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溫稱帝以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朱溫稱帝以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溫既然計劃要稱帝,就得玩禪讓的把戲,一共分爲兩層。

表面一層,自然是皇帝想把皇位讓給朱溫,而朱溫說死說活也不願意接受。

文武大臣都勸朱溫當皇帝,朱溫說死說活不願意,四方藩鎮大佬也紛紛派代表勸朱溫稱帝,朱溫也是說死說活不願意,境內百姓也紛紛派代表出來勸朱溫稱帝,但是朱溫就是不願意。

當然了,爲了更好地爲人民服務,朱溫最終還是勉爲其難地接受了大家的盛情。

朱溫稱帝以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讓御用文人去說,禪讓的過程永遠是這樣的。當然了,最後大家就召開一個成功的、勝利的、團結的禪讓大會。禪讓大會結束後,大唐帝國就正式宣佈成爲歷史了,從此以後,五代歷史正式拉開了序幕。

而內在一層呢?自然是皇帝不想讓出皇位,朱溫就不斷派人收拾皇帝,並不斷派人給皇帝作思想工作;文武大臣中,有人敢破壞朱溫的好事,朱溫就想辦法收拾他們。

關於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因爲我們看到的,都是表面的的內容,所以整個歷史充滿了溫馨感人的場面。

但是透過衆多偏門的史料,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整個過程其實也是非常殘酷的。總而言之,舜把堯收拾得欲哭無淚,最後只能把權力交出來了。

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復愜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

當然了,只要奪取了權力,自然會有御用文人美化他們。所以,據一個比較偏門的史料所說,舜、禹、商湯、周武都是篡位的亂臣賊子,但是因爲修成了正果,所以都成了偉大的君王。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某武王伐封,此四王者人臣就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朱溫如果一統天下,江山坐穩它二三百年,也難免會成爲後世學習的偶像級人物。

問題是,朱溫稱帝后,僅僅十多年,就被人滅掉了。於是我們再看這段歷史,自然更多的是看到朱溫如何不是東西。

朱溫登上皇位時,據普遍流傳的史書中都說,朱溫的大哥在朱溫當皇帝那一天,一再發表怪論。

總而言之,你朱老三也配當皇帝?再總而言之,你這樣欺負大唐皇帝,你不會有好下場的!朱溫對此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但也因爲對方是自己親大哥,所以啥辦法也沒有。

朱溫稱帝以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第2張

雖然說普遍史書都記載這種內容,但是就我的理解,它也就是一個民間故事,或是政治宣傳內容。

想當年,黃巢的軍隊路過朱溫的家鄉,朱溫和他二哥一塊跟着黃巢幹革命,在革命的征途中,朱溫的二哥死了,朱溫後來接受招安,混成了市師級大佬。

朱溫混成市師級大佬後,就派人回老家接自己親人。

朱溫的老媽聽到汴梁節度使朱溫接自己享受榮華富貴,實在有點不敢相信這個朱溫,就是自己的兒子,因爲天下難免會有同名同姓的人。

更主要的是,自己兒子從家鄉離開時,只是一個鄉下泥腿子,幾年之後,怎麼就能變成一方節度使呢?

但是朱溫派去的人,簡單給朱溫老媽講了一下節度使朱溫的履歷,朱溫的老媽終於相信了。

朱溫在哪一年離開家鄉,哪一年在黃巢軍中混成市師級,哪一年接受政府招安,哪一年被皇帝封汴梁節度使。

總而言之,您生了一個好兒子,他富貴了,富貴了依然不忘接您去享福。

我說這些內容,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朱溫的大哥並不是什麼牛人,因爲他完全就是在朱溫的羽翼下生活。

更主要的是,他也不是什麼有魄力的人,因爲遍地叛亂,他在朱溫發達前,都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履歷,當然了,沾着朱溫的光混成了高級官員後,也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履歷。

這樣一個人,就敢在朱溫稱帝那一天,公然發表大逆不道的言論,這說得也未免太誇張了。

要知道,朱溫稱帝的合法性,那是何等神聖的事,這種事,私下發表怪話,被人揭發,恐怕也不是一個腦袋可以贖罪的事,有人敢在朱溫稱帝那一天公然發表怪話,有幾個腦袋纔夠砍啊?

關鍵是,如果自己的大哥就是這樣一個不着調的人,朱溫就算不殺他,也不可能給予他一家優厚的待遇啊,因爲他這就是給臉不要臉。

要知道,朱溫的大哥和父子,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表現,但是都封王了。

所以,類似的故事只是爲了證明,朱溫稱帝天怒人怨,但是沒有人公開反對,只有朱溫的大哥自恃身份,敢於這樣說。但是以朱溫大哥的身份,顯然不足以支撐起這種形象。

朱溫建立的樑帝國,雖然實際上只統治着北方四個省左右的地盤,但是放在中國歷史上,那也是標準的正統王朝。因爲南方的楚、閩、越等小國,都願意向樑帝國稱臣;甚至北方的契丹也願意向樑帝國稱臣。

五代十國中的楚、閩、越等國,爲什麼要向樑帝國稱臣呢?因爲他們承認朱溫稱帝,並沒有實質性的損失,而潛在的戰略價值卻是巨大的。因爲他們向朱溫稱臣,蜀、吳那種江南強國敢兼併他們,他們就可以向樑帝國申請保護。

後來,吳國(後唐)雖然強大,卻不能統一江南,主要的阻力就在這裏,因爲江南小國都是掛着中原王朝的大旗,在這種背景下,吳國(後唐)敢自恃強大敢兼併他們,無非是給中原王朝作道菜罷了。

傳說中的五代十國可以形成,就是因爲中原王朝儘管樑、唐、晉、漢、周的一再換國號,但是江南普遍實力派都會掛中原王朝的大旗。

這樣一來,中原王朝雖然通常時候只能控制北方四五個省的地盤,但是它作爲天下正統的地位,顯然還是可以成立的。

南方一直無法走向統一,就是因爲普遍實力派都掛着中原王朝的大旗,在這種背景下,誰敢試圖用武力統一江南,都不過是逼着其它實力派請中原王朝南下主持正義罷了。

北方一直無法大舉兼併南方,主要是因爲北方擺不平自己內部的軍人勢力;所以在五十年時間裏,一直都是自古皇帝輪流坐的局面、

誰坐在皇位上,最操心的事,都不是如何繼續擴張地盤,而是想辦法解決這種軍人勢力難以控制的困境。

李存勖牛X閃閃,一度派大軍征服蜀國,蜀國是征服了,問題是自己嫡系軍隊派到了蜀國,等自己地盤的勢力大舉叛亂時,李存勖一時自然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於是莫名其妙地死於亂軍之中了。

北方的契丹爲什麼也要向樑帝國稱臣呢?因爲此時的契丹,還不是後來的契丹,他們剛剛走出部落聯盟的階段。

就在朱溫稱帝那一年,契丹才正式出現終身制。在此前,契丹首腦是三年一換的。說得牛點,這就是標準的民主政治;說得貶低一點,這是因爲他們還沒有真正走向文明。

在此前,因爲契丹是衆多部落大佬林立的格局,所以首腦通常是三年一換;阿保機當了首腦之後,這種制度開始打破了。

把阿保機當正面人物去說,這是因爲阿保機漸漸統一了契丹,所以纔會打破過去那種輪流坐莊的落後政治制度;把阿保機當反面人物去說,這是因爲阿保機利慾薰心,把契丹自古存在的民主政治變成了獨裁政治。

不管怎麼說,阿保機這樣不尊重契丹自古存在的政治制度,自然惹得內部叛亂此起彼伏。在這種背景下,阿保機自然需要從中原王朝那裏尋找法理依據,或是尋找戰略支持(至少不能隨時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中)。

開始,阿保機是想和李克用搞好關係,有一次阿保機進入李克用境內,參加了一個酒宴。當時,就有人勸李克用趁機把阿保機幹掉。

鴻門宴或英雄史觀的思維去看,李克用當時沒有婦人之仁,整個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因爲阿保機在契丹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高,相信大家都知道。

更主要的是,此時的契丹還沒有真正走向統一,至少此時距阿保機稱帝,還有十年時間。

問題是,李克用拒絕了這種建議。因爲真把阿保機幹掉了,這有可能會與契丹矛盾激化的,在朱溫虎視眈眈的背景下,李克用與契丹結下這種樑子,那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李克用選擇了與阿保機哥倆好,大家吃好喝好後,李克用給阿保機大量金銀,阿保機給李克用送了大批馬牲畜。

但是很不幸,阿保機回去後,很快就改變了外交政策,於是開始向朱溫稱臣。契丹的這種選擇,讓李克用的戰略困境,似乎變得有些難以克服了。

阿保機向朱溫稱臣,大約是因爲朱溫稱帝了,他向朱溫稱臣,更容易獲得法理上的支持。關鍵是,按遠交近攻的原則,阿保機向朱溫稱臣更有利。

阿保機向朱溫稱臣後,如果李克用敢在契丹背後搗亂,阿保機就可以向樑帝國申請保護,而朱溫肯定也不會放過類似的機會重創李克用。

關鍵是,阿保機向朱溫稱臣,想侵略李克用時,理由也就是現成的,並且也容易獲得樑帝國的支持。

契丹的這種外交政策,是李克用一系後來最大的危機所在。尤其是阿保機稱帝后,隨着契丹勢力越來越大,中央集權的一步步深入,李克用一系所面臨的壓力那是越來越大。因爲南邊是樑帝國,北邊是契丹,想一想也會讓李克用一系感覺難以看到出路。

萬幸的還在於,在樑晉爭霸期間,契丹內訌的陰影始終存在;後來契丹國的二把手(阿保機的長子)在內訌中失勢,都選擇了逃到後唐帝國申請保護。

但在唐明宗後期,契丹中央集權進一步完成後,中原王朝的噩夢纔算真正開始。

後來石敬瑭引狼入室,絕不是因爲石敬瑭人品太差,實在是因爲他沒有別的選擇,因爲在這種背景下,石敬瑭不願意賣國,願意賣國的人多得是,石敬瑭不積極爭取,賣國也輪不着他去賣。

如果樑晉爭霸戰時,契丹完成中央集權,李存勖肯定也得引狼入室,因爲南邊是大梁,北邊是契丹(而且還是中央集權完成了的契丹),你叫李存勖怎麼選擇?

這就好像,隋帝國崩盤後,李淵一系也得積極和突厥聯合,否則,李淵一系想爭奪天下,估計也是沒有機會的。如果突厥的文明程度達到契丹的階段,李唐帝國的命運絕不會比後晉強多少。

我說到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朱溫稱帝絕算不上錯誤的戰略選擇。因爲朱溫稱帝的結果,就是把幾個主要的敵人孤立了。

朱溫真正的危機是,他必須得加強文職官員的地位,而他只要這樣做,自然會惹得天怒人怨。

基於人們樸素的思想觀念,通常總認爲,開國皇帝讓軍方大佬掌權是非常合理的。所以一看到皇帝削藩,甚至是用殘酷的手段削藩,就會認爲皇帝太壞了。

因爲基於人們樸素的思想觀念,軍方大佬百戰功成,爲帝國出生入死付出很多,所以他們應該享受最後的勝利果實。

問題是,帝國想進入穩定,軍人勢力就必須得退到邊緣地位。對此,軍方大佬們自然感覺這非常不公平,就是普通讀史者也會認爲,這非常不公平。

在打天下的階段,因爲軍事優先,所以在朱溫勢力範圍內,中央地方的大佬通常都是軍方代表。

這種事實,隨着朱溫集團的擴大,顯然是不能長久保持的,甚至必須儘快解決的,否則朱溫集團隨時都有失控的可能性。因爲軍方大佬在各地擔任一把手,結果必然是各地漸漸藩鎮化。

只要各地漸漸藩鎮化了,朱溫再想與李克用、李茂貞、劉仁恭、楊行密幾系力量相爭時,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爲到時朱溫對自己勢力範圍的控制力就會變弱,關鍵是,這些力量隨時可能在朱溫與幾大強敵之間縱橫開合。

問題是,朱溫只要想削減軍方大佬的權力,不論稱帝也好,不稱帝也好,都會弄得扳倒葫蘆起了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