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恪爲什麼會被諸葛亮看不起?原因是什麼

諸葛恪爲什麼會被諸葛亮看不起?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恪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作爲官二代,三國時期的諸葛恪絕對稱得上才子。爲什麼?人家不靠父母,不投親戚,憑着自己的能力獨受孫權垂青,甚至被其視爲“託孤大臣”。可如此能幹的他,爲何在世人眼中卻只是小聰明,甚至被叔叔說成志大才疏,日後必敗呢?

諸葛恪是著名的三國神童,年紀輕輕就備受孫權看重,將他看作“託孤大臣”

諸葛恪除了有着顯赫家族之外,自身也有一定的能力,不但會武術,還善計謀,小小年紀便出道了。當時孫權“面試”諸葛恪的時候,出了這樣一道題:“你的父親與叔父,哪一個更厲害?”

顯然這是不好回答的一道題,不要說諸葛亮之才智天下聞名,只是站於諸葛恪的叔父這個角度,就很難讓他對比。但人家諸葛恪卻極淡定:“還是我父親更好一點。”爲什麼呢?因爲人家後面有說明:“我父親知道爲誰效命,而我叔父卻不懂。”言下之意,以當時天下之勢,爲東吳出力的纔是識實務者。

孫權一聽,心裏那叫一個高興,這個考生不但會思考還非常會說話,恭維話講得一點都不浮誇!所以,諸葛恪一出仕,便被封了個騎都尉的官職。這一官階可不低,按古時候文官品級的話,應該有五品了。

諸葛恪爲什麼會被諸葛亮看不起?原因是什麼

不僅如此,諸葛恪還仗着自己的口才出衆,睿智博學,成爲了東吳太子的賓友。這就是交上高階爲友了,自然他的官路註定平步青雲。所以很快就成了左輔都尉,約爲三品的樣子吧,諸葛恪升得夠快。

當然,如果說這些都來自於小聰明,似乎對諸葛恪有失公允。人家的機警與應變能力都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東吳接待蜀漢特使費禕。孫權爲了彰顯自己的傲氣,讓手下都不要起來迎接費禕。

費禕進到廳內,看看大家都自顧吃東西,並不起身。便當場作詩一道:鳳皇來翔,騏驎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

這就是文人,說髒話也不吐髒字。孫權等人一聽傻掉了,大家正面面相覷,諸葛恪卻開口了:爰植梧桐,以待鳳皇,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這讓費禕大吃一驚,沒想到東吳也有文化人呀。於是當場就做了一篇《麥賦》,這當然是想爲難諸葛恪。可沒想到,諸葛恪就是個不吃虧的主兒,馬上回了一篇《磨賦》給費禕。在座各位讀完兩篇文章,都“鹹稱善焉”。

由此可見,諸葛恪之才名不虛傳。也正是因爲如此,到後來孫權病重,便下詔給諸葛恪行使輔佐太子理政之職。這可以說是無上的榮光了,孫權連國家之未來都交給了他,可以想見對其是何等器重。

諸葛恪爲什麼會被諸葛亮看不起?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不只是諸葛亮說他志大才疏,其他人也不看好諸葛恪,日後必敗就成了自然之事

可是,如此聰明的諸葛恪卻並不是人人眼中的才子,當年諸葛亮對他便不看好。東吳節度官徐詳死了,孫權便想讓諸葛恪爲節度官,專門管理軍糧的事情。諸葛亮一聽,馬上就搖頭了,他給陸遜寫了封信,結果諸葛恪的節度官就沒了。

諸葛亮的信是怎麼寫的呢?原來,他認爲諸葛恪粗心大意,行事太過莽撞,而自己的哥哥就這麼一個兒子,容易出事,還是照顧一下兄長的爲人父之心情,不要讓諸葛恪出任此職了。

有人說這是不是諸葛亮瞎擔心,怕諸葛恪出事而做出來的事呢?事實上,諸葛恪的才能在軍事方面並不出彩。

比如說諸葛恪曾帶兵指揮東興之戰,出於種種僥倖,他最終取得了勝利。真正聰明的人,在這個時候肯定要總結自己的失誤與不足,但諸葛恪卻不一樣,馬上乘勝出擊合肥新城。

結果,十萬人馬在新城門外站了三個月,纔將新城攻下。而新城當時有多少駐軍呢?說起來讓人不敢相信:四千人!十萬對四千,這個懸殊恐怕也是別人做不出來的事了。

可就算是這樣,諸葛恪也不認爲自己不行,相反,他還對那些有意見,不服其領導的人採取打擊政策。最後,連自己的大將都殺了。當他發動了進攻魏國的策略時,東吳實在人人自危,結果他便成了大家生存的障礙,從而被人家用計殺死。

由此可見諸葛恪在軍事方面的能力不足,當然,打仗可能本就有勝負之說。但爲人的性格纔是諸葛恪最大的問題,他不但高傲而且很難聽進他人的話。

諸葛恪爲什麼會被諸葛亮看不起?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其實,不只是諸葛亮不看好諸葛恪,他的父親諸葛瑾也心知肚明。當年諸葛恪爲官丹楊郡太守,自己誇下海口:三年可得武士四萬人。他的父親便說:“諸葛恪不可能使我家興旺,而是要爲我家帶來滅族之禍。”

這就是諸葛恪的爲人,孫權看好他除了自身的昏聵之外,就是諸葛恪能言善道,且懂得拍馬溜鬚。他後來將兒子及國家之大業託付諸葛恪時,人家大司馬呂岱不過好心勸了他一句:世事多難,凡事應該十思。

這本是長輩對於年輕人的語重心長,可諸葛恪卻馬上回人家:過去孔子就是這樣讓他的弟子這樣三思而行,你卻讓我十思,是覺得我愚笨低能嗎?得,這真成了好心當成驢肝肺了。人家不過一說,你只要一聽便是,有什麼非要懟回去的必要嗎?可見諸葛恪衝動與難聽進他人勸言的性格。

其實,諸葛恪之才未必是才疏,而是他少年得意,太多的恭維已經將他慣壞了。走上社會之後難以聽取別人的真話也就在所難免。面對這樣的事實時,諸葛恪不但沒有反省自己,相反一直與人唱反調,最終落得個“才而疏”的名聲,以及拋屍野外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了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