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明史》贊曰:于謙爲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大明王朝立國以來最大的考驗

明正統十四年,即是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遭受立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瓦剌太師入侵明朝的邊境,明英宗率二十萬大軍親征,本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邊境決戰。

卻不想明英宗剛到達大同時,太監郭敬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根本不是對手。因而決定班師回京,途中遭遇了瓦剌的多次襲擊,大同、宣府失守投降,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成了俘虜。

這便是土木堡之變,在此次戰變中,明朝的精銳軍事力量幾乎被摧毀。且皇帝被俘,羣龍無首,朝中上下人心惶惶。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在此境況下,大臣們大都主張南遷,獨于謙等人反對,並且力排衆議守住了北京城。

在明軍主力潰散且京師空虛的情況下,瓦剌欲一舉拿下北京。若是其意圖得逞,大明王朝將會被傾覆。

便在此危機存亡之際,身爲一介文臣的于謙站了出來,擔起了保家衛國、拯救大明王朝的使命!

化被動爲主動,籌備人馬

即便是在雙方優勢差異巨大的情況下,于謙靠着種種計策,守住了北京城。

在土木堡明軍大敗且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之時,于謙深知敵軍想是利用被俘的英宗作爲政治籌碼。於是他先一步提出了"社稷爲重,君爲輕"的口號,在皇太后同意的情況下,擁立了朱祁鈺爲新君爲明代宗,遵明英宗爲太上皇。

如此一來就很巧妙的化解了政治上的劣勢,敵軍手中的這張王牌也就沒了作用,便只能打硬戰了。

然而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已然大部分損失。

爲了重組軍隊,充城中實力量,于謙先急調兩京、河南等地的備操軍入京,再調來了沿海爲倭寇準備的備倭軍,再加上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浙江兵。

如此一來,北京的兵力便由原本的數萬人增加到了22萬多人,人數超過了瓦剌軍。

堅固城池,籌措武器裝備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第2張

有了軍隊自然是還不夠的,要守住北京城,就必須讓其更加監固。

于謙命人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在短短一月內就加固了北京城周圍45裏的城牆,並且整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陽、安定等9門。

尤其在城北的德勝門、安定門,城西的西直門和阜成門這四道城牆,由土築改成了磚砌,並構築城壕,防護大大增強了。

同時,他還下令讓人在城牆的堞口設置門扉,在城東、西、南三面城牆上綁上了沙欄木,總共設置了門扉11000餘個、沙欄木5100餘丈,進一步增強了城池的防禦性能。

解決了城牆的防護問題便是要加強將士們的守城本領。

素質且不說,在軍備這一點上,明軍就要比敵軍差上許多了。

當時北京的守軍中有盔甲的將士還不到十分之一,且兵器嚴重不足,幾個人共用一把刀一杆槍的現象很是普遍。

因而於謙命令工部加緊趕製兵器,並且將南京庫存的126萬件兵器調入京中,還派人到戰敗呢土木堡收集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裝備。

以智囤糧,戰爭即發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場戰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糧食了。雖然北京城內的糧食不多,但隔壁的城市卻是全國最大的糧食囤積地之一。

但是糧食運進北京城也成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北京城內兵力還尚且不足,無法調出兵力運送糧食了。並且公然大批地運糧食極爲可能在途中可能就被敵軍搶了去,運送隱患很大,所以這種做法是萬萬不能行的。

最終於謙下達命令,凡是入京的部隊都要通過那個囤積糧食的城市再到達京城,並且要帶上糧食。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第3張

這個辦法可以說是一石三鳥。同時解決了運輸兵力問題和財力問題,更避免了中途糧食被搶的風險。

上下一心抗敵,取得壓倒性勝利

經過了這一個多月的各方面準備,北京的守軍可謂是兵精糧足,士氣已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人人都準備在即將到來的戰鬥中奮勇殺敵,便是城中百姓也十分無畏地參與。

很快,氣勢洶洶的瓦剌軍便到了北京城下,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在敵軍當中。

正因爲明朝準備充分,經過了五天五夜的激戰,將士們越戰越勇,在於謙的戰術指揮之下,明軍靈活地把瓦剌軍打得人仰馬翻。

瓦剌軍屢戰屢敗,因攻城不克,於是意欲和談,但是于謙又怎麼可能答應呢?瓦剌軍一廂情願罷了。

當年的十一月八日,瓦剌軍全面失敗,被趕出了塞外。等到第二年八月,瓦剌軍便無條件釋放了明英宗,恢復了跟明朝的臣屬關係。

可以說,此次北京城的守衛戰,明軍在於謙的指揮之下是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最大功臣反成刀下冤魂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于謙兢兢業業八年,換來的結局卻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押往崇文門外斬首示衆!

于謙之所以會被殺,“功勞”最大的便是曾經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

在明代宗逝世之際,由於謙和商輅等重臣商議,由商輅援筆,寫下了《復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而當時的宣宗子裔,不過是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明英宗朱祁鎮的幾個兒子罷了。

歷史上于謙是如何拯救明朝於水火之中的? 第4張

明代宗朱祁鈺願意接受該奏議,他認爲復立朱見深較好好,不然等他歸天之後,羣臣上書太后,朱見深以血緣最親近、年齡最長的皇侄身份同樣是可以繼位的。

然而若是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爲儲,或是朱祁鈺死後,朱見深倚仗最親近的皇侄身份即位,這都絕對會危害到朝中深恨于謙的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利益。

因此朱祁鎮及其親信纔會發動了“奪門之變”,將於謙污衊成了罪臣,將其斬首示衆。

但是作爲景泰一朝的實際執政者,于謙手握中樞的內外大權。在他已經心知朱祁鎮等人的陰謀時,他若是要阻止本是輕而易舉,但是他但卻沒有任何的自保舉動,如此做法不過是爲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罷了。

若是揭發了朱祁鎮等人的陰謀,到時被定罪的還包括了將被立爲儲君的朱見深,朱姓王室將面臨根基不穩的風險,這樣的局面不是他所想見的。

于謙一生只知謀國卻不知謀身,他忠心報國,英勇無畏,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于謙的一生正如他親筆寫下的《石灰吟》一般: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