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崇禎自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李自成在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崇禎完全可以逃跑,崇禎最後爲什麼會上吊自盡?

大明崇禎十六年三月十日,恢弘偉麗的紫禁城內一片寂靜,而城外卻已喊殺聲震天,火光掩映在琉璃瓦之下,閃動着盛大王朝的滅國之像,崇禎皇帝在大殿前親自鳴鐘召集百官覲見,可是竟無一人前來,他滿懷悲愴之情登上城內的景山(也稱煤山),身邊只有孤零零的一位提督太監王承恩。朱由檢仰天垂淚說道: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隨後便找了一棵歪脖老槐樹,以白綾上吊自縊而死,年僅三十四歲,作爲一國之君,死時光着左腳,只剩右腳穿着一雙紅鞋。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在他死後沒過幾日,李自成帶領麾下的大順大軍便攻入了京城,大明從這一刻起就已經真正滅亡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向來不乏亡國之君,可以說偉大的皇帝各有各的厲害,但亡國的君主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昏庸,但到了崇禎這裏,偏偏是個例外。

他在剛剛登基上位之時,就掃除了權傾中外的宦官魏忠賢,即位後也長期勵精圖治,努力建設國家,決心要中興大明,即便是死後,也在身穿的袍服上寫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在不少人眼裏,他是個悲情的皇帝,明明自己殫精竭慮地想要治國,但手底下那幫子大臣就是死不上進,天天自己搞小動作,把國家整得也烏煙瘴氣,武將也是差不多,這才導致在關外對清軍的戰役接連大敗,即便是到了最後的絕境,崇禎也堅決不向滿清那羣外族人低頭,不講和也不投降,寧願自己自殺身亡,真正的“君王死社稷”。

但事實的確如此嗎?可以很明確地說,不是。

那麼崇禎皇帝爲什麼在城破之時不跑呢?如果他逃往南方,未必就沒有翻盤的可能,也許能夠把江山再往後延續下去,也不用背上丟掉祖宗基業的罵名。

這一切,和他的性格有關,和當時的局勢有關,也和歷史的必然有關,讓我們穿越回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看一看那時候的崇禎皇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2張

天啓七年,明熹宗駕崩,這位著名的“木匠皇帝”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根據遺詔,衆臣擁立信王朱由檢即位,改年號爲崇禎。

崇禎登基前的日子過得其實很慘淡,因爲一直不太受待見,小時候母親還因罪被殺,只能跟着另一位庶母長大。

他這個皇位等於是撿來的,而且朝中坐着魏忠賢這麼一位大佛,可是崇禎卻很有使命感,他覺得自己既然做了皇帝,就要振興國家。

秉持這種信念,他開始大力清除閹黨,然後精準地剪除了幾個魏忠賢最得力的幫手,最後將這位公公一舉貶到鳳陽去給老朱家守墳,接着再秋後算賬,賜其自縊而死,同時把他在朝中的同黨全部一掃而空。

這似乎是一件令人拍手稱快的大好事,但對崇禎而言卻並非如此,作爲一個皇帝,他的政治手段顯得有些幼稚,因爲明代其實是中國歷史上黨爭文化發展到了極致的朝代,只要你是個當官的,甭管官職多大,怎麼都要站隊,拉幫結派是必須的事情,否則你在朝廷沒法混。

而崇禎剛剛登基時,把控國家的就是以魏忠賢代表的閹黨,他們雖然很壞,但不代表其他黨派的人就不壞。

崇禎想要振興朝綱,所以氣勢洶洶地把閹黨的人幾乎處理了個乾淨,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官集團的飛速壯大,而曾經能壓制他們的人早已不在了,於是政治平衡便一下子傾斜。

這些讀書人曾經的確是抱着爲國家大事獻身的精神,寧可被宦官們殺害也要上奏、進言,可現在時代變了,文官集團一家獨大了,而那些真正的忠臣很多都死在了閹黨的手裏,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貪生怕死的小輩。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3張

他們心中可沒有什麼老百姓,雖然天天廉潔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背地裏都是大大的地主,個個撈得盆滿鉢滿,後來鬧饑荒也不肯賑災,一心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提起天災,這就不是人力能夠左右的了,當時的人不懂科學,也就不可能明白全球小冰河時期的到來。

所以從崇禎元年開始,北方就發生了驚人的旱災,接着饑荒、蝗災、大水接踵而至,各種各樣的天災幾乎一刻都沒有停歇過,陝西、山東等地的老百姓已經快要瘋了,糧食生產已經完全崩潰,好幾個大省都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間地獄,甚至人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幾乎成爲常態。

爲什麼朝廷不賑災呢?沒錢。

因爲通貨緊縮的緣故,大明王朝沒有銀子了,沒銀子就沒法賑災,同時,在崇禎二年時,他下令對西北地區的驛站進行裁員,一下子趕走了一大批吃皇糧的人,而這其中,就有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

他很生氣,因爲飯碗被人踹了,所以他決定造反,而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4張

在此後的十幾年時間裏,各種災害不減反增,尤其是在自然災害上還爆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鼠疫,所謂“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政府解決不了問題,但老百姓也得有活路,當吃人都沒辦法生存下去的時候,揭竿而起就成了唯一且必要的手段。

於是農民起義軍在全國各地開始不斷涌現,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數都數不清的各路人馬全都立起了山頭,帶着農民兄弟們開始打皇上的主意。

聽起來大明帝國內部已經一塌糊塗、搖搖欲墜了,這分明是一副大家早已司空見慣的亡國之象,但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王朝的末年,絕大多數不但政府內部貪腐嚴重,大軍中更是不成人樣,幾乎沒有一丁點戰鬥力。

但明末完全不是這樣的,在農民起義早期和中期的時候,朝廷根本不是很慌,因爲大軍戰鬥力很強,並且根本不欠缺會打仗的將領,甚至於像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等人,那都是相當有才能的將領,起義軍一旦碰上正規部隊,基本都是一觸即潰的局面。

那爲什麼明代廷始終沒能解決這幫泥腿子呢?

原因大致有這麼幾個:

第一,自然是老百姓的問題。因爲吃飯的問題沒搞定,與其活活餓死倒不如造反,所以就算朝廷不斷圍剿,各地都依然還有人源源不斷地參與起義,這是誰也沒有辦法的。

第二,崇禎的問題。崇禎皇帝的性格非常偏激,有人覺得他放着滿清不管一心搞內戰,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中國封建王朝自古以來就對農民起義是零容忍,這是老傳統了。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5張

但他的問題在於多疑,所謂“用人不疑”對於崇禎來說就是放屁,他總是因爲一點小事就大手一揮臨陣換將,從楊鶴到洪承疇、陳奇瑜,再到洪承疇、盧象升等等,每次別人剛打出成績,趁勢追擊就能重創起義軍的時候,崇禎就馬上換個人去打。

如此以來,才造成了起義軍始終沒有受到滅頂之災,得以保存實力,最後聚衆坐大。

第三,沒錢。明代的內憂外患讓軍費開支近乎天價,國家財政已經支離破碎,再勇猛的士兵也是要吃飯的,發不出糧餉,部隊裏就一直鬧譁變,鬧來鬧去也不瞭解給了敵方多少的機會。

說完了內憂再來說外患。

此時的女真人早已從白山黑水間走了出來,他們帶着遊牧民族一貫的鐵血騎兵在遼東和明代惡戰,初期的滿清屢戰屢勝,在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中大敗幾十萬明軍取得了決定性優勢。

但老天偏偏爲崇禎送來一位“女真剋星”,當清軍忽然大舉攻擊寧遠的時候,這個人站了出來,擊退了敵人,並且一炮打中了努爾哈赤,導致其最後不治身亡,史稱“寧遠大捷”。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

他本來因爲受到魏忠賢排擠而告老還鄉,但崇禎一來就將他重新啓用,並且加以高官重職,讓他成爲東北和渤海灣地區的最高指揮,對他簡直好得不能再好,甚至給了一把尚方寶劍,讓他拿去砍人。

可袁崇煥的性格也很讓人頭疼,他抗擊清軍的確無人能比,但是搞起內訌也相當有一套,乃至於拿着寶劍真的把皮島總督、朝廷大員毛文龍給斬了,而且屢屢對皇帝誇下海口,說是能“五年平遼”。

還有其他不少原因,都導致崇禎對袁崇煥逐漸不滿,結果不久後,新登基的皇太極就帶兵打了過來,他走了一條很遠的路,繞開了重兵防守下的關寧防線,一直衝破薊州直逼京城,但好歹還是被袁崇煥帶人急急趕來而打退。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6張

可是仗剛打完,袁總督就被皇帝抓起來下了獄,因爲到處都是在說他和後金勾結放敵軍入關的謠言,崇禎不論真假,新賬舊賬一起算,如此隨意地便處死了袁崇煥。

袁崇煥自身的問題確實不少,他該不該死這個問題很複雜,但要說勾結清軍,那就純屬扯淡了,最重要的是,他死後,沒人再能領軍與強大的女真大軍抗衡了。

此時的崇禎已經沒有機會了嗎?非也。

其實李自成曾明確向崇禎表態:只要皇上肯封自己一個河南王,自己馬上停止造反,並且調轉矛頭直指八旗子弟。

崇禎拒絕了,但這倒也還說得過去,畢竟當時局面還算湊合,就這麼向土包子們低頭確實不太可能。

但後來情況急轉直下,大明的國力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實在無法承擔兩線作戰時,崇禎想要和清軍議和,而這會兒皇太極也根本不想再打了,很早就積極聯繫袁崇煥,希望“去帝稱汗”。

但百官不允許,這些吃飽喝足的書呆子們平時乾的壞事不知有多少,現在又一下子全跳出來抨擊皇帝了,說跟滿人和談是恥辱等等,恨不得立刻自刎於大殿之上。

崇禎無可奈何,只能妥協,到了後來松山、錦州陸續失守,他又逼着洪承疇主動進攻,最後洪也投降了清軍,在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勸說之下,崇禎便又想着和清軍議和,但是他作爲皇帝,居然在不向大臣們通知的情況下偷偷同意,最後事情被捅破,頓時遭到了同一批人更猛烈地謾罵,結果他迫於壓力,竟然反手把所有責任推給了下屬,直接將陳新甲斬首抄家以示自己的“清白”。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7張

爲什麼他總是害怕罵聲?不是因爲他面子薄,而是因爲他的目的,從前,他想要做秦皇漢武,想要被青史流傳,現在情況出了大問題,他仍然想要留下一個好名聲,所以他不能做“錯誤”的事。

除此以外,可以用來形容崇禎皇帝的還有剛愎自用、優柔寡斷。

這並不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詞,崇禎在位的時候,他的權力其實很大,但他既不懂政治、又不懂人情的缺陷實在太大,在他苦苦支撐的十幾年間,他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嫡系力量,爲什麼?

因爲幾乎所有親信都被他親手全部幹掉了,從孫傳庭到袁崇煥,他表面上是處理辦事不力的下屬,實則濫殺了無數忠良,甚至於創造了記錄。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8張

從大明開國這麼多年以來,內閣首輔裏只有夏言一人是被嘉靖處死的,但崇禎在位十幾年,竟然連殺兩位首輔、換了十七位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同時殺了七位總督級將領、十一位巡撫級官員,其他人更不知多少,尤其是當兵打仗的,一旦作戰失利,就是活着逃了回去也是死路一條。

這種無比狹隘的用人方式,讓很多有才能的人不敢站出來報效國家,也讓很多勇猛的將士最後乾脆投降一了百了。

而之所以說他寡斷,是因爲扭轉局面的機會明明在很多次都擺在了他的面前,他卻因爲猶豫硬生生錯失了,比如議和、比如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關解決內亂,再比如羣臣有人建議南遷,有人反對,搞了半天崇禎還是無法決定,最後只能擱置。

因爲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大明王朝的情況一步一步走向無可挽回的崩潰。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9張

從袁崇煥被殺後,明軍的武將們人人自危,而崇禎卻又急功近利,並且內心十分脆弱,他非常害怕失敗,但他不對自己深刻反省,而是把責任都歸於屬下的失職,導致人心大量喪失,同時大清那邊還在積極地進行勸降工作,大抵就是隻要投降,高官厚祿應有盡有。

大臣只想撈錢、藩王各掃門前雪、將士紛紛投降、農民起義日漸壯大,李自成帶着人數越來越多,裝備越來越好的大軍,一路打進湖北,再從山西暢通無阻朝着北京進發。

此時的崇禎,只需登上宮城內的小山,便能看到遠處沖天的火光了,他後悔自己爲什麼不南遷,可是現在交通要道已經全部失陷,想走也沒有機會了。

他只能回到宮裏,把幾個兒子先行送走,然後讓周皇后、袁貴妃等人自殺,因爲他不願皇室女眷受到侮辱,接着,他又揮劍刺死了兩個女兒,最後悲愴地登上煤山自縊而死。

崇禎當初原本可以逃跑 崇禎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自殺 第10張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確是個昏君,只是他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既不是個暴君,也不是個惰君,他滿懷着理想,但才能實在低下,他日以繼夜地工作、窮盡辦法地節儉,也無法挽回他在性格上的缺失。

他不是一個壞人,也不是一個爛人,只是一個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