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項羽和劉邦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恐怕除了司馬遷在書寫歷史,敢於直接將漢武帝的得失一併記載,其他的史學家,哪怕是《資治通鑑》也不敢冒犯當朝帝王。所以雖然歷朝歷代的史官秉持着一定的公正客觀來記載當朝的歷史,但是歷史始終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爲維護當朝統治者的安定,逐漸淡化前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污名化敵人是常有之事。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如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降低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老百姓以及朝臣之中的存在感,將李建成書寫爲兇狠殘暴,不關心政事之人,而對李元吉更是多處貶低,將其描寫爲有勇無謀,助紂爲虐之人。

但是明顯,同樣爲敵對雙方的劉邦與項羽,卻未出現如此的情況,而且從後世多位詩人如李清照的詩詞之中可知,項羽不過江東的精神一直被後人讚賞。所以作爲勝利者的劉邦並未在民間以及史書上降低項羽的存在感極其功績,這對於劉邦來說,這種行爲確實是有些反常。劉邦的謹慎,可是連多年跟隨在身邊之人都無法容下,何況是當年在鴻門宴上極盡羞辱過她他的項羽。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第2張

在鴻門宴之中,若非是項伯提前通風報信,劉邦也不可能是早有準備,所以劉邦封項伯爲侯爺也是無可厚非。至於項羽的其他親屬,古來有話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對於投降的俘虜,更是此種道理。所以投降的項襄自然也是得到了劉邦的厚待,而項他曾經與劉邦乃是兩軍對峙,但是在被劉邦一方擒獲之後,依然得到了劉邦的器重。

至於項羽的其他親屬,雖然歷史至上,並沒有記載其他人的去向,但是也沒有記載他們的生死不明說明劉邦從始至終都沒有對項羽的親屬下過毒手。同時,爲了表示皇天厚重,劉邦特地將國姓賜予項族,這其中恩待可不是一點半點。

確實是在歷史的記載之中,項羽去世之後,劉邦特地爲其扶棺,這在衆多的歷史統治者的勝利者之中,劉邦的胸襟確實是非比尋常人。

當然無利不起早,劉邦一方面確實是佩服項羽的英雄情懷。劉邦幼時乃是俠客,雖在歷史的評價之中,劉邦始終是鳥盡弓藏之人,但這並不妨礙劉邦對於英雄以及高等人物的尊重。可可以想象劉邦在街上偶遇秦始皇遊行之時地嘆出的一句“大丈夫當如此”,便可以對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的一半原因知曉。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第3張

而在另一方面,劉邦能夠放低身段,這其中自然會引來一大批舊六國之人的敬佩。劉邦就是用自己的胸襟來容納六國人的加入,隨着天下安定已經很少提起六國之人,皆爲漢人,真正實現了第一次的融合。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要污名化對手,其中一部分的原因還在於敵方多年在民間所積累的民聲,以及部分百姓對其的擁戴,很是容易在民間煽風點火,例如反清復明。所以極盡污名化,自然是降低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但是項羽卻不同,項羽在四面楚歌、垓下之戰之時,早已經是衆叛親離。項羽的婦人之仁以及多疑的性格,逐漸流失了當初的江東子弟,再加上多年作戰將士思念家鄉,自然對項羽是頗有微詞,希望及早的結束這場戰爭。

所以項羽在被劉邦逼到無路可走,背後是一片大江之時,早已經成爲一個人,身邊再無親信可言。而這同時意味着項羽在民間的存在感已經消失,老百姓對其的怨恨已經深重。所以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深得民心,沒有必要對項羽再進行一次污名化,反而會適得其反。

俗話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項羽的名聲爲何沒有被污名化 第4張

劉邦確實是豁達,而且這也是實在性的根據的。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司馬遷是憑藉着個人的主觀感受來對帝王進行評價,但是從司馬遷對劉邦的描寫而言,劉邦的的確確是豁達之人,其胸襟有容乃大,所以對項羽或者是項羽的親屬皆是後代。

司馬遷對當時的李陵事件可謂是直言不諱,甚至因此觸犯了漢武帝,但是司馬遷對於劉邦的描寫卻是公正客觀,可想而知劉邦並非是後世資料記載中那般不堪。

所以劉邦沒有污名化項羽的原因,的確一部分是因爲項羽早已經衆叛親離,在民間失去了先期的號召地位,對劉邦構建天下是造不成威脅;另外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其他帝王無法與劉邦所匹敵的豁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