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什麼輸給了年輕的康熙?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什麼輸給了年輕的康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吳三桂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藩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藩王叛亂,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之亂”從公元1673年到1681年,歷時八年,最終以康熙帝平定三藩而結束。瞭解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吳三桂在戰爭初期,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最終失敗了。那麼身經百戰的吳三桂爲什麼會敗給年紀輕輕沒有統兵經驗的康熙帝呢?這六個原因,不可不知道。

第一:民心所向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三藩之亂”吳三桂雖然是漢人反對滿清的統治,但是並沒有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因爲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引清軍入關,滿洲八旗鐵騎迅速佔領中原花花世界,在漢人心中吳三桂是千古罪人,是“漢奸”。從打開山海關因清軍入關開始,吳三桂就一直揹負着“漢奸”之名,民間對吳三桂無不痛恨。而此時吳三桂起兵反清距離清朝統治全國已經二十多年,清朝皇帝施行仁政,提倡“滿漢一家”,減輕苛捐雜稅,承諾永不加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漸提升,可以說正是民心思治的時候。吳三桂此時挑起戰亂,無疑是讓百姓再次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吳三桂沒有得到民心,得不到民心,如何得天下?而康熙帝則不同,康熙帝施行的仁政則是民心所向。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什麼輸給了年輕的康熙?

第二:道義上得不到支持,師出無名

自古以來,起兵都講究師出有名,而吳三桂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吳三桂當年爲了向清朝表忠心,追殺絞死南明永曆皇帝的事情以及引清軍入關的事情依然歷歷在目,此時吳三桂起兵反清,卻沒有打出復明的旗號,這讓明朝的那些遺老遺少以及反清義士無所適從,像天地會,沐王府,臺灣鄭氏,都是著名的反清組織。這些組織打出的旗號是“反清復明”,是忠於大明王朝的。而吳三桂不一樣,吳三桂沒有擁立明室後裔,更沒有提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而是“反滿復漢”,想自己稱帝,這就讓吳三桂在道義上得不到支持,這也爲吳三桂的失利埋下伏筆。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什麼輸給了年輕的康熙? 第2張

第三:雙方經濟對比

吳三桂造反,是以雲南一隅對抗全國,經濟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戰爭不光是人力和意志的比拼,還是軍需物資的比拼。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軍需物資在戰爭中的作用。吳三桂僅僅依靠雲南一隅的財力,物力,兵力,而康熙帝則是坐擁全中國的人力,物力,兵力,後備資源和兵員的補充可以說是源源不絕。吳三桂是從昆明起兵,要攻入北京,戰線太長,兵力不足,這個時候,戰備物質和兵員的補充就顯得尤爲重要,而吳三桂實在沒有兵源再補充了,所以,軍隊越打越少。

第四:地理優勢和劣勢

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所謂居高臨下,北方多山地,就註定了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帝王統一中國的時候,都是從北向南的統一,很少有從南往北的統一。所以,吳三桂向從南往北去奪取天下,難度可想而知。而南方地勢平坦,多平原,也更加有利於滿清八旗的騎兵作戰。而且北方一直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不管想要拿下,確實不易。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什麼輸給了年輕的康熙? 第3張

第五:知識分子反對吳三桂

這一點其實和第一點相似,第一點說的是民心,這一點說的是知識分子的心。想要奪取天下,百姓很重要,知識分子當然也重要。吳三桂叛明降清,如今又叛清企圖稱帝,早已被全天下的知識分子所唾棄,文人的口誅筆伐,對吳三桂來說,是很致命的。而此時康熙帝則是善待文人,重用文人,高下立判。

第六:吳三桂的戰略

吳三桂反清之所以失敗,戰略失誤也是很大的因素。吳三桂起兵之後,先後橫掃雲貴,川,湘,再加上其餘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佔領的地盤,三藩實際上控制的地區已經非常大,大到半個中國。但是此時吳三桂沒有繼續向北用兵,而是沿江佈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希望能和清廷劃江而治。而此時康熙帝則是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兵力,堅決打擊吳三桂,同時招撫其他反叛者,讓吳三桂成爲真正的孤家寡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