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處在風雨飄搖的大明,爲什麼能打敗當時的荷蘭呢?

處在風雨飄搖的大明,爲什麼能打敗當時的荷蘭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世紀初的世界,是荷蘭人的世界。

剛剛從西班牙手中獲得獨立的荷蘭,快速成長爲一個航海和貿易強國。他們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船舶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船舶數目的總和,於是,荷蘭獲得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海上馬車伕。

在堅船利炮的護衛下,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將生意做到全世界。遙遠而神祕的中國,自然成爲荷蘭的目標。

於是,1624年,荷蘭船隊來到中國東南沿海,並佔據了澎湖作爲據點。雖然他們很快就被明朝軍隊趕到臺灣,但一直停留於在中國東南沿海,尋找時機。

處在風雨飄搖的大明,爲什麼能打敗當時的荷蘭呢?

荷蘭人的野心很大,他們不單單是想與中國開展貿易,還要壟斷中國的所有對外貿易,禁止西班牙人、葡萄人介入。如果中國接受荷蘭人的要求,那麼就不能直接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這對於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明王朝來說,絕對是不能接受的。

做不成生意,那就打仗!1633年7月,一支荷蘭艦隊從臺灣出發,侵擾廣東、福建沿海一帶。荷蘭人決定以海上掠劫的方式,逼迫中國方面答應他們的要求,“對中國福建沿海進行掠劫活動逼使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並在掠劫途中儘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

荷蘭人勢在必得,爲此他們帶來了11艘戰艦,還有50艘海盜劉香的50艘海盜船。

1633年,是崇禎六年。這一年,年輕的崇禎帝面臨着一系列內憂外困。

內憂是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如星火燎原一般,勢頭越來越猛。外困是遼東後金政權,一再打敗明朝軍隊,已經成爲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脅。

那麼,對於荷蘭人的挑釁,要不要應戰呢?

朝廷裏有兩種聲音

一種認爲應該堅決應戰。前車之鑑,歷歷在目。當年,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肆虐幾十年,好不容易纔撲滅。如果不對荷蘭人進行嚴懲,恐怕又將釀成新的禍害。

一種認爲在面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沒必要打仗。畢竟,荷蘭人的目的是爲了做生意,不妨答應他們的要求。

經過反覆權衡,崇禎帝決定,應戰荷蘭。正因爲時局艱難,他才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人心、凝聚力量。

處在風雨飄搖的大明,爲什麼能打敗當時的荷蘭呢? 第2張

左僉都御史、福建巡撫鄒維璉,成爲中國方面的總負責人。此前,鄒維璉已在福建沿海悉心經營三年,整頓軍隊,鞏固海防,鼓舞士氣,積極備戰。鄒維璉還調動了已經投順朝廷的海盜鄭芝龍,全力對戰荷蘭艦隊。

1633年10月19日,荷蘭和明朝艦隊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集結完畢。3天后的10月22日,料羅灣大戰終於爆發。

荷蘭人雖然只有19艘軍艦,可都配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紅夷大炮,這種大炮射程遠,最遠可以打到10裏之外;而中國軍隊自造的鐵火銃最遠只能打到3裏。這就意味着,在海戰時中國軍隊可能面臨着“你打得到我,我打不到你”的尷尬結局。

不過,明朝艦船雖然沒有射程較遠的大炮,但具有數量多、體型小、速度快的特點,便使用了荷蘭人從沒見過的一種戰術“火攻”。戰鬥打響後,明朝軍隊使用了100多艘小型船隻,攜帶各種硫磺硝石和乾草等物,點燃後衝向荷蘭艦隊。明朝50艘主力艦船緊隨其後,當荷蘭艦船進入射程後,立即開炮。

一時間海上水柱四起,炮聲震天。在經過一番激戰後,荷蘭艦隊被擊沉兩艘艦船,被迫撤退。

明朝軍隊,取得了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明史》記載,此戰明朝軍隊“焚其鉅艦,俘其醜類,爲海上數十年所未有”,打得荷蘭人好幾年不敢進犯,“不敢窺內地者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