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吳起,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1

跟戰國時的其他豪傑不同,吳起一出場,就是一副殘忍薄行的形象。《通鑑》上記載他“殺妻求將”:

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慾以爲將,起取齊女爲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

《通鑑》因襲的其實是《史記·孫吳列傳》的說法。但一來據近人考證,吳起從魯國去魏國的這段時間,齊、魯進行的兩場戰爭都是齊國獲勝;二來魯國的兵權長期掌握在孟孫、季孫、叔孫三家手中,沒多少以外人爲將的旁證;三來吳起並非衛國貴族,娶的妻子也就不可能是齊國貴族,非貴族的齊人女子對於兩國交戰其實無足輕重。所以吳起殺妻,仔細推敲起來貌似是一筆糊塗賬,而歷史上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賬本來不少。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能確定的只有一點:吳起一早就以善用兵而成名。因此魯國有人向魯君進讒言時,雖然“殘忍薄行”是理由之一,但更具殺傷力的理由卻是:魯國這麼小的國家,卻有吳起這麼出衆的將領,怕是今後要連年征戰不休了。

魯國疑忌吳起,吳起當然走爲上計。這時他聽說魏文侯賢而納士,便前往投魏。魏文侯問最爲倚重的大臣李悝(音虧)吳起此人如何,李悝的回答是:

“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宜(音瓤居)弗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放心地將魏軍交到了吳起手上。“貪而好色”當然不算什麼優點,但所有流傳至今的關於吳起的文字記載,都沒有具體能證明他“貪而好色”的一星半點事例,所以也算是一筆糊塗賬。

2

作爲能與孫武並稱的名將,吳起在魏期間與各國大戰七十二場,勝六十四場,餘下以相持互退告終。這樣的不敗戰績,委實怎麼誇都不過分。

不敗當然必須建立在軍隊強大的基礎上。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了“武卒制”:凡能身着全身甲冑、執十二石之弩、揹負50支箭和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可入選爲免除全家徭役和租稅的武卒。與當時普遍徵調農民作戰的其他各國相比,吳起堪爲徵兵制的始祖。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五十一歲的吳起率5萬魏國武卒正面迎戰大敗秦軍。這是戰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的以一當十正面交戰而獲勝的戰例。在戰國初期,魏軍的戰鬥力是當世一等一的強。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第2張

吳起在軍中,跟最下等的士卒同穿同食,運糧的時候身先士卒,不搞三六九等的軍官特殊待遇。史載吳起還曾親自爲患病的士卒吸吮疽創,所以部下都願意爲吳起出死力。

但即便戰功卓著,魏國對外來的吳起始終還是不放心。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選擇了以田文爲相,吳起很不服氣,找到田文連發三問:

“率領三軍,使士兵不怕死、敵國不敢謀,你行還是我行?”“你行。”

“統率百官,撫育萬民,充實國家的倉庫,你行還是我行?”“你行。”

“守西河,讓秦兵不敢東向、韓國趙國只能服從,你行還是我行?”“你行。”

吳起說三方面你都不如我,爲什麼你的職位反而比我高?田文答道:

“國君還年輕,舉國上下還不能完全信任他,大臣們也都在觀望,百姓也還未能信服。這時相位究竟是給你呢,還是給我呢?”

無論是《史記》還是《通鑑》,記載的吳起反應都是一致的,“默然良久”之後說:“確實是給你的。”

即便寫出了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吳子》傳之於後世,軍事家吳起卻始終受限於原生的衛國人身份。如果他是魏人,魏國的事情要好辦得多。

03

吳起一開始並不是學兵,而是學儒的。在魯國時,他以孔子弟子曾參之子曾申爲師。到魏國出任西河守之後,又拜高壽的孔子弟子子夏爲師。

魏武侯與羣臣乘船巡遊西河郡,對吳起說:“堅固的河山,是魏國的國寶啊!”善於體察上意的人,都知道接下來應該說一堆“請大王放心,卑職一定盡心竭力守護我大魏河山”之類的東西,既表了忠心,又讓領導滿意。

但吳起偏偏不這樣說,他的回答是:

“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當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面,羊腸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黃河經過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全要成爲您的敵人!”

當時的儒生還並非後世唯唯諾諾的文人,以正言匡扶君主得失,是儒生引以爲傲的舉止。這樣“在德不在險”的語氣,活脫脫就是幾十年後孟子對國君進言的原型。而魏武侯的回答也是:“善!”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第3張

另外一次,魏武侯在上朝議事時籌劃精當、羣臣歎服,於是魏武侯退朝之後面露喜色。吳起又過來問:“您聽說過楚莊王說的話嗎?”

“他怎麼說?”

“他也是籌劃精當、羣臣歎服,但退朝後不喜反憂。申公巫臣問他爲什麼犯愁,楚莊王回答:諸侯都認爲得師長可以稱王、得良友可以稱霸、得引起質疑的可以生存,而謀略沒有誰能超過自己的會滅亡。現在羣臣看上去都不如我,我國是要接近滅亡了吧?——您看,楚莊王憂愁的事情,卻是您高興的事情。”

於是魏武侯再度表示慚愧,“這是上天讓夫子您來提振寡人的過失啊!”

這事蹟一再見於《荀子》、《呂覽》和《新序》,應有相當的可信度。跟孫武相比,吳起在面對君王時表現出的更多是典型的儒家立場。所以郭沫若感嘆,“……(吳起)纔算得是一位真正的儒家的代表,他是把孔子的足食足兵、世而後仁、教民即戎、反對世卿的主張,切實地做到了的。”

但跟前輩孔子和後輩孟子一樣,吳起的儒家風範也不受當時各國君主待見。當時的諸侯國要的是富國強兵的打天下策略,而孔孟的治天下策略沒什麼用武之地。要富國強兵,最有效的莫過於以變法圖強爲標籤的法家。

而吳起難得之處在於,他在法家上的成就更勝於兵家和儒家。

04

幾乎沒有領導會真正滿意經常提意見的下屬,吳起在魏武侯手下也感覺不到在魏文侯時獲得的信任。吳起不敢用腦袋去驗證魏武侯的信任程度,於是他選擇了離魏奔楚。

對於吳起的到來,楚悼王選擇了全心全意的信任。他全力支持吳起,讓他在楚國施展在魏國時不得施展的抱負。跟率兵出戰相比,此時吳起的身份更多是一個弊政改革者。吳起的堅定支持者是一國之君的楚悼王,而剩下的基本都是觀望和反對者。

吳起的變法措施大致是:

1 抑制世襲貴族的權勢,充裕民生。他把楚國的貴族封爵限制在三代之內,更以鞏固國土的名義將他們打發到楚國新開闢的疆土上去。

2 裁汰冗員,加強軍備。他以在魏國時的經驗,改造楚國軍隊。一次與秦國作戰,有士卒不聽指揮擅自出戰,雖然得勝歸來仍然被吳起以軍法處斬。

3 嚴格推行法令的執行,將權力更多地集中於中央。

經過吳起的變法,楚國在幾年時間裏迅速地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第4張

吳起變法的範本,是魏國之前的李悝變法;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又成了數十年後商鞅在秦國變法的範本。最先變法的魏國最先強盛,而變法最徹底最堅決的秦國最終統一六國。

但吳起的運氣不佳。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因病而崩。奔回楚都參加悼王葬禮的吳起,遭到了楚國貴族出其不意的羣起而攻。他躲在悼王的屍體背後,最終還是被亂箭射成了刺蝟,終年五十九歲。

吳起一死,楚國的變法中途夭折,中興的勢頭就此打住,從此再也未能在七國爭雄中佔得什麼便宜。吳起離魏則魏弱、死楚則楚衰,以一人之命運系一國之命運,可算是戰國時代的第一人。

05

跟孫武比著述、跟白起比戰績、跟孟子比善諫、跟商鞅比變法,吳起集當時的兵家、儒家、法家之大成。不但在當時絕無僅有,即便放眼後世,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文武皆精、上馬下馬都能治國平天下的全才來。

只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像吳起這樣的頂級人才,衛國根本沒有他的用武之地。要建功立業,就必須離衛而他往。但一直到戰國末期,諸國對於非本國出身的所謂客卿一直都嚴加提防、心懷存疑。即便在一百多年後,秦國的李斯還因爲是楚人而差點被逐出秦國,更不用說在戰國初始時,身爲衛人的吳起會怎樣遭到魏國的猜忌。

在楚國吳起倒是得遇明主,但楚悼王雖然全心信任,卻實在又壽命太短。失去了國君的支持,吳起連及時逃離楚國的可能都沒有。而跟秦國相比,楚國的舊貴族更多、變法阻力更大,所以雖然商鞅和吳起的變法其實如出一轍也同樣身死異鄉,但商鞅的變法措施能在他身後繼續下去,而吳起一死,其變法就煙消雲散。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吳起,爲什麼最後的下場那麼悲慘? 第5張

司馬遷遍述其他諸國的變法,唯獨在《史記·楚世家》裏,連一個字都沒有寫——變法的持續時間實在太短了。得利的是楚國,招怨的卻是吳起。人的能力再強如像吳起這樣兵儒法兼通,形勢的力量也還是遠遠大過人。變法者得善終的唯一方式,幾乎只有變法者死在掌權者之前。

何況富貴向來險中求,建功立業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身首異處。如果出身微末又天賦異稟、雄心勃勃殺伐決斷的同時又想皆大歡喜全身遠禍,應該做些什麼呢?

只能做夢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