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冬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引言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北風蕭瑟,寒冷的冬天讓一向慣於流浪了的杜甫倍感焦灼,不得不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用這一句詩來表達內心對於寒冷的懼意。

遭遇夏天的炎熱,可以使用各種方式去避暑,不至於因爲過熱而死亡。但對於冬天的寒冷,如果沒有做足預寒的措施,凍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而已。其實,經歷無數個冬天後,人們已經不再懼怕其寒冷,但是遇上特殊的情況的話,也會有許多人因爲寒冷所引起的系列災難而去世。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根據《明史·五行志》的記載,明末之際,“江南諸府大雪連四旬,蘇、常凍餓死者不可計數”。明清之交的小冰期,正是千年難得一見的特殊情況。有的史學家認爲,正是因爲它的到來,才提前地結束明王朝的命,可謂是“天命難違”。

所幸的是,當時雖然有許多人被凍死和餓死,但還是有些人幸運地存活下來。那麼,他們是如何扛過來的呢?

一、用獸皮驅寒

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土地面積讓我國成爲世界第三大陸地國家,其最南端在曾母暗沙附近的4°N,最北端在黑龍江漠河以北的53°N附近,總共跨度相差49°。

出於這樣的特殊定理環境,讓我國共擁有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高山高原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等氣候特徵。也意味着,在同一個國家裏,如果共處於冬天,北方人一般會被凍到不能出門,而生活在南方,特別是海南島以南地區的人,此時還能到海里面去游泳。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2張

所以,抵禦冬天寒冷的事,一般都只有廣東、福建、浙江等省以北地區的人在做準備。而部分處在熱帶地區的民衆,則沒有必要去爲冬天的寒冷發愁。那麼,需要過冬的省份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呢?

在整個寒冷的冬天,就算是家裏面儲備的食物豐富,人們也需要外出活動。有的是到政府裏面上班,有的是做生意,還有的就是爲了吃一口飯而外出打獵、砍柴、運輸物資等。

根據考古和記載發現,現如今通用於冬天預防寒冷的棉被、棉衣等棉質物在宋元之交纔出現,最典型的是黃道婆的發明,她被稱爲“先棉神”,如果沒有她製作的棉衣和棉被等,也許明朝末期的人們就很難度過那個寒冷的“小冰期”。

從許多古墓中的文物來看,在棉被出現以前,動物身上的皮毛是人們抵禦寒冷的天然紡織品。其實,當時的雕裘大衣並不怎麼貴,只要進行貨物交換或物物交換便可獲得。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3張

在貴族中,海獺、紫貂、海狗、水獺、棕熊、雪豹、銀狐、虎、豹、旱獺等的皮毛所製作的大衣是必備品。在平民中,他們也能夠獲得這些物資,狩獵家庭的儲備則更多。

通過對比不同的古墓,可以發現的是,無論貧富,古時候的人們都可以使用動物皮毛製作的大衣。所以,在棉被和棉衣取代動物毛皮大衣之前,後者就是冬天時的禦寒之物。

此外,房子的構造也是人們禦寒的一種重要措施,由於地理性的不同,其構造也有所不同。

二、在炕上渡冬

肅慎、東胡和穢貊等古民族是許多如今東北地區民族的祖先,他們已經在那裏繁衍生息上千年,對抵禦寒冷的冬天有着許多特殊的措施。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4張

在黑龍江省寧安縣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中,考古學家發現肅慎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址,即著名的“鶯歌嶺文化遺址”,距離至今約有3000年的時間。

當時,人們已經流行使用鐵器,有固定的居所,房屋的建造基本上都是半地穴式,對於防禦寒冷的冬天有極強的作用。每當冬天來臨之時,只要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裏燒一堆小火,就足以一家人共同使用。

肅慎的後族夫餘族時,他們也繼承了這一個居住傳統,除部落聯盟中的達官貴人之外,居民們一般都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根據《魏書》的記載,至公元三世紀,夫餘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王權很大程度上受到氏族殘餘的影響,雖然是國家中最有錢的一個家族,但冬天到來的時候,他們都喜歡居住在半地穴中。

再往南一些,在中原地區和北平地區,半地穴式的居住風格早已消失很長時間。人們通常都依靠着極厚的圍牆、特殊的炕子來取暖。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5張

冬天時,中原和北平地區一般都受到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的影響,正所謂“北風蕭瑟”,令人十分難受。所以,高大的圍牆是抵禦寒風重要屏障;至於特殊的炕子,一般都是當地人吃飯和睡覺的地方。

所以,房子也是人們挺過寒冷冬天的一個重要防寒工具。再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半地穴式房屋、炕子等特殊的房屋很少存在,人們更喜歡的是用烤火的方式來驅寒。

三、提前準備好木炭、煤炭等資源

在雲貴地區,燒木炭是冬天來臨的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其步驟相當繁瑣,但燒出來的木炭質量很高,可以給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熱能。

各種特殊的硬木,一個低矮的地洞,一支很長的排煙管是製作木炭的過程中必備的東西。人們將被選擇的硬木鋸成一定的比例,將其放入可以容納兩個人的地洞中,把地洞全部密封好,透過一個已經挖好的窗口去燃燒木材,用高溫將密封於地洞之中的硬木燒成木炭,最後再將木炭取出使用。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6張

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製作木炭的手法,如今已經快要失傳,很少有人知道其製作方法。木炭被製作出來以後,其效果一點兒也不亞於煤炭,能夠給人們提供相當充足的熱量。

在沒有煤炭的地區一般使用的是燒炭的方法,而在可以挖煤的地方,人們通常都會藉助燃燒煤炭來取暖、做飯和用於其他用途。由於長時間的挖煤,河北和山西地區甚至出現了一套拜“鼠神”的習俗,至今依然流行。

當然,在沒有木炭和煤炭的地方,燃燒桔杆、枯草和曬乾的木材等,也是取暖的好方式,爲許多地方所使用。

結語

如今,24小時不關的空調,使用不完的棉被和棉衣已經是人們冬天常用的保暖品。但在古代,特別是棉被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之前,冬天是一個難熬的季節,有許多人在這一期間去世,有的人則遭受着痛苦的磨難,近乎生不如死。

在棉被沒有出現的古代 古人冬天是如何度過的 第7張

在什麼樣的環境和困難之下,人們就會想出相應的應對方法。烤火、將房屋變成防寒工具等,都是幫助人們挺過寒冷冬天的重要的東西。許多人也許沒想到,如今用於婚嫁之中的房子,在古代居然有如此強的實用性作用。房子買賣多了,有的人就希望通過炒房的方式去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有的人則將其視爲婚嫁的唯一條件,沒有房子,對於婚禮就是一種“侮辱”和“不真誠”。

其實,滿足物質條件之後,應該追求更高的需求,而不只是有車有房有工資而已。百年以後,誰又能帶走這些不是帶來的東西呢?

參考資料

《中國民族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