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爲什麼打不過安祿山?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爲什麼打不過安祿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安史之亂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稱大唐四大名將。

然而安史亂起,封常清、高仙芝因敗於安祿山而先後被斬,哥舒翰潼關一戰戰敗被俘,之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爲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祿山的對手,真的只是因爲唐玄宗李隆基亂指揮嗎?

1、西方二師和東北三師的形成

唐朝初年的軍事佈局是“舉關中之重以臨四方”,打仗以“大總管”領兵出征,仗打完後領兵之將依然迴歸朝廷。

但隨着版圖的擴大,每次都從中央調兵並不現實,同時邊疆也需要固守,於是“節度使”一職便誕生了。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大唐已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次於節度使的經略使:

安西節度使:控制西域,治龜茲城北庭節度使:防禦突騎施、監昆,治北庭都護府河西節度使:阻斷吐蕃與突厥,治涼州朔方節度使:抵禦突厥,治靈武河東節度使:與朔方共抗突厥,治太原范陽節度使:控制契丹、奚,治幽州平盧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只營州隴右節度使:防禦吐蕃,治鄯州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獠,治益州嶺南五府經略使,治廣州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爲什麼打不過安祿山?

其中,兵力在五萬以上的藩鎮爲范陽、隴右、河西、朔方、河東。

而當時大唐最大的威脅,在東北爲兩蕃——契丹和奚,在西則爲吐蕃,在北則爲突厥。因此,唐朝以范陽、平盧鎮兩蕃,以隴右、河西鎮吐蕃,以朔方、河東鎮突厥。

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被滅。從此,哥舒翰所統領的河西、隴右被稱爲“西方二師”,安祿山所統領的范陽、平盧、河東被稱爲“東北三師”,二者遂成爲當時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

哥舒翰的實力原本是超過安祿山的,但由於公元751年安祿山在范陽、盧龍之外又兼任了河東節度使,其堂兄安思順在752年擔任了朔方節度使,從此東北集團的實力便超過了西部軍事集團。

而這一點,也正是安祿山敢造反的底氣。

2、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李隆基的反擊戰略

關於安史之亂前的局勢,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這樣寫到:

哥舒翰統西方二師,安祿山統東北三師,踐更之卒,俱授官名;郡縣之積,罄爲祿秩。於是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邊陲勢強既如此,朝庭勢弱又如彼,奸人乘便,樂禍覬欲,脅之以害,誘之以利。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侔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也就是說,天下精兵良將均集中在了安祿山和哥舒翰之手,而京師空虛,且承平日久。

當安祿山舉兵造反之時,中原確實沒有多少可用之兵。但這不表示李隆基就此亂了方寸,事實上唐朝最開始的平叛戰略是這樣的: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師——河西、隴右兵出潼關正面迎擊安祿山的東北三師,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向安祿山的大後方——河東、河北進軍,之後兩者夾擊安祿山。

(PS:安祿山起兵後,李隆基已經用郭子儀替換了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

3、封常清和高仙芝爲何會敗與安祿山之手?

不過調河西、隴右兵是需要時間的,遠水一時解不了近渴,於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便出場了。

安祿山起兵之時,封常清任安西節度使,當時恰好臨時來朝。既然在長安,李隆基便先派封常清出戰了,但是沒兵,封常清來的時候也沒帶多少人。所以封常清只能臨時招募,史載“得兵六萬,皆庸保市井之流”。同時,李隆基在封常清出戰之後還派出了前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當時任右羽林大將軍),並親自爲其踐行,但同樣需要臨時募兵,史載“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曰天武軍,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

所以,封常清的本部兵馬尚在萬里之遙的安西都護府,他和高仙芝一樣,率領的都是臨時拼湊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高仙芝

最終,封常清在洛陽與安祿山打了幾仗之後戰敗,率殘部退守陝郡,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之後,封常清向率軍到達的高仙芝說明了敵我力量過於懸殊的現狀,並認爲潼關是長安最後一道屏障,且現在無兵把守,當務之急應當回防潼關。高仙芝同意了,二人的命運也就此註定。

之後,李隆基以封常清丟失東都洛陽,兵敗後動搖軍心;高仙芝棄陝郡至潼關幾百裏地,又剋扣士兵糧餉爲名,陣斬二將。至此,當年在西域叱吒風雲的高仙芝、封常清全部被殺。

理性的看,封常清丟失東都洛陽,高仙芝不戰而退至潼關,肯定要受處分,但處死未免太過了。

4、哥舒翰在潼關真的只能固守而不能出戰嗎?

高仙芝、封常清被殺後,河西、隴右兵至,李隆基起用哥舒翰率軍出征。史載哥舒翰:

領河、隴諸蕃部落奴剌、頡跌、朱邪、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陀、蓬子、處蜜、吐谷渾、思結等十三部落,督蕃漢兵二十一萬八千人鎮於潼關。

這一戰,是西方二師與東北三師的決戰。此戰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是哥舒翰戰敗了。

關於哥舒翰的戰敗,一般都認爲是李隆基和楊國忠瞎指揮,強令哥舒翰出潼關決戰所致。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局勢,恐怕沒那麼簡單。

哥舒翰據守潼關之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北方的進展順利。李光弼從山西進入河北,收復常山郡,在擊敗來援的史思明後又收復了十幾個縣。之後,李光弼被朝廷任命爲范陽長使,河北節度使,南攻趙郡,斷了安祿山的後路。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爲什麼打不過安祿山? 第2張

應當說,當時大唐的戰略並沒有錯,李光弼在河北的勝利使屢攻潼關不下的安祿山心急如焚,甚至有棄洛陽北返的打算,而此時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兵也正是要合擊安祿山。但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坐擁20萬大軍的哥舒翰在靈寶之戰中會敗的如此之慘,不僅自己被俘,還全軍覆沒,精銳盡失。

哥舒翰本人嗜酒如命,長期縱情聲色,之前便曾中風而半身不遂。哥舒翰到潼關後因爲身體原因便讓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又讓王思禮主騎兵,李承光主步兵,二人又不和,致使軍中號令不一,全無鬥志。

靈寶一戰,哥舒翰中了埋伏,二十萬大軍僅剩下八千人逃回潼關,一世英名付之東流。之後,哥舒翰被其部將火拔歸仁捉住送給了安祿山。

我認爲,命哥舒翰出關本身並沒有錯,難道擁有二十萬大軍的哥舒翰要一直守到李光弼完全平定河北之後再出兵嗎?我想,當時主張出兵的絕對不止一個不知兵的楊國忠,以西北軍對抗東北軍本就是李隆基的基本戰略,按正常的邏輯,哥舒翰只要與安祿山戰至膠着狀態便是勝利。

我一直覺得,李隆基晚年的悲劇絕非昏庸便可以簡單解釋,他逼哥舒翰出兵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並不完全信任。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祿山能反,難保哥舒翰不會。

哥舒翰的戰敗,後果極爲嚴重

潼關失守後,長安再無險可守,唐室只能出逃。從此,李隆基進入蜀中,太子李亨奔赴靈武。

靈武,是朔方節度使的駐地,當哥舒翰的西方二師全軍覆沒之後,天下能夠倚仗的便只剩下朔方軍了。之後,李亨令李光弼和郭子儀率軍回援,二人在河北的戰果也失去了,一切都要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