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到底因什麼而亡,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崇禎: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大臣: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將死之言,卻充滿了無限憤恨。他憤恨誤國誤己的大明朝臣。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面對君父屍首,大明朝臣又哭又拜的三十人,只拜不哭的六十人,其餘則“睥睨”而過,斜着眼睛看了一下。眼睛裏既有輕視又有厭惡,看不起這個曾經的君父、厭惡這個死去的皇帝。

崇禎皇帝與大明朝臣的關係,不僅無可挽回而且無可救藥。

而君臣仇讎如此,究竟是誰之過呢?

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或許只應該是小孩子的邏輯。找到錯誤改正錯誤、找到壞人消滅壞人,世界將是個美好的人間。真會如此嗎?

成人的世界,或許應該少問對錯、少找壞人。人之相與、俯仰一生,更應該看見的是關係,更應該關注的是環境。

1.明朝將猜疑制度化

《江山風雨情》裏,崇禎皇帝求問治國之策。

洪承疇回答:臣以爲治國始於治亂、治亂始於治心。

崇禎皇帝問:治心從何開始?

洪承疇再答:臣以爲應該從君臣一心開始。亂世之所以亂,是因爲君臣離心了。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2張

洪承疇劇照截圖

洪承疇點出了君臣離心的問題,但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攻略,所以說了等於白說。

在大明朝的權力系統中,君臣離心的問題就是一個死結,洪承疇解決不了、崇禎皇帝也解決不了,甚至大明朝也解決不了。

古代朝堂的權力格局,一直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鬥爭。而明朝卻實現了皇權對相權的絕對碾壓,在制度層面徹底廢除丞相制度,使皇帝專制發展到了頂峯。

但是,矛盾鬥爭還得存在,只不過換了角色、換了面貌。以前是皇權與相權、皇帝與丞相,而現在則是皇權與朝權、皇帝與朝臣。

朱元璋是廢除丞相制度的“始作俑者”。而朱元璋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猜疑,他猜疑丞相,擔心丞相勢大欺君。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3張

朱元璋劇照

即便廢除丞相,朱元璋還在猜疑,他猜疑一切掌握權力的人。於是,建立錦衣衛,監視及偵察朝堂大臣及一切掌權者。

之前,是一個皇帝面對一個或幾個丞相,而不置丞相的大明朝卻是一個皇帝面對滿朝大臣。

權力分配完成了,皇帝大權獨攬、大臣分權領責,君強而且十分強,臣弱而且十分弱。

但是,權力分配與權力運行卻是兩回事,因爲權力總得靠人來執行。皇帝權力再大再多,他也僅是一個人、僅是一個機構。而其所要面對的卻是整個朝堂。

在權力的運行中,是一個皇帝與滿朝大臣的矛盾鬥爭。這個力量對比就太過懸殊了,即便皇帝建立一個龐大的祕書班子,也不足以對抗大明朝六部五寺幾十個衙門。

權力分配是皇帝碾壓大臣,而權力運行卻反了過來,是大臣碾壓皇帝。

所以,皇帝需要幫手,卻不可能在大臣中找幫手,於是太監登場了。

在朝堂之外,大明皇帝們逐漸發展出了一個龐大而正式的太監官僚體系,統稱二十四衙門。大明朝的中央政府有啥權力,二十四衙門,特別是十二監,就肯定有啥權力,而且他們還有附加皇帝權力。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4張

比肩朝堂的明朝太監

所以,大明朝的權力遊戲就是皇帝、太監和大臣們在玩鬥地主,多是皇帝與太監聯合起來斗大臣、鬥朝堂。

而這就是大明朝的權力生態,大明朝把君臣猜疑予以公開化,朱家皇帝明白而徹底告訴朝堂大臣,我信不過你們;進而把這種公開的猜疑制度化,建立東廠、錦衣衛和二十四衙門來看着你們。

有此制度設計,大明朝的君臣關係基本上就甭想好了,大家只能鬥,而且是戰鬥,甚至戰鬥還要流血。

2.崇禎將猜疑極端化

崇禎之前,猜疑因爲制度化還會遮遮掩掩。而到了崇禎皇帝就沒啥可遮掩了,皇帝和大臣直接正面交鋒。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5張

崇禎皇帝劇照

所謂遮遮掩掩,就是皇帝和大臣的鬥爭,還得隔着太監集團、隔着二十四衙門。

甚至還得再隔着內閣這一層,內閣可以看做是大臣們的臨時主席團或理事會,能發揮丞相的部分作用但遠不是丞相。

所以,皇帝收拾大臣,不是直接出面,而是用太監唱黑臉、用二十四衙門做牽制。而大臣不滿皇帝,也不好直接罵昏君、反皇帝,而是罵太監、倒閹黨。確實有過直接罵皇帝的情況,但那得打着“一切爲了社稷”、“一切爲了皇帝”的旗號。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6張

魏忠賢劇照

而到了崇禎時代,就完全不用遮掩了,猜疑從制度化走向了極端化。

崇禎這個皇帝,凡事都要走極端,不僅性格極端而且手段極端。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

在位十七年,下了六次罪己詔,平均每三年就得檢討一下自己,對自己嚴苛如此,就別指望他對別人能寬宏大度了。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都是場面話,真實的情況往往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在與大臣戰鬥這件事上,崇禎皇帝從來都是親自出場,而太監和太監官僚機構只能充當打手。據統計,在位十七年,崇禎皇帝換了17個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而直接殺死的、關進監獄的,以及關進監獄又放出來的,已經可以上三位數了。

要知道,崇禎皇帝收拾的可不是一般馬仔,能勞煩皇帝動手的要麼是封疆大吏、要麼是朝廷重臣。比較有名,如薊遼督師袁崇煥、內閣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熊文燦、內閣首輔薛國觀,這些都是被直接殺死的。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7張

袁崇煥

而他們之所以被殺,不是因爲貪污腐敗、也不是謀反謀逆,而是因爲辦事不利,要麼遼東戰敗、要麼剿匪無功。袁崇煥雖然當時說是投敵叛變,但後來平反昭雪,根本沒這事兒。而崇禎殺他的真實原因,估計還是遼東戰事不利,就是因爲袁崇煥沒把差事辦好。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

崇禎皇帝待大臣如什麼呢?當然是如草芥,那麼大臣又該怎樣回報呢?

走極端的就投降滿清、膽子小的尸位素餐、實在不服的就跟你朝堂互懟。

大明朝的文武百官,在崇禎看來,全都該殺,因爲他們全都沒用,至少對崇禎皇帝沒用。

3.自己把自己玩死的大明朝

外憂內患,外有遼東戰事,內有農民起義。形勢已經鼎沸,大明朝無力兩線作戰,是該重新戰略佈局了。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8張

跟不跟滿清議和,來一個攘外必先安內,皇帝不好直說、大臣就是不說,上下一氣、只搞政治正確,都怕引火燒身、落得一個賣國罪名。

李自成劍指北京,到底該不該遷都南京,至少得讓皇帝和朝廷趕緊逃跑吧。

離不離開北京城,來一個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皇帝不說、大臣怠工,上下一氣、就是互相扯皮,都怕秋後算賬、承擔丟了京師的責任。

而李自成的大炮已經震響了北京城,皇帝只能逃跑,而北京的大臣和士兵竟要爲李自成看好北京城,所以不能放跑皇帝。而吳三桂的關寧軍團,這支大明朝最能打的部隊,竟然一直在路上。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9張

李自成

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只能帶着對大臣們的滿腔仇恨、吊死在歪脖樹上。

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魏忠賢若在,或許仍舊如此,因爲朱由檢不是朱由校,他可沒耐性躲在皇宮裏面一邊做木匠活,一邊看着太監和大臣鬥來鬥去。

李自成說: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皇帝是個好皇帝,可大臣都不是好東西。好人與壞人,解釋不了複雜世界,也解釋不了大明之所以亂、之所以亡。

那麼,大明朝因何而亡呢?

崇禎一朝,幾乎年年遭災。崇禎一朝,經濟危機不斷。崇禎一朝,積弊已經日久。崇禎一朝,沒有力行工商稅。這些解釋都是力透紙背的。

崇禎將猜疑制度化然後再極端化,大明不亡都難! 第10張

明末天災

而既然是政治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關注權力這個對象,在權力格局和君臣關係這個層面來深化認識呢。

放在權力這個視野中,是不是可以說大明朝的權力運行出了問題。

因猜疑的制度化,導致權力分配與權力運行的矛盾極端尖銳;因君臣關係惡劣,導致權力體系和權力運行的徹底崩潰。

制度猜疑若此、皇帝猜疑若此,君臣關係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而這兩者恰恰主導着大明朝的權力運行。

所以說,大明朝就是在猜疑奠定的權力格局中自己把自己鎖死,在猜疑極端的權力遊戲中自己把自己玩死。

大明劫裏也有崇禎劫。崇禎皇帝沒有亡國之君的作爲,卻因爲大明的猜疑制度和自己的極端猜疑,在勵精圖治中斷送了大明江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