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馮保曾權傾一時,爲什麼會失勢敗亡?他爲何會成爲皇權的犧牲品?

馮保曾權傾一時,爲什麼會失勢敗亡?他爲何會成爲皇權的犧牲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馮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馮保,深州(今河北省深縣)人。明代嘉慶、隆慶時期,太監馮保是司禮監秉筆太監,至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神宗即位,馮保憑藉李太后勢力奪得司禮監掌印職位並“又矯遺詔令與閣臣同受顧命”。從此,馮保內侍李太后,外與張居正聯盟,兼總內外,權傾一時。

馮保曾權傾一時,爲什麼會失勢敗亡?他爲何會成爲皇權的犧牲品?

馮保在輔政十年後,卻被神宗皇帝認爲“欺君蠹國,罪惡深重,本當顯戮,念系皇考付,效勞日久,故從寬着降奉御,發南京新房閒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與馮保的鉅額財產有關,不是根本原因,但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二,馮保的敗亡是朝臣爭奪政治中樞權力的結果;第三,馮保的敗亡是由於他長期對萬曆嚴厲督管促使萬曆對他由親而敬、由敬而畏、由畏而恨造成;第四,清算馮保是萬曆消除張居正執政的政治影響,重建萬曆政治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對朝廷政治風向的試探,是清算張居正的過渡和跳板。

馮保的失勢確實與宦官集團的不支持、不滿有關。馮保在張居正執政十年之間,他配合張居正“裁抑中貴人,勿與六曹事,毋輕銜命出使”。馮保對二十四監的內官的處理方式引起了宦官集團的不滿。馮保的處理方式爲“凡有富名者,保必搜求隱過而 騙其財物;有病故者,保必封鎖房屋而檢括其家貲”;馮保對於神宗身邊的小內侍,則常“陰罪之”;對於其他宦官,更是“打死內使,徑棄屍骸,妄殺無辜”。馮保的這些做法與宦官集團的利益不相符合,於是“其黨以是怨居正,心不附(馮)保”。

馮保曾權傾一時,爲什麼會失勢敗亡?他爲何會成爲皇權的犧牲品? 第2張

對同黨的嚴厲打擊,招致其他宦官的不滿,從而也就爲馮保自身的敗亡推波助瀾。其中張誠對馮保下臺發揮重要作用,宦官張誠因得罪馮保,張誠被罷在外,心懷怨恨。並暗中派人監視馮保與張居正交往的情形。待至張誠返京後,遂將馮保與張居正相交爲惡之事告之於神宗。同時,又提到馮保、張居正兩家的財產逾天之事;其他宦官則在神宗旁言馮保之惡;張誠也將當前的形勢密告給張四維,於是纔有後者鼓動御史江東之、李植上疏一事。

足見,宦官集團內部之間的矛盾和權力鬥爭對馮保失勢少不了推波助瀾之功。實際上,不僅只是權宦馮保,憲宗時期汪直、武宗時期劉瑾、熹宗時期魏忠賢等的失勢和敗亡也與權宦之間的矛盾和權力鬥爭有關。比如汪直與東廠太監尚銘、劉瑾與太監張永。因此,如果沒有宦官勢力的介入,汪直、劉瑾、馮保之輩未必會失勢和敗亡。

馮保曾權傾一時,爲什麼會失勢敗亡?他爲何會成爲皇權的犧牲品? 第3張

明代宦官之禍最烈,但無論權宦如何攬權干政、欺君蠹國,最終還是在皇帝的一紙詔令中敗亡,從表面上看,其榮辱皆出自皇帝之意即“愛憎惟帝意”,撼不動明朝皇帝至高無上的皇權。從深層次來看,宦官之間的矛盾和權力鬥爭,即“同類相戕”,是權宦敗亡的內因。最終,權宦成爲皇權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