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養活百萬軍隊的朱元璋,爲什麼還能不用白姓一粒米?

養活百萬軍隊的朱元璋,爲什麼還能不用白姓一粒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養活百萬軍隊卻不用百姓一粒米 ,是怎麼做到的,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正因爲他已經是也蒙受過統治者的壓榨,剋扣所帶來的魔難,因此,當他登上了皇位往後,固然養了百萬精兵,但卻不從庶民手中徵糧,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端少有的,與那些不顧庶民生死,搜索民脂民膏的昏庸天子,導致了非常顯然的比擬。

辣麼,朱元璋是奈何做到的呢? 朱元璋率領的農人叛逆軍,能夠說是一貧如洗的,基礎薄,人數少,並且,所霸佔的城池也並未幾,而他所面臨的仇敵,卻是領有壯大軍究竟力,開展多年,基本深沉的元代,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見一斑。

辣麼,當朱元璋在接觸的時分,若發現了軍糧缺乏的環境,該奈何辦呢?真相,許多人選定列入叛逆軍的乾脆目標即是爲了有口飽飯吃,否則奈何隨着你出身入死呢? 朱元璋辦理這個疑問的設施即是一個字:搶。

養活百萬軍隊的朱元璋,爲什麼還能不用白姓一粒米?

固然,如許的縱兵打劫的舉動基本上都產生在叛逆軍確立初期,這也是叛逆軍開展必經的一個歷程,並不是甚麼使人惡感的工作。不過,隨着朱元璋氣力越來越強,權勢侷限越來越大,霸佔的地皮越來越多,許多精英人士也漸漸進入到部隊中間來,這種掠取的技巧就非常罕用了。

分外是在1364年往後,吳政權確立了起來,朱元璋便首先主推軍事和經濟開展了。 他蛻變稅收,執行屯田,慢慢管束了掠取庶民食糧的舉動。不過,在這以前,朱元璋的縱兵掠取舉動或是“紀錄在案”的,接下來一路打聽一下關聯的經歷。1355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經歷渡江的方法霸佔金陵等多地往後,其權勢侷限進一步擴展,爲了穩定成功果實,儒士朱升發起“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白了即是先將所霸佔的地區同一導致軍事管束地帶,要緊是給政府軍做後勤供應之用,同時,也能夠讓本地的庶民過上平穩的生存,並加倍踊躍地爲吳政權效率。 1356年,朱元璋經歷“營田司”來舉行軍屯的蛻變,有望藉此把軍糧自力更生這件工作搞定。同時,首先了大面積的關普查舉止,量田測地,並掛號上報。固然,朱元璋的這些設施都不錯,不過,因爲天然災難,以及隨時發作的大小戰鬥,許多突發環境讓軍需供應或是會時時時的發現缺乏,因此,“寨糧”、“檢刮”、“增租”、“借糧”的設施還得用。 不過,憑據關聯的紀錄,朱元璋看待本人的庶民以及不肯尊從的庶民,納糧的規範是差別的。

養活百萬軍隊的朱元璋,爲什麼還能不用白姓一粒米? 第2張

關於本人的老庶民,城內的守軍四十天要一次口糧,一次吃一個月,出征軍就不要了;關於不肯尊從的庶民,違抗經管的,將士們能夠隨意搶;但若尊從的,爲了讓其放心,就甚麼都不搶了。到1359年,爲了羈縻民氣讓敵方不戰而降,朱元璋首先實行“罷各郡縣寨糧”的劃定。 軍方這邊,除了吳政權連續保持補賜與外,其餘戎行則經歷“增租”的設施,讓老庶民進獻出少許食糧,同時也會以“借”的名義,從庶民那邊獲得補給,以提供應戎行,讓戰士們吃飽飯,好接觸,加倍齊心合力絞殺敵軍。不過,不論徵或是借,仍然有庶民拿不出大概不肯意給食糧,因此,在1362年,胡深就跟七縣大戶徵收了科銀兩;在1365年,李文忠也在福建向庶民強徵食糧。 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父子要緊是用軍屯來辦理軍費疑問的。關於庶民而言,不管是強取豪奪,或是巧揚名目,只有是徵收軍費,都是一件令庶民非常疼痛的工作,分外是在頻年戰亂的期間,更是落井下石,而朱元璋畏懼落空民意導致惡感,現實上,他也並不稀飯這種徵收軍費的技巧。但在1370年以前,爲了支撐叛逆軍的開展不得已舉行了“強收”,不過,這種環境在實行了“軍屯”經管後有所改進。

養活百萬軍隊的朱元璋,爲什麼還能不用白姓一粒米? 第3張

這裏,我有須要說一下“軍屯”經管,所謂的“軍屯,”是指將地皮、屯田食糧等舉行上交,由官府舉行同一的經管;軍屯的職員歸屬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軍屯經管屬於一種多頭經管的模式,因爲,官府的機構部分較多,且每個部分都有本人的糧庫,再加上,中間和處所的,數目就更多了。 到了1370年,天下的軍儲倉、屯田倉多達22個,如許一來,關於軍需食糧就有了必然的包管,也使得以前的縱兵掠取舉動削減了,而此時若再搶,那是要受到嚴峻處罰的。 另有即是朱元璋支撐的屯田設施。1376年,憑據以往經歷上軍屯經管的履歷,朱元璋吸收了此中的英華,推出了邊軍“軍屯”和“營屯”兩個經管束度。同時,爲了支撐軍屯,朱元璋還作廢了關於軍屯的田賦。並且,若碰到了天然災難等喪失,國度還會從財務舉行撥款,贊助舉行補助。 關於屯田,朱元璋是鼎力支撐的,這讓軍糧的補給獲得了包管,同時還不會過量的擾亂庶民生存。爲此,朱元璋也曾自詡的說到:“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