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元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如此刻薄寡恩,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爲他賣命?

引言

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總結了這樣一句話:“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很多老闆只能允許員工共患難,卻很少能與他們同享福。

縱觀歷史,所有的開國之君都異乎常人、能力非凡。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團結人才,讓人覺得自己能夠帶領他們完成大業

只不過,歷史上像趙匡胤這樣的君主不多,杯酒釋兵權也不是人人都能書寫的佳話。很多跟隨皇帝打天下的臣子,在皇帝穩定局勢之後,都會被以各種理由處理掉,丟了官職都還是運氣好,身死族滅纔是常態。

特別是出身低微的皇帝,猜忌心明顯更重。像漢高祖劉邦,爲了在奪取天下時籠絡人心,將他們個個封王。可一旦國內局勢穩定、地位鞏固後,劉邦就再也容不下他們,將他們以各種理由處死。還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而歷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帝朱元璋就更不用說。朱元璋晚年,大開殺戒,開國之初所封的公、侯、伯,基本上被屠戮殆盡。

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呢?

01

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可以瞭解,朱元璋是在亂世當中笑到最後的人,如果是我們穿越過去,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確是最優解。

可是如果我們身臨其境想一想,當時統治中國的元代可不是善茬兒,俗話說“崖山之後,再無中華”,崖山之戰後,中華民族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這一戰顛覆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夷狄”竟然取代漢族統治全國,漢人的自尊心被嚴重打擊。

因此當時的漢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敢與朝廷作對的。這就是爲什麼朱元璋寧可去當和尚,也不願意參加義軍,如果不是後來走投無路,朱元璋可能也不會去投奔湯和。

02

當初其他的幾路諸侯,實力較強的有張士誠、徐壽輝。

張士誠胸無大志,只求自保;他在割據江浙地區後,不思進取,不與元軍對抗,反而他時常向元軍輸送糧草,甚至趕走了前來投奔的韓林兒;可以說,張士誠之所以能夠成爲一方諸侯,就是因爲元庭需要這麼一個人。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第2張

而當時的天下,儘管諸侯之間多有爭鬥,主旋律仍然是反元,向張士誠這樣的人,註定不得民心,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不會投奔。

徐壽輝雖然是反元主力,死前還在與元軍抗爭,惋惜識人不明,被自己的部下陳友諒所殺。這麼一來,徐壽輝的部下紛紛脫離,不想與陳友諒這樣的人爲伍。

03

這麼看來,朱元璋既積極反元,又能在各路諸侯中斡旋,而且他本人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戰略眼光十分獨到,在很多次的大決策上,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自然能夠吸引有能力的人前來投奔。

何況,朱元璋在開國之前甚至是洪武年前期,都對這些兄弟禮遇有加。

徐達是最早跟着朱元璋的人,徐達曾多次爲了朱元璋浴血奮戰。有一次,徐達在戰場上受傷,朱元璋親自去救徐達。這些事情兄弟們都看在眼裏,漸漸地對朱元璋心服口服,樂意爲他效命。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第3張

04

明代開國之後,朱元璋也不曾虧待過開國功績。洪武初年,朱元璋分封功臣,共計10公、52侯、3伯。不僅給了他們榮華富貴,還給了他們“免死鐵券”。

人一旦有了權力,就會迷失自己,這些人又大多都是武將,更加嬌縱。他們嚐嚐在自己的轄地爲非作歹,魚肉百姓。朱元璋爲此痛恨不已,要了解,朱元璋年幼時就是因爲地方官員的欺壓,父母兄弟都被餓死。他做了皇帝,當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再發生。

但是違法壞紀的人終究是大多數,不是全部,況且這些罪責也不至於死罪。那爲什麼朱元璋還是大開殺戒呢?

05

這就與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有關。朱元璋早在剛剛攻下應天的時候就考慮過自己的繼承人問題。朱標作爲朱元璋最鐘意的兒子,朱元璋所有的安排都是爲了朱標日後能夠順利即位,可是朱標在1392年突然去世,打亂了朱元璋所有的戰略部署。此時朱元璋距離去世僅有六年的時間。早年朱元璋就定下了“立嫡立長”祖訓,因此他直接考慮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即位。

朱元璋作爲一個刻薄寡恩之人 爲什麼還有人願意給他賣命 第4張

然而,朱允文此時太過年幼,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他不能壓制這些武將,於是一場清洗功績的大屠殺開始了。1393年,朱元璋以藍玉爲突破點,幾乎屠戮了所有的開國武將。

結語

朱元璋早年不僅不是刻薄寡恩,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優待開國功臣。之所以後來大開殺戒,一方面因爲這些功績太過嬌縱,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政治局勢,爲了朱允文坐穩皇位,朱元璋不得不清洗朝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跟着朱元璋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