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晚清通貨膨脹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晚清這段特殊的歷史,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屈辱;提起晚清政府,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腐朽墮落。從1840年的對西方列強的對外戰爭中,晚清政府都是輸多贏少,每一次打了敗仗不是割地就是賠款。我們來說說賠款對多的兩次,一次是中日甲午海戰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另一次是八國聯軍侵華還是戰敗,簽訂《辛丑條約》賠款將近10億兩白銀。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馬關條約》簽訂畫

按照常理來看這個問題,這時候的晚清政府應該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纔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晚清政府在軍隊建設等多方面給人一種不差錢的感覺。我們先來看看北洋水師的建設,在1895年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了。但是爲了維護晚清政府最後的尊嚴,在1896年的時候北洋水師開始重建,僅僅用了三年時間,晚清政府從西方各國購買各種艦艇23艘。看不出是國力衰弱的樣子,儼然有了一副“中興”的樣子。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2張

北洋水師

小編查閱了大量的清朝史料,得出了這麼一組數字。在乾隆中期,清政府每年的財政結餘是1000萬兩白銀左右;在1893年打仗前,清政府的結餘還有700萬兩白銀左右;而到了1896年打完仗後,清政府開始出現財政赤字,財政赤字達1300萬兩;到了1903年,財政赤字更是達到了3000多兩。按理說,晚清政府沒錢呀,反而還欠了一屁股債。或許有讀者會問了,拿來那麼多錢搞軍隊建設?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3張

晚清銀票

在小編看來,晚清政府玩的小聰明就是“印錢”,最後還把自己給“玩死了”。這裏指的“印錢”有點類似我們今天印的鈔票,但是在晚清時期印的是“銀票”或者造的是“銅錢”。爲了讓大家明白這其中的原理,小編給大家舉個實際的例子。當時的一枚銅錢幣實際的價值是2文錢,但是標註的是10文錢,這其中就有7文多的利潤,只要錢還在印就會財源不斷,這就相當於往市場中注了水。所以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晚清政府有着巨大的財政赤字,但是卻不缺錢的原因。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4張

清光緒時期的銅錢

這樣的做法之所以行得通因爲財政大權在晚清政府手上,晚清政府制定一個條件叫“管制兌換”。簡單來說,晚清政府管轄的範圍內流通的是晚清政府製造銅幣和銀票。比如外國商人用的外幣進了大清的地盤,就要兌換爲銀票或銅錢;普通民衆是在市面上做交易也都是用銀票或者銅錢;而真正的真金白銀全部都在晚清政府的管控之下。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5張

清朝銀票

但是管制兌換也有行不通的時候,麻煩就是得跟外國人做生意。比如英國人需要來中國買一箱茶葉,價格是100英鎊,按照國際匯率兌換成中國的白銀是800兩;而中國的茶葉商人本來的生產成本是700兩白銀,打算賣800兩,這樣才能賺到錢。但是按照清政府注了水的做法,成本就成了1000兩,至少要賣1100兩才能賺到錢。爲了解決這個貿易差,晚清政府的做法是,將英國人的100英鎊收走,中國商人你不是要1100兩嗎?我給你兌換成1100的銀票。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生意也能做了。只不過市場上又再次注入了300兩的假錢進市場。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6張

茶葉商行

這樣大量注水有沒有惡果呢?苦的是誰呢?當然還是普通老百姓。往市場上注的水越來越多,錢就會越來越不值錢。比如以前1兩的銀票可以買1袋米,現在1兩的銀票連半袋米都買不到。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既然老百姓沒法活,自然是要造反的。晚清政府也想好了對策,我不是買了大量的洋槍洋炮嗎?哪個不怕死的就來吧。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7張

晚清政府新式軍隊

我們回過頭來晚清政府的真正的白銀有用到哪裏去了呢?其實都就去國外了,因爲外國人根本就不傻,他們纔不要晚清政府印的鈔票,他們要的是真金白銀。在賠款和進入口貿易結算的時候用的都是白銀。這麼長期一搞,白銀都流去國外了,晚清政府手頭上就只有無用的鈔票了。所以到了1910年晚清政府的危機就來了,熬不下去了怎麼辦呢?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8張

辛亥革命保路運動紀念碑

晚清政府又想到了一招,將民間集資建的鐵路收歸國有。明面上說是“收”,本質上是“搶”。因爲晚清政府“收”的時候並不是拿白銀,而是發行股票給投資建鐵路的人。說白了,這股票是空頭支票,就是一張無用的紙。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將那些投資的鉅額資金搞到了手。晚清政府的如意算盤打的不錯,可投資人不是傻子,不可能明着讓你搶呀,那就造反吧。所以很快就爆發了著名的保路運動,其中鬧得最兇的就是四川。晚清政府只能調湖北的新軍去四川鎮壓。晚清政府“前方起了火,後院也失了火”,新軍被調走了,武漢就空虛了,武昌起義就這樣爆發了。晚清政府也在這次起義中,一下子土崩瓦解。

晚清時期的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政府滅亡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準確嗎 第9張

武昌起義浮雕

綜上所述,晚清政府正是因爲用濫發貨幣的這樣的小聰明來度過危機,但是顯然是行不通的。沒有了信用製造出來的都是虛假的繁榮,這樣的泡沫遲早會有一天破裂。破裂的一天就是晚清政府滅亡的一天,所以通貨膨脹成了晚清政府滅亡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嬗變之境--晚清經濟與社會研究疏稿》、《晚清經濟史事編年 》、《晚清經濟改革始末》、《最後的北洋水師》、《四川保路運動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