《新唐書》

《唐六典》

《宋會要緝稿》

《東京華夢錄》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