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這首先得從乾隆皇帝在南巡前所面臨的形勢開始說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南巡前形勢:邊疆初定,但江南反清暗流涌動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同年弘曆即皇帝位,是爲乾隆皇帝,清朝進入乾隆時代。此後,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勵精圖治,開創出了一番新局面。

一、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初見成效:乾隆皇帝度過執政磨合期,站穩腳跟 乾隆帝即位後,爲了能夠迅速站穩腳跟,他果斷放棄了雍正帝所採取的嚴苛政策,轉而實施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

首先,乾隆皇帝平反了雍正帝爲打壓政敵而製造的一批冤、錯案。他將允禵、嶽鍾琪、傅爾丹等人釋放出獄,而且也妥善處理了年羹堯、隆科多案遺留下來的問題,從而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的尖銳矛盾。

雍正皇帝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

其次,乾隆皇帝爲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頒佈免稅令;鼓勵農民積極墾荒;興修水利工程;引進高產農作物讓農民種植。使全國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國庫充實。

再次,在軍事上,乾隆皇帝鐵腕出擊。他首先平定了爲患已久的貴州苗疆之亂,繼而又以武力降伏了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並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從而完成了雍正帝的未竟之業,穩定了邊疆的局勢。

乾隆皇帝實施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不但成功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同時,也迅速解決了雍正帝遺留下來的邊疆叛亂難題,使邊境暫時處於安寧狀態。至此,乾隆皇帝已經成功渡過執政磨合期,徹底站穩了腳跟,開始站上了大清政治舞臺的中央。

此時,乾隆皇帝開始將目光投向對他來說雖然陌生,但卻風景優美、人才薈萃,而且是大清帝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地—江南。

二、東南財賦地:江浙兩省是朝廷賦稅重要來源地 乾隆時期,江浙兩省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據史料記載,在全國23個省的情況下,江浙兩省每年上交的賦銀就佔了全國賦銀總數的20.8%,而上繳的賦糧佔比更是高達30%以上。

另外,江浙兩省也是清朝對外通商口岸。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等聞名世界的高端產品從這裏出口,而“番商”則在口岸收泊交易。據記載,江浙兩省貢獻的關稅佔全國總關稅的50%。

除此之外,江南地區也是食鹽的產地。

鹽商夙號殷富,而兩淮尤爲天下甲,當乾嘉盛時,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輸將鉅款以得邀賞收爲榮。——《清鹽法志》

在中國古代,食鹽是國家管控的重要戰略物資,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設置了鹽務機構和鹽官。而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依靠“煮海爲鹽”起家,從邊陲之地一躍成爲春秋霸主之一。在中國古代,控制了食鹽,就意味着有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清朝的鹽法沿襲明制,則由鹽商運銷食鹽,而鹽商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然後在指定地區向竈戶買鹽,並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而江南地區正是食鹽的產地,上繳的鹽課銀佔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左右。

綜上所述,江南地區是清帝國財政的重要來源地,如果江南地區出現問題,清帝國就將陷入財政危機之中。

三、帝國生命線:漕運事關帝國安危中國古代的漕運始於秦漢時期,在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以及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漕運就成爲歷代王朝的經濟大動脈。江南地區的糧食、賦稅、食鹽、茶葉、絲綢等,都要通過漕運到達京城。所以,要保證京畿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就必須確保漕運的安全及正常運轉。

衆所周知,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杭州),北終於涿郡(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等五大水系。因此,要確保運河的暢通、沿岸的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乘船從涿郡到餘杭走一趟。

四、江浙人文藪:乾隆皇帝屢興文字獄 俗話說:“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此語當真不假。在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此後,南方不僅在經濟上開始始超越北方,而且江南才子也開始異軍突起。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 第2張

據史料記載,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間,清朝共舉行了61次科舉考試,造就了62位漢人狀元。其中,江浙兩省就出了51位狀元,佔據了半壁江山。江南才子確實是名不虛傳。

但是,對於文人,清朝設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那就是在文人的著作中不能出現反清反滿頃向,否則,就以“悖逆”之罪論處。乾隆一朝共發動起130餘起文字獄,可見乾隆皇帝對文人的戒備之心從沒鬆弛過。

五、“揚州十日”影響猶在:乾隆皇帝未雨綢繆 弘光元年,清兵在多鋒的率領下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江南重鎮揚州。揚州守將、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拒絕了清軍的招降,決心抵抗到底。

揚州是江南敢於抵抗清軍的第一城。此前一路兵不血刃的清軍,終於在揚州受到軍民的頑強阻擊,歷時一個多月的圍攻才最終拿下。此後,惱羞成怒的清軍開始對揚州進行屠城,歷時十日之久,史稱“揚州十日”。

正因如此,江南地區一直是反清復明活動的基地,清廷深以爲患。事實上,康熙皇帝就曾爲此事而下江南,極力籠絡、安撫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繼位後,首先緩和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接着又以鐵腕手段平定了貴州苗疆之亂,並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從而使邊疆暫時處於安寧狀態。此時,如何確保大清帝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地、漕運始發點的江南地區的穩定,就成爲了乾隆皇帝的首要任務。

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

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御製南巡記》

乾隆皇帝將南巡的政績,與西師的戰功相提並論,這充分說明了他發動南巡的真正目的,絕對不僅僅是 “豔羨江南,乘興南遊”那麼簡單。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連下兩道諭旨,正式宣佈他將在十六年開啓第一次南巡之旅。同時,他也在諭旨中說明了南巡的原因,原因之一是江浙官民一再恭請他南下,而且朝中大臣也一再力勸他南巡;二是奉太后的旨意行事;三是要實地考察民情戎政。

乾隆皇帝爲了南巡,不惜搬出了皇太后、朝中大臣及江浙官民作爲擋箭牌,這也讓反對者一時找不到反對的理由。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南巡的想法,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策劃已久的行動。

那麼,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要知道一個人所做何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因此,欲知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我們首先來看看他南巡時都做了什麼。

一、大興河工:確保漕運暢通,糧食安全 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南巡記》

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大興河工,共計完成了四個大的工程。

一是加固清河口高堰大堤工程:使泗水下流的淮安、揚州、泰州、鹽城、通州等地免受水淹。

二是陶莊引河工程:解決了黃河河水倒灌清口的“倒灌之患”。

三是在錢塘江河口兩岸的海塘(老鹽倉)修建魚鱗石塘:防止錢塘江潮汐危及太湖平原。

四是將原範公塘一帶的土塘,改爲填築石塘:保護沿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以上工程,不僅確保了漕運通道的暢通,而且也避免了水災之患,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諭免賦銀:籠絡民心,營造親民形象 在職場中,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加工資了,這也是百試不爽之法。乾隆皇帝也深諳此道,爲了能迅速籠絡江南地區的民心,他就祭出了減免稅賦的大招。

乾隆皇帝在每次下江南之前的必做項目,就是諭免賦銀。涉及範圍爲蘇、浙、皖三省。據史料記載,六次南巡共計減免銀兩達1000萬兩以上。

通過減免賦銀,乾隆皇帝達到了在短時間內迅速籠絡民心的目的,同時,也成功營造了自己親民的形象,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恩威並施馭文人:“胡蘿蔔”與“大棒”並施 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 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衆者。——雍正皇帝

大清開朝以來,爲了加強對漢人思想、文化的控制,防止知識分子與“反清復明”運動的結合,就採取了從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的方法,來打壓反清的文人學士,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

乾隆是清初三朝中文網最密、文禍最多的時期。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確保江南才子中,不能有“反清復明”的異類存在。

爲此,乾隆皇帝採取了“胡蘿蔔”與“大棒”並施的策略。他一邊堅決打壓異見者,一邊用禮遇致仕(退休)人員,以及增加科考名額的方法,讓江南才子中的佼佼者入仕爲官或爲朝廷服務,使其不敢造次。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的過程中,共額外增加了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生員名額5664名。另外,乾隆皇帝還重新起用或擢用已經退體的能臣,如原禮部侍郎沈德潛是江南文壇泰斗,而原刑部尚書錢陳羣則詩書皆優,此二人在江南及全國文人中影響很大,德高望重。乾隆皇帝南巡時,十分禮遇兩人,從而在江南才子中形成了尊賢重能的良好影響。

通過恩威並施的策略,乾隆皇帝成功將江南才子置於眼皮底下,從而成功切斷了文人學士與“反清復明”勢力結合的路徑。

四、炫耀武力:威懾“反清復明”勢力康熙六巡淮浙,所以陰沮豪傑之心,而今皇帝踵而五巡矣。——《熱河日記》

乾隆爲什麼總是做些“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 第3張

乾隆皇帝在平定貴州苗疆之亂、與準噶爾部議和後,西部的緊張形勢已得到緩解。這時,江南地區反清復明勢力的存在,就成爲了他的心腹之患。而爲解決這個心腹之患,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用南巡來達到“陰沮豪傑之心”的目的。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至少率精兵三千,馬六匹,還徵用民夫幾千人,出行時浩浩蕩蕩,遮天蔽日,好不威風。另外,爲了提高威懾力,展現大清國威,南巡期間,乾隆皇帝還多次舉行閱兵儀式,閱兵地點包括了蘇州、杭州、江寧、嘉興等地。

事實上,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線,正好高度重合當年清兵南下的線路。這絕不是巧合,而是有意爲之,其炫耀武力,警告反清復明勢力的目的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一是確保漕運通道的暢通;二是要保證江南的糧食、食鹽的供應穩定;三是要將江南文人納入官僚體系內,以防止他們有出格行爲;四是利用南巡威懾江南的反清勢力,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也就是說,遊山玩水、風花雪月並不是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而確保大清江山社稷的穩固,纔是他六下江南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