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周世宗柴榮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五代最後一代的後周太祖郭威,原本是後漢的大將,後漢末帝劉承佑發動乾祐之變,剷除了楊邠、史弘肇等顧命大臣。而當時的郭威和楊邠是一夥的,雖然人在外,可家眷都在汴梁當人質。此次事件當中,郭威的兒子,以及柴榮的兒子全部被殺,郭威被逼無奈之下,起兵反抗劉承佑,最終推翻後漢,建立了後周,成爲了後周開國皇帝。

郭威當了四年皇帝之後,撒手而去,雖然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也曾立志統一天下,但畢竟時間太短,還沒來得及讓後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對郭威的養子柴榮來講,繼承而來的後周其實還是一個爛攤子,爲此,周世宗柴榮在周太祖郭威的“益國利民”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安國利人”的主張,在政治、軍事、經濟、刑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只是可惜大業未成而中道崩殂。

政治方面

第一、求諫納賢,廣開言路。

柴榮即位以後,便接連下詔求諫,他懇切地要求臣僚們“苟或聞聯躬之過失,睹時政之減否,無惜敷陳,以補寡昧苦口良藥、忠言逆耳,裨益茲多,翅濘爲切。”。

只要對政事有所補益,都可寫表章送上,如要面談,也可請求隨時引見,以此達到下情上達。顯德二年三月,又下詔鼓勵羣臣直諫,周世宗誠懇地說“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雖堯舜禹湯之上聖,文武成康之至明,尚猶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藥,何況後之人不逮哉聯承先帝之靈,居至尊位,涉道猶淺,經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至於刑政取捨之間,國家措置之事,豈能盡是”。

爲了扭轉“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的弊病,柴榮規定了官吏考覈的標準“考陳力之輕重,較言事之減否,奉公切直者,當議甄升臨事蓄縮者,須期抑退。”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同時,柴榮要求羣臣獻治國策,於是,他命翰林承旨徐臺符以下二十餘人,各撰一篇《爲君難爲臣不易論》和《平邊策》以進。

通過求諫和進諫的渠道,柴榮蒐羅了大批治國平天下的人才。凡是“懷才抱器,出衆超羣”的,或者“養素于衡門,屈跡於末位”的人,都加以任用,給予官號和傣祿”。如文臣中有範質、王溥、魏仁浦、王樸等,武將中有曹英、向訓、藥元福、曹翰、曹彬等,雖然後來絕大部分都成了北宋的“功臣”。

特別是對出身於刀筆吏的樞密使魏仁浦,他不顧別人的反對,提升其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並批評反對者說“自古用文武才略者爲輔佐,豈盡由科第邪”。後來,北宋宰相張昭在對宋太祖趙匡胤言事時,稱讚周世宗“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書,下位言事者,多不次進用”,這樣,爲治理好國家造就了最基本的條件。

第二、親理政事,用人不疑。

柴榮大權獨攬,但不剛腹自用,在要求羣臣極言得失的基礎上,任用李谷、範質、王溥、魏仁浦等人執掌朝政,使政權穩定。他要求自己儘量做到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柴榮還整頓了科舉制度,特開制科以蒐羅人才,爲了解決唐中葉以來藩鎮跋息的嚴重問題,下令罷功臣、國戚爲藩鎮,使皇權加強。

第三、整頓機構,加強吏治。

爲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整頓各級行政機構和地方里甲制度,重視對地方官吏的任選。他認爲節度使的幕僚賓佐和縣令錄事等官,都是直接管理民事的,應該“歷試求人,委之共理”。

顯德五年十二月,就兩京五府少尹、司錄、參軍、前各置兩員,今後只置一員六曹判司內,只置戶曹、法曹各一員,其餘曹官及諸州觀察使、兩蕃判官,並宜省廢。並且,柴榮還裁減了宮中冗員,停辦了各級政府不急的事務,不許地方官進貢甘鮮食物,宮中也摒棄珍寶珠玩。當宣徽院進呈御食物料之數時,他批道“朕之常膳,所用物料,今後減半,餘人所食即須仍舊”,這表明柴榮確實留心政事,注意節儉。

他還經常檢點自己的工作,說明自己“雖躬親庶政,日裏萬機,亦恐無以勝任”,在周世宗柴榮的以身作則下,後周政治日趨清明。

軍事方面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第2張

柴榮剛即位不久,對契丹和北漢聯軍的南侵,親自率軍征討。他不但從容部署,臨機果斷,而且以身先士卒的奮戰精神和才幹,指揮後周全軍取得“高平之戰”的輝煌戰績,從此,穩定了後周政權。經過“高平之戰”,充分暴露了五代驕將惰卒、軍紀敗壞的弊病。

第一、整頓軍紀,嚴明賞罰。

他針對“唐天寶以來,上懷私恩而姑息,下挾私勞而驕橫”的惡習,嚴懲了在“高平之戰”中臨陣脫逃的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人,重賞了英勇作戰的向訓、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史彥超等有功將士。從此,“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百年以來,飛揚跋啓之習氣爲之漸息”。這樣,後周全軍上下紀律嚴明。

第二、整頓禁軍、裁減病殘。

五代以來,京城的宿衛將士老者居多,軍隊戰鬥力低下,“每遇大敵,不走即降”而驍勇之士,“多爲藩鎮所蓄”,封建中央力量單薄,形成了外重內輕,尾大不掉的弊病。

柴榮提出了“凡兵務精不務多”的原則,一方面“詔募天下壯士,下令“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於網下”,以充禁軍。另一方面又大簡騎、步諸軍,精銳者升爲上軍,贏弱者裁去,武藝特別出衆的選爲“殿前諸班”。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出現了“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局面。

當時,“百戶農夫,未能贍一甲士”,裁汰老弱殘兵,從而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諸道勇猛的兵士被選入禁軍,使中央禁軍有足夠的武力來控制地方藩鎮,使封建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三、加強備邊,建設水軍。

契丹自後晉、後漢以來屢次侵犯河北地區,周世宗柴榮詔令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帶兵疏浚位於深、冀兩州之間、橫亙數百里的胡盧河即衡漳水,以限制契丹兵之南下侵擾,並於李晏口築城戍守。又命德州刺史張藏英爲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募邊人曉勇者,厚其凜給,按地形要害,屯列戍守。於是契丹兵不敢輕易南下,河南之民始得休息,有效地保衛了邊民的生產和生活。

經濟方面

第一、採取措施恢復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第3張

柴榮下令招撫流民,凡從幽州、淮南時屬南唐、西川時屬後蜀、河東時屬北漢等地流亡來的人民,各地方政府都要好好加以接納,將當地荒閒無主的土地分配給他們耕種。柴榮這種做法使各地割據政權下的大量勞動力轉入後周,促進了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同時,又下令減免租稅,凡諸道州人民所欠的夏秋兩稅,以及按慣例應徵收的兩稅以外的財物布帛等苛雜一齊放免。鄉村中流亡逃散的人口也設法召喚回來,讓他們定居務農,並罷去許多不合理的差役,免除掉不少的無名雜稅,以減輕農民曆來的科重負擔,這一措施合乎當時人民的要求,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定。

第二、不信宗教,抑制寺院勢力。

五代時,寺院擁有大量田產和勞動力,這樣封建政府掌握的勞動力就減少了,財政收入也相應減少。另外,有許多託名僧尼的人,封建政府卻不能要他們承擔賦役。

當時,不僅逃避賦役的農民,而且軍隊中的逃兵,逃亡的奴脾,無業的遊民,潛逃的罪犯,以及反封建的“山林之人”等,也有很多遁跡寺院。這樣不但使封建國家失去大量納稅戶,還影響了封建政權的穩定。

顯德二年,柴榮頒佈了對於佛教寺院和僧尼的處理辦法,後周疆域境內所有的寺院,有皇帝頒發的寺額的保留,無者一律廢止。假如一些州縣內,有沒有額度的寺院,就在須廢止的寺院中選規模最大的,給僧尼各留一所。所有已廢寺院的殿堂屋宇,由政府封鎖收管,錢財、衣鉢、糧食、牲畜等就交付原主。今後不論城市鄉村或山林名勝古蹟之處,都不許建立寺院,王公節度等官僚貴族,也不許奏請建造寺院和置壇度人。至於僧尼中願意還俗的,一概聽任還俗,有文武才幹願意出仕的,或者強壯曉勇願意參軍,州縣官吏就要呈報併發,送至京師,以便量才錄用。

周世宗柴榮的這次抑佛運動,對於鞏固其統治是非常有利的。

一方面,可使對封建政府進行不利活動的人不能再隱蔽於寺院中。另一方面,又可將寺院中有文武才幹的人吸收到政府中來。但更重要的是國家由此控制更多的勞動人手,增加了更多的納稅戶。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第4張

經過這次運動,還俗的僧尼數目雖然未知,但所廢寺院就有三萬多所,如果每所寺院以五到十人計算,還俗僧尼就約有二十萬左右,這個數目在當時是很大的,這樣一來,國家至少可增加十萬勞動力。不僅如此,柴榮還嚴格限制了人民剃度出家,這就保證了封建政府對勞動人手的控制。

我們知道,封建領主的權力,不是依存於他的地租折的大小,而是依存於他的臣屬人數,後者又依存於自耕農民的人數。通過這次抑佛運動,國家控制下的勞動人手增加,同時相應的納稅戶也增加,因而中央的皇權也大大提高。

另外,在抑制寺院勢力後,錢幣缺乏問題也部分得到了解決。周世宗柴榮下令,將民間的佛像、銅器一起收集上來,政府付錢,然後將這些佛像、銅器銷熔鑄錢。這樣就初步解決了當時錢幣缺乏的嚴重問題,便利了商品交換與經濟交流,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掌握了錢幣制造事業,加強了政府的財政力量,因而皇權也得到了加強,鞏固了政府的統治,這爲周世宗柴榮以後進行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

法制方面

柴榮其實也非常重視國家的法制建設,後周初年,沿用前朝舊的法律,律令往往因文詞簡單而意義難明。而且條目繁多,容易使人發生疑誤,而且刑罰殘酷,部分官員就利用法律的這個缺點進行徇私舞弊。

爲了使“民不陷刑,吏知所守”周世宗柴榮命官員對“五代”刑法進行刪減、註釋、評議,從新制定《刑統》二十一卷,顯德五年七月,正式頒佈大周《刑統》。

作爲全國遵守的統一法律,這就結束了自唐末以來將近百年天下無法可循的局面,也相對制止了“五代”以來武將態意妄爲的現象,後來,《大周刑統》成爲宋朝刑典的的藍本,是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法律制定的基礎。

水利方面

對於水利方面,周世宗柴榮採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堵塞黃河的決口,柴榮治理黃河的工作對於恢復生產,安定農民生活是很有利的。

爲何說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雄主? 第5張

其次,是疏通河渠,顯德四年,柴榮命令疏通汁河,北入五丈河。以通山東的水運,從此,齊魯的船隻皆可直達京城。顯德五年,又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從而讓江淮船隻能通達開封。由於疏通河渠,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由水路集中到京城開封。這樣不但使開封更加繁榮起來,同時也加強了中央的財政力量,使它能夠通過潛運來轉運各地貨物,以鞏固封建統治。

因此,宋太祖趙匡胤想遷都洛陽時,大臣李懷忠上書道:東京開封有注渠即汁河之嘈,坐致江淮之粟四五千萬,以贍百萬之軍,陛下居此指洛陽將安取之可見,疏通潛渠以利潛運,與封建統治有密切關係。

統一方面

柴榮在進行統一大業中,首先收回西北秦、鳳等四州之地,收復了這四州後,該地區人民除應交夏秋兩稅外,其餘後蜀所立的“科率名目,及非理搖役,一切停罷”,這一措施是順應民心的。

接着,周世宗柴榮又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南唐,他三次親征淮南,完全佔領了淮南東部地區,而其他將領率領的西路軍,攻取了光州等地,同時李重進的部隊又正向廬州推進,所以南唐國土中的江南地區,只有廬、舒、靳、黃四州沒有被後周攻佔。

最後,南唐求和,兩國達成協議,光、壽、廬、揚、泰等十四州,共六十縣,居民一十二萬六千五百多戶,都歸後周,後周與南唐劃江爲界。柴榮將這十四州的苛捐雜稅全部免除,深得民心。

在顯德五年,還分遣使者到廬、壽等州販濟災民,這些措施對安撫新歸附的人民,鞏固新佔領地的統治有促進作用。柴榮還分別聯絡吳越(今浙江和江蘇南部、福建北部)錢氏和荊南(今湖北南部)高氏出兵威脅南唐的東西兩面,在戰略上牽制南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