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唐代皇帝和大臣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李唐時期皇帝可與大臣同吃同坐?從君臣禮儀的突破,帶來了什麼?

君王統治天下,處理好與大臣們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王朝若是政治秩序瀕於奔潰,君臣不睦,那國運維危,帝王之位也要拱手與人。君主希望大臣們“忠”,臣子們則希望遇上英主,兩者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尺寸把握不準就會事與願違。

作爲君主希望有一套君臣禮儀來以作相處之道。其實禮儀運用得恰當與否關鍵在君主。在李唐開國時期,君主大膽突破傳承已久的君臣禮儀,與大臣們同吃同坐。這一突破帶來了君臣同心。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代君臣

君臣禮儀是把雙刃劍

1、君臣禮儀的演變。無論是奴隸王朝還是封建王朝,帝王爲了彰顯自己坐擁四海的權威,建立了一套君臣禮儀,以便讓自己“鶴立雞羣”。君臣禮儀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

建立之初到漢朝時期,臣子與君王之間還不是“卑躬屈膝”的關係,臣子面見君王是不需要下跪的,當時最爲隆重禮數不過是行拜之禮而已。君臣之間也沒有各種繁文縟節,同吃同坐、暢所欲言也是可以的。

君臣禮儀的轉折點發生在漢代。翻閱《史記》可以發現,對於酒桌飯局間,臣子醉酒後拔劍擊柱的行徑,劉邦十分惱怒。爲此,劉邦開創了先河,在其統治時期建立了嚴苛和嚴肅的君臣禮儀。

漢代君臣議事還是坐而論道的狀態。到了宋代大臣在朝堂上只允許站立。到了元代,臣子上朝則更爲嚴苛,需要跪拜上朝。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君臣禮儀

2、君臣禮儀的背後。皇權帶着至高無上的光環。君與臣之間的關係,服從禮儀是第一位,即便君要臣死,臣就得二話不說地執行君的意願。但君與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直就如此不可調和。

可以說,君臣之間關係有套路可循,關鍵在於君主和從政的生態。臣子身處昏君或者是極端專制的王朝,君臣間關係可能就是粗暴的主奴關係,臣子地位卑微,只能多磕頭少說話,比如歷史上的清代。

臣子身處英主或者是君臣平等觀念較強的朝代,君臣關係可能會比較和諧,臣子會有話語權,帝王尊重臣子,比如歷史上趙匡胤開啓的宋代。

3、李唐開國的君臣禮儀。唐代建立之初,其實前朝已經留下了發展完備的君臣禮儀,但君王還能突破慣例,與大臣們同吃同坐。朝堂上,君王賦予了臣子們言論自由的權利,大臣們可以任性地發表見解,而無須多加斟酌。這樣的君臣關係,看似其樂融融,背後是大有深意的。

李唐開國君主任性、隨性

君臣禮儀帝王是主導者,帝王的態度決定了君臣關係的走向,或是緩和,或是緊張。李唐開國君主腦中沒有各種條條框框,所以君臣禮儀變得模糊起來。

1、百官多是自家親近之人,關係和諧是第一位。新帝登基,自然要扶植自己的親信。李淵在李唐開國之時也不例外,上位後就下了一通封賞,他任人唯親,任命的百官多是自家親戚,也就是與他親近之人。既然李淵的左膀右臂,又和他帶有血緣關係,他大膽突破君臣禮儀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2、帝王並不認同儒家思想,君臣禮儀不是剛性的要求。李唐帝王可能都受到了胡人血統的影響,所以君王對於傳統禮法並不是完全接受和認同。儒家強調的綱常倫理,在李淵看來並不是必須遵循的,所以在處理君臣禮儀這件事上有點隨性而爲。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李淵

帝王心中的小算盤

君王很威風,但他們心中也會有所忌憚、有所畏懼。特別是李唐開國這個特殊時期,李淵、李世民兩位君主爲了穩固風雨飄搖中的政權,懂得斷舍離,他們看似捨去了帝王的威嚴,卻得到了大臣的擁戴。

1、帝王上位軌跡並不適合傳統禮教。李淵作爲李唐的開國皇帝,是推翻了隋朝上位的。這與儒家思想中臣的職責在於“事君”是相違背的。在儒家看來,臣子要盡心竭力地爲君主提供輔助和服務。

李淵原是隋朝的朝廷命官,憑藉着與隋朝隋文帝楊堅的親戚關係,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從一名帝王身旁的親身護衛,一路升遷爲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作爲臣子,李淵的日子是滋潤的。但李淵卻在隋朝大亂之際,乘勢起兵,攻佔了長安。最終在隋恭帝的禪讓授意下,完成政權的交接。

名義上,李淵是順理成章登上帝位。但李淵並不甘於當個本分的“事君”大臣,他的上位軌跡和傳統禮教倡導的格格不入,他自然對傳統禮教中的君臣禮儀“不感冒”。

李淵在位時間並不長,當了九年的皇帝就不得不把皇位傳給了次子李世民。李淵兒子李世民的上位之舉,是有違儒家思想中的“長幼有序”的倫理。

李世民爲次子,李建成爲太子,還是長子,他倆都有繼承皇位的要求。李世民是弒兄奪位,在道德上站不住腳。所以說,李世民爲了堵住“得位不正”的悠悠衆口,他對於君臣禮儀不可能過於講究,他要以英主爲榜樣,來彰顯他的能力,讓大臣們心悅誠服,留下“賢臣遇上明主”的一段段佳話。

2、帝王鞏固政權是第一位。帝王在位的第一要務就是搞政治平衡,帝王要會使些心術、搞些政治表演,以便人心齊、地位穩。突破君臣禮儀,與大臣們同吃同坐,可以快速拉進帝王與大臣之間的距離。帝王這樣做看似不合禮法,但卻是簡單粗暴管用的一招。

3、帝王畏懼隋朝的歷史重新上演。李唐開國的帝王李淵、李世民親身目睹、經歷了強盛的隋朝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一事,他們對此心有餘悸。他們一心要汲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特別是李世民,他十分重視大臣們的意見,很注意兼聽衆議,虛心納諫。李世民爲了營造良好的政治風氣,積極鼓勵大臣們直言極諫。所以說,在他們心中君臣禮儀樹立的威嚴只是虛幻的表象,突破所謂的君臣禮儀,換來大臣們的忠誠報國纔是最重要的。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唐太宗

君臣一切以國家爲重

君主和大臣是治國理政的主體,在其位理應謀其職。李唐開國時期,內憂外患一堆,在帝王的帶領下,君臣一心誓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1、壯大國力是君臣的共盼。李唐開國時一統了中原地帶,在君臣心目中這是一塊大有作爲之地。全國上下將工作重心放在了發展上,致力於提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當時所轄區域的環境並不太好,關東、關中各地連續幾年都發生了水災、旱災、霜災、蝗災。

大發展、解決難題都需要各種賢能之才。帝王們自然不會將刻板的君臣禮儀放在首位,君臣禮儀中有些做法,會讓臣子感到帝王威嚴過甚,說話、做事難免會畏手畏腳。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唐太宗與魏徵

李唐開國君主深諳君臣禮儀之殤,爲了要籠絡人心,營造寬鬆的從政環境,讓有才之人充分發揮個人才智,君主們和臣子談論國事、日常相處時,不會讓自己高高在上,而是會坦誠相待。

2、一心對外是君臣的共識。唐代帝國在開國之初雖然沒有侵略的野心,但一門心思壯大國力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而已,來自周圍的威脅一直都在,而且越演越烈。

北方的突厥,南部的吐蕃,西側的西域,東邊的高麗,都對剛建立起來的唐代“不買賬”。特別是北方的突厥一族的勢力不容小覷,李淵當初起兵時,爲了自己的利益曾向突厥俯首稱臣。李世民在位時期,突厥更加肆無忌憚,直接逼進了長安城腳下。

十分嚴峻的外部環境,逼迫着君王和臣子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帝王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不可能和大臣生分。帝王心中心知肚明,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平定外患。君臣禮儀在帝王看來是可要可不要的虛禮,實實在在震懾外擾纔是正道。

唐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同吃同坐嗎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6張

抵禦外族

小結

君臣關係是一種捆綁關係,關鍵在於君主的態度。如果君主一心想要處於支配的地位,對臣子一味地要求絕對服從,不可避免會讓君臣關係緊張。若是君主對於英主和忠臣理解充分到位,君臣關係也可以變得和諧。

李唐開國時期君主在處理君臣禮儀上的突破之舉,是英主風範的體現。君主的這種做法是積極的,應該予以肯定。

當時的君主有着定國安邦的遠大志向,並不迷信自我的權威,不做目空一切、獨斷專行之事,而是懂得“爲上”的精髓,謹慎小心處理好與大臣們之間的關係,以便能長久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君主能放下身段,君臣之間的關係通常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李唐開國時期君臣的內部關係是一片祥和。君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統王朝;大臣們供職心情愉悅,有大展鴻圖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