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犯人流放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被髮配的犯人,爲何不選擇中途找機會逃跑?

古代有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刑罰-流刑,也常叫做發配,一般發配後面緊跟着就是發配披甲人爲奴、發配充軍等,發配距離以京城爲中心,有兩千裏、兩千五百里和三千里不同的腳程。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此刑罰來源甚早,歷史上可追溯的是自秦漢起就已產生,至隋唐時對流刑加碼,延伸出“刺配”,也就是給犯人臉上刺字,一直到清代都是處置犯人的主流刑罰之一。

可以說發配貫穿了整個封建帝王統治體系,任朝代更迭、起起伏伏,各大領域都經歷過幾輪翻天覆地的改革,流刑依然屹立不倒,數千年來一直是橫在王侯貴族、文人平民頭上的利刃,震懾程度遠比嚇孩子編的“鬼來了”和“大灰狼吃了你”要恐怖的多。

家族裏長輩只要對子孫教誨:再不成氣,咱一家子就得被髮配。那孩子頓時就心驚肉跳,立刻頭懸樑、錐刺股的發奮讀書上進。

原因無他,正是發配對人的磋磨過於強烈,但凡身嬌體弱、平日裏缺乏運動的公子老爺,那連目的地都到不了,得活活走死在路上,畢竟流刑可不是徒步野營,爲防止犯人反抗和逃跑,會整日帶着枷鎖和腳鐐,足足有幾十斤重,相當於吃不飽的超負重拉練。

而各朝帝王不約而同都留下了發配這個刑罰,也是因爲此刑不僅殘酷,而且還不會直接斬首落一個殘暴的名聲,尤其還能支援邊疆跟蠻夷之地的建設,簡直是一舉三得。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第2張

那麼既然人人皆知發配是九死一生,爲何犯人中途不逃跑,反倒要如待宰羔羊一樣坐以待斃呢?

首先來推測歷史上犯人是否真的不逃跑,從隋唐增加的“刺配”來看,應該是有一些犯人越獄成功的。不然“刺配”難道真就爲了侮辱一下犯人,讓他們一生都擡不起頭嗎?

當權者頒佈政令沒那麼情緒化,肯定是有犯人跑掉了,換掉囚服就隱姓埋名的低調度日,所以纔給關鍵犯人加上刺字,相當於打了一個戳,跑到哪人一看都能給衙門舉報再逮捕歸案,等於將他逃跑後的生機全部堵死。

逃跑在實際操作層面也不是一點辦法沒有,押解的公差雖說身強體壯,手裏拿着大棍和長刀,犯人帶着枷鎖直接剛正面肯定打不過。

但知交好友可以用金銀賄賂公差,託詞犯人身體不好讓他們照顧一下把枷去了,天高皇帝遠的公差幾乎都會收錢辦事,那麼茫茫幾千公里的路,一走就是一年半載,找一個公差喝大酒消遣的空子,犯人就跑了。

或者就是有官員打電話,拉關係讓公差趁機放出一名犯人,碰上善鑽營的就會順水推舟做一個人情。如《紅樓夢》開篇賈雨村審案,本是打算光明磊落當一把青天大老爺,可衙差私下說出“護官符”的事,賈雨村也就從了。

影視作品《甄嬛傳》裏,甄家有一個命門就是浣碧的身世,母親是罪臣之女,被甄父託關係救出來倆人還生下了女兒。可畢竟是暗箱操作,不能正大光明給浣碧做身份,只能以甄嬛的丫環偷偷養大。

另有更直接的逃跑方式,犯人假若是黑道背景,那走到荒郊野嶺時同夥劫囚就行,公差爲了保命也不會殊死抵抗。如《還珠格格》裏金鎖被判了流刑,已經從王孫格格變成逃犯的一夥人,就帶着江湖朋友劫囚救金鎖。

以上幾種逃跑方式,金銀賄賂趁機逃跑、打點公差讓其放人,其實後果都不會很嚴重,一次流刑得揍死一大半的犯人,上報的時候只用說是水土不服病死了,或是畏罪自殺了,事情也就抹過去了。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第3張

而同夥劫囚更不用擔心,還拿爾康柳青救金鎖來看,他們放走了皇妃本就是死罪,俗話說“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也就不怕多一層死罪了,對於本就是通緝紅榜上的人更是如此。

那麼犯人發配過程中能逃跑的機會這麼多,爲何不跑呢?

首先就是無接應,犯人是孤身一人,家財全被抄後判處流刑的,就不會有人打點關係救他、也沒有黑道同夥豁出命劫他,就連想讓路上舒服一些的好處費都給公差拿不出來,肯定一路枷鎖腳鐐全程佩戴,根本沒機會逃跑。

再來就是臉上已被刺字,哪怕跑了下場會更慘,也就認命服刑了。古代偏遠地區十分閉塞,正面來看是民風淳樸,可反面也很野蠻跟粗暴,一旦刺字讓村民看見,或許會替皇帝行道,把囚犯直接殺死。

接着就是京中尚有家人在,比如《甄嬛傳》裏甄府家主跟主母帶着小女兒被判“發配寧古塔”,甄嬛有果郡王這一支人脈,理論上可以打點出其家人。

但甄嬛還在宮裏當妃子,一旦其家人蹊蹺的全部病死或失蹤,那甄嬛的下場也不美妙,所以互相牽制京中有家人的犯人,也就不敢跑了,不如安心服幾年刑,還能落一個清白身。

然後就是身體素質不允許,扣押犯人的枷鎖可是真材實料的厚重,《武林外傳》裏的李大嘴帶了不過兩天,還沒有長途跋涉就奄奄一息,取掉枷後脖子痠痛的厲害,那麼犯人頂着枷和腳鐐幾個月走下來,身體已經孱弱的跟蒲公英一樣,公差哪怕看着他跑,他都跑不了多遠。

古代犯人在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趁機在半路逃跑 第4張

最後就是一些鐵骨錚錚的犯人,通常曾經是文官,他們打心底裏不認爲自己有罪,那跑了就是把罪名坐實,一輩子都難以翻案,可不跑的話,就有機會平反,這羣人把名聲看得遠比命重要,所以有機會也不會逃跑。

綜上所述,古代被髮配的人其實是有機會逃跑的,但前提是得有金銀打點公差,或者有親友團願意出錢,要麼就是有官員想要救人,願意冒風險走關係,最不濟也得有黑道關係,有一幫同夥敢於劫囚。

不然的話就很難逃跑,尤其對於京中還有家人當人質的、不肯認罪,覺得有機會平反地和身體素質羸弱的犯人們來說,逃跑遠不如安心服刑,刑期滿了依然能堂堂正正做人,心底裏還能期待大赦,提前就自由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