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開唐四老將的段志玄一生經歷過什麼?被稱爲唐朝周亞夫

開唐四老將的段志玄一生經歷過什麼?被稱爲唐朝周亞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段志玄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冷兵器時代,中國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軍事將領,例如秦漢時期的韓信,被譽爲“兵仙”。再例如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被稱爲“殺神”。韓信用兵以靈活著稱,白起用兵以精準料算著稱,但若論軍紀嚴明,這二人都無法和漢朝名將周亞夫相比。

周亞夫是“官二代”,他的父親周勃是和韓信同時代的另一位名將。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僅用3個月就平定了叛亂,論軍事能力,周亞夫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周亞夫以善於治兵著稱,以“細柳閱兵”爲例:

漢文帝二十二年,匈奴南侵,漢文帝急忙調三路大軍前往應敵,周亞夫是其中一路。臨行前,漢文帝特地到三軍中去慰問,其他兩處軍營聽聞是漢文帝前來,都不用通報主帥,立即迎接漢文帝入營。等漢文帝來到周亞夫的駐守的細柳時,他卻被攔在軍門外。

漢文帝是堂堂大漢天子,來視察漢朝的軍營,竟然被攔在門外,漢文帝耐着性子解釋自己是皇帝,誰知軍門守將卻說:

開唐四老將的段志玄一生經歷過什麼?被稱爲唐朝周亞夫

“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軍門守將的意思是說:將軍(周亞夫)下令了,軍中只聽將軍的號令,雖然你是皇帝,但沒有將軍的號令,我們也不敢讓你進門。

漢文帝無奈,只得拿出信物,讓軍門去通報一下週亞夫,周亞夫聽聞是漢文帝來,下令讓軍門守將放皇帝進來。漢文帝剛要上馬奔進軍營,守營的士兵非常嚴肅地告訴漢文帝:

“將軍有令,所有人進軍營都不得快馬急行。”

漢文帝只得讓車伕牽着自己的馬,慢慢往前走。雖然漢文帝細柳閱兵歷經波折,事後,漢文帝稱周亞夫:“此乃真將軍也!”

從此,周亞夫就成了“軍紀嚴明”的代名詞,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也稱一位將領爲周亞夫,此人就是段志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位。

隋朝末年,李世民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當時李靖、尉遲恭等人尚未投奔李淵,李淵麾下真正能打仗的將領僅有四人,其中一人就是段志玄,當時他僅有19歲。在李淵攻佔長安的過程中,段志玄曾擒獲了名將屈突通。之後,段志玄又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戰,爲大唐開疆擴土,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已經白熱化,爲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建成花重金勸段志玄投奔太子陣營,段志玄不僅沒有投奔李建成,也沒有選擇中立,而是建議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來,段志玄蔘與了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登上寶座。

開唐四老將的段志玄一生經歷過什麼?被稱爲唐朝周亞夫 第2張

李世民登基後,段志玄作爲“開唐四老將”之一,被封爲褒國公。貞觀十年,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去世,因李世民和皇后感情深厚,因此對於皇后的葬禮,李世民非常重視。下葬的前一天,李世民特地安排段志玄和宇文士及兩位重臣到肅章門守護長孫皇后的靈車。肅章門是唐朝內宮的大門之一,段志玄和宇文士及二人各自鎮守在肅章門的一側,不僅要保護長孫皇后的靈車,還身系內宮安危,因此干係重大。

因爲第二天長孫皇后就要下葬,到了半夜,李世民突然有一個事情要交代段志玄和宇文士及,於是連夜派內侍持皇帝手令到肅章門求見二位將領。按照慣例,兩位將領既然派兵鎮守肅章門,內侍想隨便出入是不太可能的。內史先來到宇文士及的軍營,讓士兵通報,宇文士及聽聞是內侍前來,連忙出門迎接。

等內史到了段志玄那裏,卻遇到了尷尬,他不僅沒有見到段志玄,段志玄的手下甚至沒有給他開門。《舊唐書》曰:

志玄閉門不納,曰:“軍門不可夜開。”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辨真僞。”竟停使者至曉。

段志玄不給開門的原因很簡單,按照軍令,“軍門不可夜開”。內史說:“我有皇帝的手令!”段志玄說:“現在黑燈半夜,無法辨別手令的真僞,你等天明再說吧。”就這樣,內侍在肅章門等到了天亮,才見到段志玄。

開唐四老將的段志玄一生經歷過什麼?被稱爲唐朝周亞夫 第3張

等長孫皇后在昭陵下葬完畢後,李世民向內侍瞭解了詳細情況,聽聞段志玄直接把持皇帝手令的內侍拒之門外,李世民讚歎曰:段將軍治軍有術,乃朕之周亞夫也。

段志玄是不可多得的良將,然而,天不假年,貞觀十六年,45歲的段志玄去世,臨終前,李世民親自前去探望,答應給段志玄的兒子封官,但段志玄卻懇請把這些賞賜給自己的弟弟,讓李世民非常感動。次年,李世民在凌煙閣設立二十四功臣像,段志玄被李世民放在了第十位,位列柴紹、張亮、侯君集、程咬金之前。

唐朝文學家呂溫曾評價段志玄:建旄北伐,細柳宵屯。風謐霜凝,嚴扃達晨。天子之使,駐車軍門。安衆秉威,此真將軍。

這裏的“細柳宵屯”也是把段志玄比作周亞夫,段志玄的名氣雖然不如周亞夫,但有多人把他和周亞夫相比,足以說明他治軍之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