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一生,他在位期間都有哪些功績?

探索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一生,他在位期間都有哪些功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柴榮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泱泱五千年中華歷史,涌現出太多的英雄人物,每次讀到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蹟總會爲他們的命運扼腕嘆息。如楚霸王項羽,武力值在秦末當屬天下第一,可惜兵敗,自刎於烏江河畔,若當年楚霸王度過烏江,東山再起,再次逐鹿中原與劉邦爭奪天下,或許大漢天下就該改成大楚天下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就是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曾立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天下”,無奈卻在39歲時撒手人寰,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留下孤兒寡母被趙匡胤竊取天下。

柴榮,被稱爲五代第一明君,要了解他的事蹟,我們需要對當時的亂世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混亂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分裂時期(前兩次分別爲春秋戰國和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是對五代(公元907-960年)和十國(公元902-979年)的合稱,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後,短短的53年間先後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的五個政權,14位皇帝,五個政權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指的是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先後成立的十個政權。這一時期,各個政權之間彼此不服,相互攻伐,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各地軍閥通過一系列不正常的手段獲得君位,因此急需一位明君來平定天下,恢復生產,以此來結束這個混亂的局面。周世宗柴榮是這14位皇帝中最賢明的一位君主。

探索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一生,他在位期間都有哪些功績?

柴榮簡介

柴榮(921-959年),本姓柴,被郭威收爲養子後改姓郭,因此也稱郭榮,是後周第二位皇帝,邢州堯山縣(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氏,距離我的家鄉很近啊。柴榮出身於邢州望族,爲人謹慎敦厚,深受後周太祖郭威的賞識,遂收柴榮爲養子。《舊五代史》層描寫柴榮說: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柴榮年少時曾跟隨商人在江陵販賣茶葉,對當時的社會積弊有一定的瞭解,後來從軍,跟隨郭威南征北戰。後周建立後,柴榮被郭威委以重任治理澶州,柴榮在任期間爲政清廉,後入朝擔任開封府尹,晉封晉王(五代北宋時期,宗室擔任開封府尹和晉王爵位一般都是下一任皇帝的指定人選)。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爲帝。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在位期間,對內整軍肅武,發展生產,使得中原地區的經濟有明顯的復甦;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然而,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在商議攻打幽州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年僅39歲。

探索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一生,他在位期間都有哪些功績? 第2張

柴榮的功績

對內:澄清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統治後期漸漸的變得較爲寬容;選拔賢才,虛心納諫,提拔了一批又真才實學的人;修訂禮樂、制度、刑法;整軍肅武,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擴建開封,限制佛教,興修水利,變革漕運。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對外:顯德元年(954年),北漢、遼國聯兵南侵,柴榮御駕親征,於澤州高平大破北漢,穩定了政權;

顯德二年(955年),派兵西征後蜀,接連收復前朝丟失的秦、階、成、鳳四州之地;

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三度親征南唐,將長江以北的淮南之地盡皆奪取,並迫使南唐臣服;

顯德六年(959年),北征遼國,在四十二天內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的土地。

一系列的對外征戰極大的擴充了後周的疆域。柴榮一系列的文治武功相對於五代其他的君主來說,無愧於“五代第一明主”的稱號。然而柴榮的早逝使得大宋王朝的建立也提前了。柴榮溘然長逝,留下孤兒寡母,後繼之君柴宗訓年幼,公元960年,在陳橋驛,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取代後周政權。

要講柴榮,怎麼也繞不過趙匡胤,兩人年齡相仿,柴榮繼位後,趙匡胤逐漸成長爲禁軍的重要將領,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成爲禁軍的最高統帥。柴榮在位時制定先難後易的策略,而趙匡胤正好相反,並且趙匡胤也是在柴榮建立的基礎上進行的統一,從一定程度上說趙匡胤繼承了柴榮的政治遺產。

探索後周第二位皇帝柴榮的一生,他在位期間都有哪些功績? 第3張

柴榮在短短的6年統治時期,做出的貢獻不亞於其他太平王朝的賢明君主,其一:五代時期分崩離析的社會狀態在柴榮統治時期有了統一的頭緒;其二:五代時期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在柴榮統治時期有了復甦的轉機;其三:五代時期對自身命運存亡未卜的人們在柴榮統治時期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然而,我們常常在想,如果上天真的給柴榮30年的時間,讓他實現他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天下”的志向,那麼後世的歷史也必然改寫,也不會出現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事情,說不定後周政權反而能延續300年之久。以柴榮30年的志向,說不定也能創造一個大的盛世,或許能與之前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相提並論。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能爲柴榮的壯志未酬扼腕嘆息,深感遺憾。我們所謂的假設無非是一種心靈的寄託,是對柴榮這種雄心未已的人物的一聲嘆息。

作爲五代第一明君,後世之人對柴榮的評價非常高。朱元璋曾說:“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爲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爲,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爲之者也”。史書對柴榮的評價也很高,《舊五代史》評價說:“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新五代史》評價其曰:“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