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晏子曾兵不血刃的故事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春秋時,齊國有個有名的政客叫做晏嬰——也即我們平時所稱的晏子,他以他深遠的見識,洋溢的才華和樸素的作風受到齊國三代君主的任用與重視,更被後世尊重敬仰。他的聰明與機敏是常人不可比擬的,從他出使楚國的時候的所言所行就可以一窺一二。“二桃殺三士中”更是兵不血刃地害死了三個齊國的勇士。這樣的故事難免是血腥且殘酷的,可爲何曾殺死3個齊國勇士的晏子,從未受到譴責呢?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這個故事發生是在齊景公在任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齊國有三位深受敬重並且威名遠播的勇士,也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所謂的三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接。他們憑藉着自身高強的武功和立下的顯赫戰功成爲了齊國一干武將裏最耀眼的新星。他們更是相約結拜爲弟兄,來彰顯自己在齊國的名聲,根本不把其他的官員放在眼裏。而晏子此時正服務過三代國君了,名聲和政治地位都已經達到了頂點。他在經過三勇士時,會小步快走表示敬意,可三勇士甚至不會起身去接應他。

晏子日夜憂思,認爲這樣的人留在朝堂始終會成爲一個禍患,於是就去找齊景公商量,意圖誅殺三人以絕後患。齊景公心理覺得殺掉三個勇士於齊國來說一件令人惋惜的遺憾之事,但礙於晏子此時的聲望與地位,只能表示贊同。驕慢自滿的三人恐怕還沒想到,他們在享受榮耀與掌聲的同時,也已經變成了他人網籮中的獵物。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第2張

終於,晏子準備就緒。齊景公通知要設置宴會賞賜三位勇士。三勇士自然是興致勃勃地衝到了殿前。到了大殿內,三位人看到屋內的桌子上,擺着一個鎏金又華麗的盤子,而盤子上放置着兩個紅豔豔又果香氣撲鼻的桃子。晏子不慌不忙地告訴他們,這是齊王宮裏新引進地一株優良的桃樹所結出的果實,是國君要賞賜給他們,以嘉獎他們齊國所作出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與美德。而後又爲難地表示桃子只成熟了兩個,讓他們自己決定如何處理。晏子一番話,就讓這個普普通通的桃子不再是一道水果,在這刻更是君主的賞賜和榮譽的象徵。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第3張

三勇士自然沒有堪破背後的險惡之意,僅僅只是都想得到金盤中的桃子。公孫接是個等不得的急性子,他第一個自豪地說出了自己在上林裏捕殺野豬、搏擊猛虎的故事,言罷就取走了盤中的一個桃子。田開疆更是不甘示弱,他表示自己領軍作戰,保國泰民安,是享用桃子的不二人選,說完也衝上去拿走了一個桃子。古冶子原本只是假意客氣,但看到前兩個人拿走了桃子,心裏就憋了一口氣了。他委屈而又驕傲地詳細描述了當年爲守護國軍過黃河而和鱉怪鬥爭的事情。說完還抽出寶劍,質問二人自己哪裏配不上這個桃子。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第4張

看到寶劍凜光的田、公孫二人,瞬時清醒。他們愛惜自己的名譽就如同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此時自覺做出了無恥的事情,羞愧不堪,就立刻拔出寶劍殺死了自己。而古冶子看到自己的好友雙雙倒下,大吃一驚,也漸漸醒悟,只是十分後悔,但木已成舟,他痛苦不堪也追逐友人而去。於是晏子回稟給齊景公三人已死的事實,景公讓人爲他們收屍,並且以禮節安葬了他們。

晏子就這樣在彈指之間,不費吹灰之力結果了三個人的性命。不過當時朝代的人都沒有人出來譴責他,也還是令人迷惑。其實這一方面是由於晏子的地位,此時的晏子已經無人可以撼動,否定他的計策等同於讓自己成爲下一個被狙擊目標;另一方面是因爲這三個人平時驕橫傲慢的作爲,惹怒了一衆大臣,他們是暗暗認爲,三士的確會對國家造成威脅,是死有餘辜的。更何況,晏子的所爲是不是爲了增加自身的私利而是想換來齊國的長足發展,是爲了天下的太平和百姓的安定,古人就更沒有情理上的立場去譴責晏子啦。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第5張

時間如白駒過隙,晃眼間幾百年過去。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晏子的才智與能力已經被大衆認可。人孰能無過,而晏子始終是功大於過的,可以稱得上是值得崇拜的偶像,“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固然殘酷,可也反應了晏子心智城府之深,做事之果決。同時,三勇士自殺的行爲完全是三人自我意志的不堅定造成的,是來自自我的內因。晏子既沒有強迫他們自殺,也沒有勸導他們放棄生命,只能是抓住了他們的心理,二桃算得上一個催化劑。沒有晏子的桃子,也還會有諸如秦子的葡萄之類的事物讓這三個人關係分裂。從這一點看,晏子更不應該也不足以成爲被大家所指責的對象了。

晏子曾兵不血刃殺過3個齊國勇士,這三個人分別是誰? 第6張

晏子曾殺死3個齊國勇士,卻從未受到譴責。這背後藏匿了晏子的智慧,朝廷紛爭的險惡和人性善惡的交織。我們不能用同一定義去定義不同的事件,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事件裏學到大致相同的道理。那就是要永遠遵循法理和情理的規定,不能自大與驕蠻,這纔是我們藉以生存的唯一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