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時期,大器晚成的龐煖一生都有哪些貢獻?

戰國時期,大器晚成的龐煖一生都有哪些貢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爲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由此爲趙氏。趙氏歷經二十餘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爲侯。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公元前296年消滅中山國。

趙國的疆域包含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衆所周知,在戰國中後期,趙國成爲山東六國中的強國,甚至能夠和秦國一較高下。對於趙國的強大,體現出擁有精銳的士卒和一流的武將。比如在戰國四大名將中,李牧、廉頗就是來自趙國的武將。除了廉頗、李牧之外,趙國還擁有趙奢、趙括等名將。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龐煖,則是趙國被忽略的一位名將。在戰國時期,龐煖大器晚成,曾統帥五國大軍攻打秦國。

戰國時期,大器晚成的龐煖一生都有哪些貢獻?

首先,龐煖(生卒年不詳),一作龐煥、龐子、龐援(“煖”即現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將龐煖誤作龐涓的),《史記索隱·廉頗藺相如列傳》誤作爲馮煖。是戰國末年趙國將領、縱橫家,曾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龐煖的出身不甚明確,但是在戰國時代龐氏知名的僅有三人,即龐涓、龐蔥(即龐恭)、龐煖。因此,在一些歷史學者看來,龐煖有可能是魏國名將龐涓的後人。雖然說龐煖的戰績主要來自於戰國中後期,但是,實際上,龐煖出生於趙武靈王時期。因此,對於龐煖來說,和三國時期的黃忠一樣,都屬於大器晚成的情況。

趙武靈王在位時,年輕的龐煖就已經因爲才華,從而受到了這位君主的重視。但是,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被幽禁沙丘宮而死。在趙武靈王去世後,趙國公子成、李兌當道,不久公子成去世,趙國朝政被李兌把持。像龐煖那樣一大批曾經受到趙武靈王器重的人都被排擠,此後五十多年間不再見到這位年輕人了。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人。

因此,在之後的五國伐齊、長平之戰等戰役中,我們都看到龐煖這位名將的身影。因爲史料記載的匱乏,這五十多年間,龐煖的行跡無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繼續鑽研學問去了。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這位君主去世,其子偃即位,是爲趙悼襄王。此時趙國兵權掌握在老將廉頗手中,但是,趙悼襄王試圖廢去他的兵權,而任命長期擔任廉頗副手的樂乘爲將。對此,廉頗這位老將自然是非常生氣,一度拒絕交出兵權,趕走了樂乘,後來自己也畏罪潛逃了。

戰國時期,大器晚成的龐煖一生都有哪些貢獻? 第2張

這樣一來,趙國一下子少了兩位大將,再加上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奢就已經病逝了,這讓趙國已經進入到人才凋零的地步,如同三國時期的蜀漢一樣。到了趙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邊守將李牧率軍攻克了燕國的武遂(今河北武強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門、雲中各郡尚需要將領駐兵防守,李牧一時間無法回到邯鄲長期擔任趙軍統帥。而這,爲龐煖這位老將的登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正在這個時候,有人向趙悼襄王舉薦了龐煖這位老將。趙悼襄王接見了這位老將,通過一番交談,龐煖獲得了趙悼襄王的認可,從而獲得了執掌趙國兵馬的機會。

當初,將領劇辛在趙國時,與將領龐煖關係很好。後來,劇辛逃亡到燕國,受到燕國國君燕昭王的任用。趙悼襄王三年(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當時燕國國君燕王喜見趙國的軍隊多次遭到秦軍的圍困,而廉頗離開趙國,趙悼襄王便任命龐煖擔任趙軍統帥,便想趁趙國衰敗之機,出兵攻打趙國。誠然,當時的趙國確實無法和巔峯時期的情況相提並論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依然不是燕國可以挑戰的大國。

爲此,燕王喜詢問劇辛的意見。劇辛回答說:“龐煖容易對付。”燕王喜便派劇辛率軍攻打趙國。在這場戰役中,趙悼襄王派龐煖指揮大軍抵抗燕軍,龐煖擊敗燕軍,殺死劇辛,並俘獲燕軍二萬人。對此,在筆者看來,龐煖指揮的這場戰役,無疑重創了燕國,促使其不敢襲擾趙國後方。而這,無疑有助於趙國專心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在重創燕國大軍時,龐煖的年齡大約是80歲了,也即龐煖的情況,可以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了。

戰國時期,大器晚成的龐煖一生都有哪些貢獻? 第3張

最後,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龐煖對燕國作戰的勝利,不但穩固他在趙國的地位,也使趙國重新贏得了在戰國七雄中的威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終於達成,龐煖名正言順的成爲了聯軍統帥。這次合縱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剛被大敗的燕國沒有參加外,三晉、楚國以及小國衛國都參加了。公元前241年,趙國、楚國、韓國、魏國、衛國這五個諸侯國組成了聯軍,正式發起了合縱攻秦之戰(也被稱之爲蕞之戰)。從時間上來看,這也是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在這場戰役中,五國聯軍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恆山一帶)。龐煖認爲,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

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今陝西臨潼北)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這已經是咸陽的大門口了。對此,秦國相國呂不韋集中主力擊敗了楚國大軍,迫使楚國撤軍。其他諸侯國得知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衛之軍也都回國。值得注意的是,龐煖怒齊附秦,同時消除無功而返的結果,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然後迴歸趙國。總的來說,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是,山東六國之間貌合神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從此,山東各國再沒有實際的合縱抗秦的行動了,也即在此之後,秦國得以一統六國,順利建立秦朝。而就龐煖這位名將,很可能在公元前241年後不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