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來安祿山有二心嗎?他爲何毫無準備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來安祿山有二心嗎?他爲何毫無準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隆基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爲此對於開啓開元盛世的唐玄宗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其實在動亂爆發前,曾有人多次示警,甚至還不只是一人勸諫。

那爲何唐玄宗就是沒有聽取意見,防患於未然,從而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其實作爲一代英明的君主,並不一定沒有這種判斷能力的,只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導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後的事件爆發也超出他的預料了。

一、分量足,但自信能夠掌控局勢

那都有誰曾提醒他?首先就是張九齡,這位曾幫助唐玄宗開啓“開元盛世”的宰相,只不過形勢穩定後,他也因自身的正直,而不被重視,受到排擠。作爲名臣,曾因安祿山的不軌行爲而要依法處置,但都被制止了。

而他通過安祿山的所作所爲,看清其在爲自己積蓄私人力量,並屢次試探朝廷的底線,有不臣之心,且兵權過重。但是被唐玄宗制止。

第二位就是王忠嗣,這是大唐定海神針的軍神,曾一路制服周邊不臣之國,真正是實打實的軍功赫赫。而他也曾說安祿山必反的言論,建議唐玄宗處置他,但這位軍中第一人的分量,也沒有打動唐玄宗的懷疑。而第三位則是楊國忠,這位楊貴妃的親戚,按理說他的分量比其他兩人應該更足,爲何也一點作用沒有起?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來安祿山有二心嗎?他爲何毫無準備

這就不得不說唐玄宗對於自己有足夠的自信,認爲能夠掌控邊軍形勢。但是他的邏輯,對於忠心的人自然沒事,而對於有野心的人來說,這結果就悲劇了,而唐玄宗的悲劇就在於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安祿山與史思明。

可以說唐玄宗統治前期君明而臣賢,齊心協力,纔有盛世局面的到來。但後期卻因貪圖安逸享樂,而重用佞臣,導致形勢逆轉,這也是悲劇的源頭。

二、政治平衡的需要

其實之所以不動安祿山,就是因爲邊軍平衡的需要。之前河西邊軍的勢力過大,名將多集中這一地區,戰功無數,威脅自己皇帝的權威。而河東地區的邊軍則沒有太大的強敵,導致名將不多,武將集團形成西邊諸將一邊獨大的局面。這對於皇帝來說太過危險。

所以他就通過這種施恩的方式拉攏東邊的邊軍將領安祿山,用以制衡西邊諸將的勢力。甚至讓安祿山一人節制三路節度使。這就是政治平衡的需要。只不過卻沒想到自己培養的親信卻是自己王朝的掘墓者。只能說玩砸了,把自己給摺進去了。

三、安祿山的恭順之心

再有就是政治這東西玩的就是演技,尤其是對於深諳朝堂之道的安祿山,把年紀大,精力不佳的唐玄宗忽悠得很成功。充分利用唐玄宗的性格與心理需求,成功贏得唐玄宗的信任與支持。

正是這種錯覺,導致叛軍都攻到都城,這位主甚至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直到最終確認才事情是真的。這年紀大也挺好,反應慢,好忽悠,最後被人騙得賠的皇位被兒子奪了。自己還得殺妻給諸軍賠罪,成爲太上皇而孤苦一生。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來安祿山有二心嗎?他爲何毫無準備 第2張

四、進取之心的守成

事情造成這樣也是因爲他後期只想安穩享受得過完餘生,從起名天寶年號開始就是他頹廢的奢靡時光。尤其是與自己的寵妃楊貴妃。失去剛即位之初的賢明英主的進取之心。可能也是開元盛世的成功,讓他失去了奮鬥的動力。也是因爲這些功績已經滿足了,想要好好享受剩餘的時光。

所以對於國家大事上的關注度與掌控力稍顯削弱,對於安祿山問題也是因爲精力不濟而採取縱容的態度,準備將來交給自己的繼任者來解決。而自己只要保證平穩過渡就好。但是事實卻沒有如他所願,反倒造成更大的麻煩,開元盛世的成果也被這場戰爭毀滅,國勢因此陷入下降階段。他也成爲了大唐的罪人。

結語:張九齡、王忠嗣、楊國忠三人的建議,唐玄宗清楚,只是對於自己過度的自信,與能夠掌控局勢的盲目樂觀。加之平衡東西邊軍軍隊的政治需要,以及自己守成的心理因素。也與安祿山幾次的見面中,表現得很是恭順。抓住了唐玄宗的心理脈搏。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一種錯覺,一切盡在他的掌控中。

只是這是安祿山所給他展現的,他需要你看到的樣子,而不是安祿山本來的真面目。唐玄宗就吃虧在這一點上,導致沒有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反制。安祿山的成功是唐玄宗一力扶持的結果,只是錯誤用人,造成一生清譽被毀,遺憾終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