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出南京城嗎?朱棣的謊言騙了我們六百年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明朝都城南京金川門被燕軍攻破,燕王朱棣在十餘萬大軍的擁簇下向皇宮進發。誰料皇宮方向突發大火,黑煙騰起,已成甕中之鱉的建文帝朱允炆走投無路之下,選擇“闔宮自焚”,以死殉國。

然而急忙趕來的朱棣,在撲滅宮火之後,四下搜尋辨別,卻根本未找到建文帝的屍體。朱棣無奈之下只能草草收斂朱允炆皇后馬氏的屍首,假惺惺哭訴一番後便登位稱帝。

《明史》中關於“建文殉國”的記載疑點頗多,而《明史紀事始末》以及各地方誌對於朱允炆下落行蹤的記載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後世學者對此爭議無數。南京城破之後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裏?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史籍資料給讀者呈現一個不一樣的答案。文章較長,請耐心閱讀!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一、朱允炆是如何逃出來的

南京城破那場大火之後,據傳朱棣並未能找到朱允炆的屍首,因此留下疑案,而各類關

於朱允炆下落的記載則是延伸於這個下落不明的記載。那朱允炆到底是如何逃出已經被燕軍團團包圍的南京城呢?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了流傳最廣也最爲詳細的版本。

南京金川門被谷王朱橞開門迎降之後,朱允炆長吁短嘆、走動不安,甚至一度想要自殺殉國。此時翰林院編修程濟獻策出城逃亡,而少監王鉞則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下一個紅匣子以備不測。建文羣臣打開紅匣子後,發現裏面有三張度牒,且袈裟、剃刀、鞋帽俱備,分明是要朱允炆剃度爲僧逃出昇天。情急之下的朱允炆不曾多想便削髮從暗道逃出,正好發現神樂觀道士王昇正撐一舟恭迎建文帝。朱允炆臣屬十三人迅速上船離開南京城,而後輾轉至溧陽、京口、六合等處,轉走陸路到了襄陽。

谷應泰所述建文逃走一事文之鑿鑿,但仔細思之,卻可知其中漏洞百出。筆者列出兩點疑問,便可知谷說不過是一家妄言。

其一是建文帝商議策略之時,在殿者有五六十餘人,這些人隨後大部分都投靠了朱棣。倘若密道確實存在,建文帝從其間逃走之後,朱棣完全可以從這些人口中得知密道所在,也即可以確定朱允炆從密道逃脫,那自然會派遣大批軍馬分道捕捉,可朱棣攻下南京城後卻並未着急捕捉朱允炆,說明朱允炆是否真有逃走確實可疑;

其二爲朱元璋此前當過和尚,且擁有天下之後對佛教一直推崇有加,他留下錦囊讓朱允炆辦成和尚逃出尚能解釋。但頗令人不解的是爲何這條密道要通往道教的神樂觀,朱元璋爲何要讓神樂觀的道士來迎接朱允炆而非命皇覺寺的和尚?一個道士帶着一羣和尚逃命且不是相當怪異?而且這個道士竟自言是朱元璋託夢命其守候在此,這等理由豈不是荒唐無稽。

通過以上分析便可知《明史紀事本末》所載朱允炆剃髮從密道逃出絕非不可能,谷應泰所述不過是將道聽途說加以修飾而成。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第2張

二、朱允炆流竄之傳聞

但是不管朱允炆是如何逃出南京城的,他在各地的足跡傳說卻實實在在的記載在各地方州志。倘若朱允炆真能從南京城中逃脫,因其父朱標太子與雲南沐家之關係,他所逃亡的方向必定是西南方向,這也與西南地區多有建文帝傳聞所吻合。

沐英自幼在朱元璋軍中長大,因當時朱元璋夫婦尚未生子,聰敏機靈的沐英便被收爲義子。待朱元璋嫡長子朱標出生,朱沐二人長期生活在一起,關係極爲親密。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聽聞噩耗的沐英極爲悲痛,竟也隨之病逝,朱元璋於是追封沐英爲黔寧王,並命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

由此可知,朱允炆與雲南沐氏關係之親密,他逃亡西南也就不足爲奇。

清人馮甦在《滇考·建文帝遁跡獅山》中說到:“(建文帝)初至滇…自言與沐將軍有舊…密語多時,使送至武定府”。他認爲建文帝前往雲南投奔沐氏,因此在武定縣獅子山留下了一系列活動蹤跡。此外《滇略》以及《武定府志》也對此有補充說明,記載更爲傳神詳細。

雲南嵩明縣州志也曾記載建文帝曾經求食此處,甚至留下一個名爲“得食村”的村莊。

此外廣西《富民縣誌·古蹟志》記載靈芝寺有建文帝所留下的蒲團草,歷經酷暑寒冬,此蒲團仍然結實如故。同時《藝文志》中又記載一首描寫建文帝所坐蒲團的詩文。

此後重慶、廣西以及雲南各處縣誌又多次出現有關建文帝的記載,根據這些縣誌所記載時間的先後,可大致勾勒出建文帝在西南方向的活動蹤跡。永樂二年,建文帝離開雲南去往重慶,而後又去了四川大竹縣。永樂四年回到雲南保山縣白龍山,永樂七年再次前往大竹善慶裏,不久回到白龍山後因地方官員燒燬白龍庵,而於永樂七年行至雲南洱源縣。

此後建文帝更是行蹤不定,足跡遍佈雲南、重慶、廣西等處,直至不知所終,但也有說在明英宗正統五年朱允炆主動前往北京,被囚禁宮中得以善終。

通過各地方州志神乎其神的記載,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建文帝並未真來到這些地方。相信每一個真正探究真實史料的學者,都不會將地方州志所記載的事情作爲證據確鑿的史料。

地方史志相較於官史而言,具有更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而中國古人最講究身後之名,因此幾乎每一次修纂州志都會將一些並無確鑿證據的事情加以誇張補充轉錄其中,讀者若有見過家中族譜便可知民間修史之不虛妄。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第3張

這是因爲州志的記載並不需要經過大量的審覈而且許多記載也無從考察,誇張不羈之言若於己有利便會不顧真實性被收錄。所以對於歷史事件,倘若正史已有記載,地方史料更爲詳實,那自然可將州志引爲補充佐證;但若其他已被認可史籍毫無記述,地方史志縱然長篇闊論,彷佛證據鑿鑿,也只爲孤證難以確信。

此外即便建文帝確實逃亡西南方向,但通過這十數年的行蹤記載,建文帝哪裏像是扮成和尚亡命天涯,根本就是微服南巡、四處遊玩。明成祖繼位擁有天下之後,皇權集中、耳目遍佈,朱允炆行蹤如此大膽,怎麼可能逃得過朱棣的法網!以朱棣之狠毒辛辣,決不會像朱允炆一般,傻兮兮告訴手下戰場相見,不要殺害,朱允炆如果被抓住絕對難逃一死。

因此,筆者認爲朱允炆從南京城逃到西南絕無可能!

三、一個大膽的猜想

後世學者常將明成祖朱棣命戶科給事中胡濙尋訪建文帝一事拿來例證朱允炆已經逃出南京城。據《明史》記載,永樂二十一年,遍訪全國的胡濙帶回建文帝的確切消息,此時的朱棣正率軍發動第五次北伐,屯駐在宣府。而本已就寢的朱棣聽聞胡濙趕來便立即召其覲見,君臣交談到了天亮,史書上甚至煞有介事的寫到“至是疑始釋”。這種對政治人物極端無知的猜測不過是一羣幼稚文人的無端臆想!

基於上述的分析,筆者提供一個大膽的猜想:朱允炆早在南京城破之時便已經身死殉國,不論是否自殺,但他必然已經逝世。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孤軍深入攻克京師,但天下大部仍由建文帝一方所掌控,孫嶽控制中都鳳陽,鐵鉉控制山東一帶,駙馬梅殷“尚擁兵淮上”。此外南京城破之前,在徐達長子徐輝祖領軍駐防南京的情形下,朱允炆仍能親自將投靠朱棣的徐達次子徐增壽斬殺,可見此時朱允炆並未到山窮水盡之路。

朱允炆去了哪裏?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嗎? 第4張

倘若任由朱允炆逃出京師,即便他本人無心爭奪皇位,但大量仍忠於建文帝的臣僚將士絕不會善罷甘休,這也是爲何即便朱允炆逃出京師,朱棣也定然會將其擒殺而決不會放其四處遊蕩。

還有一點可作爲證據說明朱允炆確實死身殉國。朱棣攻破南京城四日後也即建文四年六月十七登基稱帝,六月二十日便以天子禮厚葬朱允炆屍首(一說爲建文帝皇后馬氏屍體)。就在建文帝葬禮完畢後,這些擁兵大將如徐輝祖、鐵鉉、梅殷、盛庸等人竟然都不再抵抗,雖未投降但均紛紛束手就擒。

如果建文帝已經逃走,當時在大殿見證此事有五十餘人,方孝孺、徐輝祖等人均在其場,朱允炆逃走的消息必定會很快傳到軍中。從徐輝祖、鐵鉉等人直到最後都不願意投降朱棣來看,倘若當他們聽聞朱允炆健在的話豈會放其抵抗?正是因爲他們得到朱允炆已死的確切消息才知大勢已去,即便抵抗也是徒勞。

因此,朱允炆必定已經死於南京城,即便不是自殺,也會被朱棣祕密處死。朱棣之所以不願將朱允炆之死廣而告之,通過《太宗實錄》所記載的惺惺作態,可知他也不願意揹負造反並殺害親侄子的罪名,而以朱允炆之失蹤便能最大程度上減輕建文羣臣對其繼位的排斥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