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在午門攝政,羣臣彈劾宦官王振誤國之罪,王振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厲聲呵斥羣臣,王竑上前一把揪住馬順頭髮:“若曹奸黨,罪當誅,今尚敢爾!”邊罵邊撕咬馬順臉面,憤怒的大臣一看這場面,機不可失,一擁而上,當場將馬順打死。

殿前羣毆,大明開國以來頭一次,王竑解萬民之恨,名震天下。

王竑其實是個讀書人,當時是進士,文官序列,王竑開掛的人生要從“高考”講起,那是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王竑祖籍湖廣江夏,先祖自元朝開始就是軍戶,也就是說,他們家的成年男子世世代代都必須從軍,未經朝廷批准,永遠都不得脫離軍籍。王竑的這位祖上並非普通士卒,曾統領湖廣水軍,是貨真價實的朝廷命官。到祖父王貴時,率領部衆投奔了剛剛揭竿而起的朱元璋,成爲大明王朝開創者的嫡系。明朝立國之後,王貴一家本應飛黃騰達,卻因一次很大的過失遭到“斷崖式降級”,從水師高級將領被髮配到了當時被視爲邊陲極地的河州衛充軍戶。

河州就是現在的甘肅臨夏,來自東南地區的軍戶子弟們只能寄希望於“知識改變命運”。他們建立私塾傳授學問,希望後代通過科舉之路離開這裏。

永樂十一年(1413)出生的王竑睜開眼不久,便看到了圍繞着自己的一雙雙希冀眼神。本着科考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精神,王竑在啓蒙階段已經開始熟悉科舉相關知識。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第2張

拿到科舉考試“准考證”

王竑最初的啓蒙教育來自於博學的父親王佐,隨後有了第一位老師——祖籍蘇州的周潘。周潘潛心研究經史,在醫學方面造詣頗深,是同屬河州謫戍軍戶的“圈內人”。打下了堅實的明朝南方教育體系的基礎後,王竑結束了“升級”的第一個階段,便要準備“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的學校教育,並且迎來了他科舉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試——童生試(又稱童試),來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

童生試分爲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主持,考試內容多出自“四書五經”。王竑的這三場考試都在河州,也就意味着他考完試當天便可回家吃飯。

在北方冰雪尚未開化的二月,王竑邀請了幾位擔保人一起前往縣府報名,擔保人中必須有一名秀才,還得付上一些擔保費。考試報名表上需要填寫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履歷等內容,在籍貫一欄,他並沒有如同其他人一樣寫上河州衛軍籍,而是家鄉湖廣江夏。到了考試當天,王竑首先要在考場外驗明正身。

明朝當然不會有貼有照片的准考證、身份證之類的證件,他的身份證明便是秀才擔保人。當衙役唸到“王竑”,秀才便要走上前去說:“這娃子是我擔保的!”然後衙役纔會放他入場。理論上來說,如果擔保人作假,就會存在考生冒名頂替的情況,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且不說考場外的旁人基本上認識王竑本人,擔保人秀才也是本縣的知名人士,一旦被發現被擔保人使了“調包計”,不僅王竑的科舉之夢會泡湯,就連秀才也跟着一起遭殃。

有着家學淵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的王竑,童生試自然是手到擒來,順利解鎖科舉生涯新“地圖”,進入了明朝科舉的主線任務三級考試。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第3張

王竑中舉

正統三年(1438),明朝鄉試開科。25歲的王竑拜別父母,離開河州前往西安府參加鄉試。

作爲國家規定的科舉考試,鄉試採取嚴格的貢院考試製度。在考試之前,王竑先要到考場登錄考生信息,並且還需要一張“證件照”。這個“證件照”當然不是拍照,也不可能有畫師一個一個挨着畫像,且不說畫得像不像本人,參加會試的考生衆多,豈不是要把畫師活活累死。所以,工作人員是拿出一本面貌冊,在上面用文字記錄考生面部特徵。到了八月初九考試當天,王竑和其他河州考生在儒學訓導的帶領下來到陝西貢院門口,負責檢查的官員憑着面貌冊的記錄與真人覈對,這就生出來不少事端。

王竑經衙役確認身份後,便要進門接受第二道更爲嚴格的檢查。負責檢查的工作人員均是軍人出身,根本顧不得考生全是功名在身,或是家世顯赫,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摸索了個遍,一個個打扮得風流倜儻、溫文爾雅的文藝青年,帽子、衣服、鞋子被扒得是乾乾淨淨,光溜溜地只剩下一條大褲衩,披頭散髮、衣衫不整,活脫脫一副落魄才子模樣。

王竑一邊苦笑地看看自己的窮酸樣,一邊草草整理儀容,然後拿着考場考舍序號,匆忙尋找自己的考舍。

鄉試總共三場,分別在初九、初十二和初十五。三場考試內容各有不同,但均是以“四書五經”來命題,採用八股文的文體考試形式。考試正式開始後,陝西貢院的大門就被緊鎖住了,直到考試結束才能打開。所有考生和考官在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睡,都得在貢院裏面解決,所以必須提前準備好考試期間所用的所有物品。

經過連日冥思苦寫,王竑順利完成試題,最終從“生員”升級爲“舉人”。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第4張

進京趕考

取得舉人的身份後,王竑便獲得了參加科舉第二級考試會試的“准考證”。鄉試結束後,王竑收拾好行裝,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

從西安府出發,沿着渭河向東過潼關進入河南,然後沿黃河南的驛道經洛陽抵達開封,再一路向北渡過黃河,過淇門(浚縣),經邯鄲、涿州,抵達大明王朝的京城。一路上跋山涉水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也只有同王竑一樣的科舉士子纔會忍受思鄉之苦,不辭辛勞、千里驅馳。

會試是明政府中央級別的考試,王竑的考試地點是北京貢院。與王竑同場競技的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考生,還有不少在國子監學習的鄰邦朝鮮、日本、琉球、暹羅等國的士子。

會試同樣採用嚴格的貢院制度,同鄉試的流程一樣。考場內也極爲嚴格,專門負責考務的官員除了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八人、提調官一人外,還有其他的場官多人,各司其職。按照規定,王竑在試卷首部寫上了爺爺、父親和自己祖孫三代的姓名、籍貫、年齡以及研習的經典,並且加蓋了所司印記。整個考試過程波瀾不驚,他順利拿下了“會魁”,稱謂也升級爲“貢士”,也有了參加科舉第三級考試,也就是最後的總決賽殿試。

大明王竑,一個考生升級通關的彪悍人生路 第5張

開啓彪悍的人生

會試結束一個月後,王竑便要參加激動人心的殿試了。殿試是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也稱爲 “御試”“廷試”“廷對”。三月朔日一早,由朝廷派出的馬車將他從住所接至紫禁城內。殿試一天結束,只有一場,由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出題策問,王竑答完題後,試卷由翰林院中的翰林學士、朝廷大臣及文學侍從之臣組成的讀卷官共同閱讀,給出成績後預先擬定好名次,然後進呈皇帝。明英宗欽定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並授予進士及第。王竑位居二甲三十名,授予進士出身,稱謂定格於“進士”。三甲人數最多,授予同進士出身。殿試結束後,王竑和其他二甲、三甲進士還可以考選庶吉士,成爲翰林官員。對於王竑而言,這可能是他考試中少有的失敗,只擔任了戶科給事中。但這點失敗算不得什麼,因爲它已經不是科舉考試了。

成爲進士的王竑,終於通過科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開啓了一段極其剛猛豪勇的人生——正統十四年的殿前羣毆。

這個血腥場面嚇得朱祁鈺起身入內,王竑緊跟其後,要求處理王振黨羽宦官毛貴和王長隨,兩宦官被朱祁鈺派人拉出來,立即被活活打死。這一暴力事件,立即讓王竑名震天下。

在除去奸邪之後,王竑受命守禦京城, 擢升右僉都御史,統領毛福壽、高禮的軍隊。在北京保衛戰的彰義門之戰中,形勢一度危急,瓦剌軍攀城而上,北京居民紛紛跑上城牆投擲磚石,關鍵時刻,正是王竑率領援兵趕到,擊退了瓦剌。也先率兵退走後,王竑又負責鎮守居庸關。

此後,王竑總督漕運,成爲歷史上第一位漕運總督,他還兼着淮安、揚州、廬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撫,併兼理兩淮鹽稅,可謂位高權重。在大災之年,王竑還是一貫的強硬作風,威逼不願開倉放糧的管庫宦官:“一旦饑民有變,我就先殺你,然後自請死罪。”面對這名手上沾血的文官,宦官只得乖乖服軟。這次賑災,保全了180萬人的性命,百姓中流傳着“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撫”的民謠,王竑去世後,還有人立祠祭之。

成化初年,王竑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致仕,從此他回到家鄉河州,歸隱山林,深居簡出20年,弘治元年(1488)十二月去世,終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