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萬曆皇帝爲何只是個“牌位”?有何隱情呢?

明萬曆皇帝爲何只是個“牌位”?有何隱情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皇帝的生活,真的像一個牌位,放在那裏,供人景仰,卻如同殭屍,不能夠隨意動彈,作爲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爲何淪落到如此地步呢?

這要從明代實行的內閣制說起。

明代內閣由一羣文官組成,文官制度早在唐代大興科舉時就已形成,但不是爲了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於更好爲皇帝服務,爲皇室辦事,沒有多少獨立性可言。

明萬曆皇帝爲何只是個“牌位”?有何隱情呢?

網絡配圖

可是,到了明代,由於實行了內閣制,文官集團們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並且可以理直氣壯地行駛自己的“正義”職權。

朱元璋廢除丞相,設置內閣,本是爲了替自己辦事、強化自身權力的,而到了宣德朝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上升,到了成化、弘治朝時期,內閣發展成能夠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經過嘉靖、隆慶朝的發展,萬曆朝早期內閣的權力達到極盛。

根據“票擬”之權,內閣做出的決定,皇帝不能隨意更改,內閣成員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而是經過推選產生。

另外,明代還沿襲了秦漢以來的廷議制,所有軍國大事,都要經廷議裁定,廷議由集體參加並討論,皇帝只能提一些傾向性的意見,當集體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時,皇帝在多數情況下都得批准。

明萬曆皇帝爲何只是個“牌位”?有何隱情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隨着內閣官員地位的提高,閣臣成爲廷議中的主要力量,內閣的首輔經常主持廷議,直接左右廷議決策,廷議的決策由內閣票擬後呈皇帝批紅,而明代中後期的批紅權多由宦官代掌。

如此,內閣主持廷議,達成決議,內閣票擬,宦官批紅,中央決策就形成了。大事小事都讓臣子們給辦了,皇帝倒很清閒,只管安享富貴,連操心的機會都沒有了,同時所起的作用也就很小了,皇帝的位子顯然成了個擺設。

通常認爲,明代消弱了宰相的權力,皇帝是說一不二的,事實上卻與此相反,原因就在於內閣集體成員對皇帝本人限制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連皇帝的私人生活也被監視和管制得很嚴。

明萬曆皇帝爲何只是個“牌位”?有何隱情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萬曆皇帝很喜愛自己的次子,想立他爲太子,但是大臣們一個個出面指責他,說他違反了祖制,這些做臣子的竟以集體辭職相威脅,皇帝不得不妥協下來。

其他的軍國大事就更不用說了,最後的決定絕非皇帝拿定,內閣的文官們處處以道德和祖先的信條要求皇帝,萬曆本人不得不向每個臣民示好,性情溫和,以便贏得大家的支持和稱讚,文官集體塑造了一個沒有個人感情、缺乏個人情性的“好皇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