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時期宰相、文學家,自幼聰穎,被稱爲神童,入仕後備受宋仁宗重視,但他用盡一生都沒能實現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古代,立志成爲帝王師的文人不在少數。

唐朝詩人常建在《太公哀晚遇》中寫道:“四牡玉墀下,一言爲帝師。”不知從何時起,成爲帝王師好像成爲了他們一生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謫仙李白也曾立志爲帝王師,定國立功,成就一番功業,所以纔會寫下“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來表達自己的晚年的壯心不已。

詩聖杜甫也曾作“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來表達若自己得到重用,便立志輔佐君王,將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淳樸的志向。

然而,事與願違,詩仙和詩聖似乎缺少點“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他們終其一生也沒做上帝王師,只能“舉杯消愁愁更愁”;而有的人卻實現了這很多文人用盡一生也沒能完成的最高政治理想。

比如,宋仁宗趙禎的授業老師——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臨川)人,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婉約派著名詞人,最擅長小令。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合稱爲“大晏、小晏”,與歐陽修並稱爲“晏歐”。

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宋史·晏殊傳》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的晏殊,可真是上天的寵兒,五歲便被稱爲“神童”,從此一路開掛,在志學之年被江南安撫張知白舉薦入殿考試,其才學得宋太宗賞識,入仕爲官。到了宋仁宗時期,官位更是一路飆升。

而他最著名的身份便是帝王師。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晏殊與宋仁宗相差十九歲,在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便成爲了他的老師。宋仁宗登基爲帝后,也很依賴和尊敬晏殊這位老師。

然而,這樣德高望重的宰相,也曾遭遇過貶謫。

《踏莎行·碧海無波》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天聖三年,晏殊因得罪了劉太后而被御史彈劾,被罷免官職,貶到了宣州。仁宗當時一定爲自己的老師求過情,奈何劉太后權勢太大,拗不過她,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老師被貶離朝。無論是晏殊,還是仁宗,心裏都充滿着萬般的無可奈何。

這首《踏莎行》作於被貶宣州的途中。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第2張

晏殊悔啊,早知道會經此一劫,還不如當初就帶着“意中人”雙雙飛去那無險阻的“碧海”和那可通行的“瑤臺”,哪會像現在這般,彼此相隔甚遠,想珍惜時卻不再擁有;山也高了,水也遠了,早就寫好的書信也無法相寄,一切瞬息萬變,如此無常……

“瑤臺”曾出現於《楚辭·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娥之佚女。’“碧海”和“瑤臺”都是仙境,可他卻被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開頭借用仙境,寫得真妙,“仙”與“凡”之間強烈的對比,不也恰恰表現了他被貶前後官位的高低之差以及內心的落差感嗎?

一朝爲宰相,一朝爲謫官。

待他獨自登上高樓,目光悠悠地望向遠方,只見那蕭蕭細雨自空中灑在了梧桐葉上。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杜甫《望嶽》

古代的君子、文人、墨客大多有登高望遠的雅趣。登高不但有“步步高昇”等美好的寓意,還可以讓人的靈魂更超脫、胸懷更寬廣,暫時脫離眼界的限制,感受萬物的奧妙,將內心的雄心、氣概、豪情和壯志在那些高處全部釋放出來。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第3張

晏殊尤爲愛好登高,他曾在多首詞中來表達過自己的登高之趣。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裏大讚晏殊的這句詞爲“古今成大事業者”人生必經的第一重境界。

不同的是,這次登高下起了雨。那雨就同仕途中突如其來的轉折一樣,打在了他這棵“梧桐樹”上。而這梧桐樹已“近黃昏”,也不知道能不能經得起這番折騰。

所以啊,這首詞絕非如同表象那樣僅僅在表達對閨中人的牽掛和離別之情,深入品味此作,更多的感受是晏殊內心的無可奈何。

“碧海”、“瑤臺”、“山水”、“綺席”、“香閨”、“梧桐葉”、“雨”都屬柔物,整首詞雖孤寂卻暗藏着溫柔,沒有絲毫的埋怨和恨意。這就說明,在他心裏,非常理解仁宗當時的處境。同時,他也不捨朝廷,不捨自己的這位學生。

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師,二人的師生情誼有多深厚? 第4張

慶曆四年,晏殊遭受諫臣彈劾,爲了不讓仁宗再次爲難,晏殊主動提出離開開封,而後曾在多地爲官。直到至和元年六月,他才因病請求回開封。仁宗一直對自己的老師有着不一樣的感情,終於找到了機會照顧老師。晏殊回開封后,他請晏殊爲自己授課,每隔五日要面聖一次。此時的晏殊早已不是大宋宰相,但其禮遇卻仍以宰相的規格相待。晏殊病逝後,仁宗爲他輟朝兩日;贈官爲司空兼侍中,賜諡號“元獻”,並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這就足以說明無論晏殊是否被貶謫,其在仁宗心裏始終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後世之人常常羨慕晏殊和宋仁宗的這段不凡的師生情。

晏殊不但學識淵博、才華出衆,做人有亦道。他爲官清廉,生活簡樸,時刻恪守爲官之道,沒有絲毫越矩;其性情更是剛毅直率、剛正不阿,爲人謙卑;不但如此,晏殊還很惜才,知人善任,常提攜後輩。

其一生爲大宋、爲帝、爲民。即使任地方官,他也大辦學校,爲大宋培養人才,還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大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詞,題材爲傷春詞;字裏行間流露的是對光陰易逝的惆悵和無可奈何的嘆息,“花”與“燕”的落去和歸來,正如同一個人的今時與昔日。花開花落,燕來燕去,也許他對人生的這些無常際遇早已有了心裏準備。

居官五十幾載,德高望重的晏殊可謂是大宋的一代賢相。無論是帝王師,還是太平宰相,晏殊都相當稱職。

若再來一世,他一定會還會願意再做一次爲國、爲民、爲帝的帝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