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讓天下的他爲何能贏得司馬遷的讚譽?

三讓天下的他爲何能贏得司馬遷的讚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伯乃勾吳國之始君王、吳文化之始祖。

司馬遷借用孔子的話贊曰:“太伯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爲何稱頌太伯爲“至德”?

太伯三讓天下!

三讓天下的他爲何能贏得司馬遷的讚譽?

網絡配圖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爲王季,而昌爲文王。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爲吳太伯。”

譯文

太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太王。王位應傳嫡長子,太伯爲嫡長子,故太伯是當仁不讓的繼位人。但是太伯看到父親特別喜歡三弟季歷,且有意傳位於他,而三弟本人也確實賢能。爲了成全父親的心願,太伯決定主動讓位。

父親病重,太伯帶着二弟仲雍假借採藥之名,遠走荊蠻(後爲吳國)。父亡,爲讓三弟順利繼位,作爲長子的太伯拒不回去發喪。爲表讓賢決心,他進而文身斷髮,以示決絕之意,以此大不孝的行爲來完成對父親的孝道。

太伯讓位舉動感動了當地百姓,大家紛紛投靠跟隨。太伯自號“勾吳”,故後來周天子爲嘉獎太伯義舉封他爲吳王,吳國自此始。

太伯讓位爲何只做不說

按常理,太伯可以直接跟父王說,自己無意王位,請父王傳位於三弟。但他爲何只做不說呢?

1.不好明說

父親沒有直接表示想要傳位給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更沒有表示要把王位傳給太伯,太伯不好明說。

2.不必明說

中國人相信做而不是說,別人不會輕易相信太伯說的話,因此太伯選擇只做不說。

三讓天下的他爲何能贏得司馬遷的讚譽? 第2張

網絡配圖

3.決心已定,用行動證明

做成這件事比說一百句來得更實在,太伯是真心想讓位,所以選擇做而不說。

爲何一直只做不說

太伯的做法很決絕,不惜背上不孝罪名,這在尊崇孝道的古代是非常嚴重的譭譽,那他爲什麼要用反覆、堅持不懈的行動給自己“抹黑”,而不點到即止呢?

1.要別人相信你,持續用行動說話

太伯是想用持續不斷的行動告訴天下他的選擇。推而廣之,企業的願景,僅通過一次運動就想深入人心是不可能的。企業家需要持續用行動證明自己的信念,才能感染激勵員工、客戶和合作夥伴。

2.做任何一件事,只有持續才能成功

太伯“三讓天下”一次比一次堅定決絕,最終成全了父親的心願。這樣一個義舉、這樣一樁美事,只能如此“曲求”,可見任何事想要成功並不容易。

真心要做才能成功

三讓天下的他爲何能贏得司馬遷的讚譽? 第3張

網絡配圖

歷代君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奪得江山當上皇帝,但比這更難的是,面對到手的皇位而毫不動心。人最大的困難是克服自己的貪慾。太伯恰恰做到了這點。能夠推動他做到這點的是他的初心:他是真心讓賢。

有趣的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十九代之後吳的後人諸樊再次面臨同樣的問題,他的父親想立弟弟季札,而嫡長子是諸樊,儘管知道先王太伯讓賢的故事,諸樊卻有“讓”言無“讓”行,讓位不成。

雖然後來他爲了成全自己的美名,要求自他始,王位必須要傳給弟弟,讓未得王位的季札有機會登上寶座,但因“讓”心不純、“讓”心不誠,依然未成功。此舉也爲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無可挽回的禍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