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最善納諫的皇帝是誰呢?

歷史上最善納諫的皇帝是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帝王善於納諫,廣泛徵求意見以治理天下,在這些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從諫如流的他,與名臣魏徵等人往往爲一些朝政大事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甚至大發雷霆,但最後他都能夠一一予以採納。

這樣的場面,在貞觀一朝的歷史上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從而被傳爲千古佳話。李世民也因此而被傳統的史書譽爲英明之主。

01美玉與巧匠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做到從諫如流,首先是因爲他有自知之明。千百年來一幕又一幕的王朝興亡史告訴他,帝王雖然被尊稱爲天子,但帝王卻是血肉凡胎。帝王既然也是人,就不可能總是正確無誤的,與文臣武將相比,他並不一定就是一貫的上智,而臣屬們也並不一定就是一貫的下愚。在他看來,“一個人要了解自己是很困難的。

就像一個善爲文辭的文人,總以爲自己才高八斗,無人可比。其實,只要拿大師巨匠的鴻篇鉅製一比較,他的文章就會頓然失色。作爲帝王,他握有天下權柄,可謂萬機操諸人。如果他只是憑藉其一人之,發揮其一己之長,雖然廢寢忘食,憂勞萬分,也無法做到盡美盡善”。

因此,唐太宗對魏徴等人說:“擁有美質的玉,原先只是一塊石頭,如果沒有良工巧匠的精琢細磨,它幾乎與瓦礫無別。但是,如果遇到了良工巧匠,它就會變成萬世之寶。

歷史上最善納諫的皇帝是誰呢?

我雖然算不上美玉,但卻願意和你們一起切磋。希望你們以仁義來約制我,以道德來激勵我。如果我果真能做到道德仁義這樣的功業,而你們也都將成爲成就這番功業的良工巧匠了。”

李世民自比於石間之玉,而把進諫的臣屬視作良工巧匠,這不僅公開承認了自己的不足,而且還同時承認了臣屬的高明。在他看來,自己雖然是一位萬機獨斷的帝王,但並不等於自己就是塊天生的美玉,盡美盡善,無可挑別。

事實上,自己也像普通的血肉凡胎一樣,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就需要作爲良工巧匠的臣僚們的“琢磨”。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帝王如果得不到臣僚們的規勸和進諫,也就不可能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偉業。

歷史上最善納諫的皇帝是誰呢? 第2張

02羣臣進諫

在李世民的倡導與鼓勵下,貞觀一朝的二十五年間,諫臣盈廷,諷諫成風。據史學家的統計,前後向他進諫的朝臣不下三十人,除最著名的魏徵外,還有劉泊、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

其中,僅魏一人,就先後進諫二百餘事,凡數十萬言,而且每多切中要害。甚至就連後宮中的妃子,也不時地向他進諫。據史書記載,在李世民統治期間,後宮中的賢妃徐氏就曾上過數百言的諫疏。

要想讓臣僚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的真實意見進諫給自己,作爲帝王本人,就必須注意納諫的方式方法。在這方面,李世民做得也十分成功。剛剛開始,每逢臣僚進諫,他總是端坐在那裏,神情威嚴,一副儼然不可侵犯的樣子,致使一些臣僚驚慌失措,語無倫次,言不達意。

有鑑於此,他馬上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見有大臣進諫,總是和顏悅色,並告訴大家:“你們只管進諫,縱使所提意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以爲忤。”對於那些“讜言直諫”的大臣,他就要求自己“拭目以師友待之”以解除進諫者的憂慮,縮短君臣

有時候,一些大臣由於情緒激動,在進諫時難免會講出一些過頭話,李世民也能夠做到不求全責備。他曾總結道:“對於文武百官的口頭進諫,主要是看他的用意,而不是看他的巧辯,對於用奏摺形式送上的東西,則主要看其是否有理,而不看重其文詞

在對待進諫者的態度方面,李世民也力求做到人人平等,從不厚此而薄彼。在他看來,要想集思廣益,就不能因人廢言,不應當首先看進諫者是什麼人,而要注意傾聽對方所提意見和批評本身是否正確。

他曾告訴身邊的人:“如果進諫者所提意見確有道理,儘管他是僕隸之輩,也應該予以接納;反之,如果亂說一通,讓人不知所云即使貴爲王侯卿相,也不能加以採納

03鼓勵臣子直諫

李世民不僅從自身的角度爲廣開言路排除障礙,而且還時常從進諫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讓臣屬犯顏直諫。他曾說過“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意思就是說,文武百官長期以來一直侍奉帝王,所以讓他們順着帝王的旨意去辦事、說話,是很容易的;但是,讓他們犯顏直諫則十分困難。

在李世民看來,大臣之所以不敢違背帝王的旨意,有兩方面的原因:從帝王這方面來看,歷史上的許多帝王都獨斷專行,容不得臣屬提出不同的意見,如果臣下稍有議論,帝王們就會大發雷霆,甚至以“忤逆”的罪名加之;從臣僚本身來看,有些人存有私心雜念擔心當面頂撞帝王會影響自己的仕途,於是,他們便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鋒芒收將起來,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總是讓它爛在心裏,從不當面提出

爲了讓臣屬克服私慮,放言暢談自己的真實意見,李世民就把君臣之道的大道理搬出來。他在總結隋王朝衰亡的原因時說道:“隋朝的滅亡,固然與煬帝的昏庸無道有關,但煬帝一朝的文武百官也不能說不負有重要的責

他們當中不少人位居高官,享受厚祿,但是在國家危亡之秋,卻只戀於祿位,而不敢指陳是非,激濁揚清。”在他看來,作爲臣子,吃的是皇糧國稅,理當有進諫的義務。

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意思是說,良藥雖然苦口,但卻可以根除你的疾病;忠言雖然逆耳但卻有利於你的行爲。帝王既然也是人,他就不可能凡事皆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失

正像唐太宗李世民所說的那樣,帝王以一人之力豈不是“獨斷一人之慮也”。正因爲如此,帝王們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須廣泛徵求臣民的意見,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