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萬曆皇帝和崇禎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延續了276年之久的大明王朝宣告終結,不願苟且偷生、自縊於煤山的崇禎皇帝就此背上“亡國之君”的罵名。

崇禎很無能嗎?顯然不是。崇禎皇帝的繼位帶有很大的突發性,他的兄長、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僅僅一個月就撒手人寰,這纔給了他一個機會。崇禎皇帝在繼位之前根本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對於治國理念相當陌生,但饒是如此,他在登基之後還是迅速剷除了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大快人心。他,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他,體恤民生、生活簡樸,嚴格來說,崇禎還算是一位好皇帝。

都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但是很遺憾,崇禎皇帝的先人並沒有爲他“種樹”,而是替他“挖坑”,當他執政時,明朝早已千瘡百孔,任他如何努力,也都回天乏術。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在諸多“挖坑”前輩中,有一位顯得特別突出,那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朱翊鈞10歲登基,58歲病故,執政長達48年,可他非但沒有做出與執政時間成正比的政績,反而罷朝30年,使得朝堂動亂、怨聲載道。雖然明朝表面上亡於崇禎,但實際上,從萬曆皇帝怠政開始,明朝就已經走向滅亡

有人說,萬曆期間不是出現了“萬曆新政”嗎?新政和萬曆皇帝還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萬曆新政

“萬曆新政”指的是從萬曆元年——萬曆十年之間,在朝廷首輔張居正的主導下推行的一系列變革。“萬曆新政”還有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李太后和太監馮保。

萬曆皇帝10歲登基,年齡太小,其生母李太后暫時掌權。李太后十分信任張居正,不但把朝廷事務交由他全權處理,還讓他擔任萬曆皇帝的老師;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關係十分融洽,他的介入也是“萬曆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原因。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2張

翻翻歷史我們就能發現,所有朝代敢於“亂政”的羣體只有三種:太后、宦官、重臣。可如今這三個羣體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對時局的影響也是相當巨大的。張居正在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大大提高了百姓和國庫的收入;在軍事上大膽啓用新人,“成樑鎮遼東、繼光守薊北”,讓外敵根本找不到可乘之機。在“萬曆新政”的拱托下,萬曆初年一度出現了“中興之治”的繁榮景象。

然而,到了萬曆十年,隨着張居正的去世,那些反對新政的人開始反撲,在萬曆皇帝面前痛斥張居正以及他所推崇的新政,萬曆皇帝一怒之下就終止了新政、並抄了張居正的家。

爲什麼大臣們三言兩語就能說服萬曆皇帝呢?其實,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不滿由來已久。李太后本就對萬曆皇帝十分嚴格,後來張居正成爲萬曆皇帝的老師,要求更高,還制定了六條“戒律”:

戒遊宴以重起居,專精神以廣聖嗣,節賞賚(lai)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以資治理

小皇帝偷懶了怎麼辦?馮保的作用就體現了,當時馮保掌管整個後宮太監,小皇帝只要一偷懶,馮保就會知道。他不敢拿皇帝怎麼樣,可李太后敢,那些放任皇帝偷懶的太監往往會受到嚴懲,皇帝也會被責罰。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3張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萬曆,“逆反”心理可想而知,但礙於毫無實權,只能暫時忍耐。張居正一死,他就藉着其他大臣彈劾之際,對張居正等人展開清算,馮保也未能例外,最後同樣被萬曆皇帝抄了家。李太后孤掌難鳴,也就不再過問政事。

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就這樣被毀了

怠政的原因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4張

沒有太后掣肘,沒有重臣攬權,沒有宦官干政,萬曆皇帝的執政期應該是明朝最好的政治環境之一,只要他稍加努力,再締造一個太平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然而,誰也想不到,萬曆皇帝卻就此沉淪了。關於他怠政的原因衆說不一,但個人認爲有兩點不容忽視:

其一:“三把戒尺”的消失

李太后、張居正、馮保,這三人無疑是懸在萬曆頭上的“三把戒尺”,但隨着張居正的去世,“三把戒尺”都逐漸消失,再也沒有任何束縛的萬曆就開始爲所欲爲了;

其二:居功自傲

他有什麼功嗎?算是吧,他掌權之後,拜、播州的叛亂都被平息,入朝抗倭雖然歷時8年之久,但是最後也取得了勝利。屢戰屢勝,難免有點飄飄然了;

可能有人會說萬曆皇帝太胖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這個不敢苟同,因爲萬曆皇帝的胖應該是在常年罷朝之後才養成的,怠政之前,史料中並沒有關於他太胖的記載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5張

怠政的形式

提及萬曆怠政,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罷朝30年,其實,那只是其中一種形式罷了,萬曆皇帝的怠政超乎你的想象

形式一:罷朝

30年不上朝,就是這麼有個性。

朝廷大臣哭,沒用;跪,也沒用。連大學士們的奏摺他都懶得批,《明神宗實錄》中記載:

章凡數十上,候旨文華門凡六日之久

意思就是說,大學士們上了幾十道奏摺,在文華門外等候了六天,都沒等到皇帝的批示。這還不算,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給努爾哈赤之後,文武百官心急如焚,希望皇帝能夠出來主持大局,但萬曆皇帝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6張

形式二:閉門不見

皇帝不出來,朝廷重臣去覲見總行嗎?NO!

首輔在當時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吧,那又怎麼樣,大學士、首輔朱賡位高權重,他去面見皇帝不算過分,可他三年裏無數次求見,都沒有得到恩准。一個宰相竟然三年見不着皇帝,這得有多扯?你品,你細品!

《明史·神宗本紀》中記載:

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

當然,萬曆皇帝也並非誰也不見,就像他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有時候甚至能“一日兩見”。他只是不願見大臣,就這麼簡單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7張

形式三:奏摺留中

“留中”的意思就是既不批示,也不下發,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明朝有個特點,那就是奏摺較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面奏”爲主,從朱元璋開始,而後的朱棣、嘉靖都是這麼傳承的。奏摺少,但並不表示沒有,一旦用上奏摺,那就表示有大事、急事發生,皇帝必須儘快批示,做出處理。

可到了萬曆皇帝這,管你是官員任命、還是賑災救民,所有奏摺都是有來無回,留中不發;

形式四:取消祭拜

當時皇帝必須出席的祭拜有兩種:祭天、祭廟。祭天,祈求風調雨順;祭廟,彰顯禮儀孝道。

祭拜的習俗不單存在於明朝,在整個封建社會,歷任皇帝都對祭拜特別重視,不管是祭天、還是祭廟,都會舉辦隆重的大典。如果皇帝實在無法出席,往往也會讓親王或者皇子代爲祭拜,但是萬曆皇帝不但自己不去,也從來不會派其他人去。皇帝不開口,誰敢去啊?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8張

萬曆皇帝什麼都不做,難道整天吃喝玩樂嗎?那多單調啊,萬曆皇帝除了吃喝玩樂,還會封賜皇族、揮霍錢財,《明史·食貨志》中記載,萬曆皇帝從民間搜刮的錢財很多都花在了妃子、皇子的生日賞賜上,福王大婚,他一出手就是30萬兩,鄭貴妃過個生日也是15萬兩;當然,萬曆皇帝是個“好木匠”,自然少不得大興土木,單是修建定陵就花費800萬兩。

萬曆皇帝除了不上朝,個人生活還是蠻豐富的

怠政的影響

那麼萬曆怠政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一:朝堂動亂

這應該是萬曆怠政最直接的影響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9張

罷朝不上、奏摺不批、官員不見,這樣的行爲讓朝廷中樞形同虛設,而一些大臣則直接“掛冠而去”。到了萬曆四十二年,宰輔中只剩下葉向高一人,他也萬念俱灰,索性躲在家裏不出門了;到了最後,六部之中只剩下一位尚書和三位侍郎,這位尚書欲哭無淚,也“拜疏自去”。

民情無法上表,舊官員離任、新官員的任命又得不到批准,各級衙門的案子堆積如山、無人過問。連一個維持國事運轉的機構都沒有,萬曆時的政局已經不能用“癱瘓”來形容,簡直就是“崩盤”,而且還是無孔不入的那種

二:宦官專權

爲了防止宦官干政,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一再警告:內臣不得干政,違者斬!可是朱棣在奪取皇位時由於得到宦官集團的幫助,因此,他對宦官的約束就開始降低,這爲宦官集團的崛起奠定基礎

到了萬曆時期,由於皇帝罷朝30年、布匹奏摺,許多軍國大事卻又必須處理,於是,負責替皇帝批示奏摺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再次成爲權力的核心。太監的權力無限膨脹,危害也愈加嚴重,以至於出現“政權不由內閣、盡移於司禮”的尷尬局面。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10張

三:黨爭不斷

萬曆皇帝的怠政,爲黨爭的出現提供了契機,一時間,東林黨、楚黨、浙黨、乃至閹黨紛紛脫穎而出,爲了各自利益斗的你死我活

這裏說一下東林黨,顧憲成等人成立“東林書院”的初衷只是爲了講學,但在顧憲成之後,卻演變成一個急功近利的勢力團體。萬曆四十年,權力中樞近乎崩盤之時,這些團體依然沉迷於相互評擊中不可自拔,這讓明朝的政局更是雪上加霜。

起初,東林黨勢大,胡作非爲不在少數,但在魏忠賢出現之後,閹黨完全壓制了東林黨,並處決了東林黨的一些核心人物,在崇禎扳倒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以牙還牙,對閹黨又展開了清除。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爭鬥完全就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閹黨不代表民意,東林黨同樣也不代表民意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11張

四:財政虧空

前面說過,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的幾次用兵都以勝利告終,但是,仔細梳理就會發現,他幾次用兵都耗時較長,入朝抗倭用了8年,而平息播州叛亂前後歷時12年。巨大的軍費開支讓明朝的國庫捉襟見肘,偏偏萬曆皇帝在大興土木和賞賜皇族上動輒都是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大手筆,即便按照“萬曆新政”頂峯時期400萬的年收入來計算,顯然也無法滿足萬曆皇帝的揮霍。

怎麼辦?加稅!各種名目的稅收應運而生,讓生活本就艱辛的百姓更加無法立足。萬曆時期,財政的窘迫讓明朝陷入皇帝無限揮霍——百姓無限納稅的死循環,再加上官員腐敗成性、層層盤剝,這也爲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禍根。

五:軍務凋敝

張居正時期,由於“萬曆新政”的有效實施,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有了經濟的支持,包括軍務在內的各個行業都能有序運行。但是,在萬曆怠政之後,明朝的經濟陷於停滯,進而演變成財政危機,嚴重影響到邊疆軍務的穩定。軍餉一再拖延,不但動搖了軍心,情節嚴重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兵變”。爲了生活,將火器廉價賣給努爾哈赤的有;爲了生活,起兵反叛、投靠後金和起義軍的也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軍隊如何還能抵抗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呢?

另外,明朝制度雖然也是“以文抑武”,但是,文武之間還算和諧。可到了萬曆時期,由於黨爭不斷,遼東經略像走馬觀花一般換來換去,更甚者,當閹黨掌權時,竟然派大批太監前往前線監軍,所有軍務都由太監處理,這些身體都不健全的羣體哪裏懂得什麼兵法和臨場指揮,明朝在後金面前節節敗退也就不算意外了

尾話

俗話說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萬曆到底是給崇禎種樹還是挖坑了 第12張

萬曆怠政並非只是“罷朝30年”那麼簡單。因爲封建王朝本質上就是一個以皇帝爲中心、其他機構環環相扣而成的一個運行體制,這和太陽系行星都要圍繞太陽運轉的規律一樣,太陽停滯之時,也就是所有行星的滅亡之日。萬曆怠政,顯然破壞了其中最爲關鍵的一環,如此一來,整個運行體制也就陷入混亂了

萬曆怠政30年,對包括民生、官場、軍隊在內的所有領域產生重創,經濟停滯、財政窘迫、官場散漫、黨爭不斷、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這不僅惡化了明朝的執政環境,加劇了明朝的“內憂外患”(起義軍和後金),最爲嚴重的是,怠政引發的連鎖反應摧毀了明朝的執政基礎、將所有社會矛盾都激化到不可調解的地步。連忠心耿耿的首輔葉向高也老淚縱橫:

宗社之憂不在外敵,而在廟堂之上。陛下萬事不理,以爲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終將不可收拾!

我們承認萬曆皇帝生在一個好時代,但又不能否認,他親手毀了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