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還原真實潘美:楊業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點

還原真實潘美:楊業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潘美字“仲詢”,名“人”,是宋太祖、宋太宗時的兩朝元老。北宋開國初期的重要征戰,除西蜀之戰外,都有潘美的智慧與血汗。其威名在平嶺南、定江南、徵太原、鎮北門等一系列急難險重任務中表露無遺。

  史書記載,潘美長相俊美倜儻,很有才幹和志向。他成長於五代十國的後漢,在時局動盪之際,他不甘於平凡與平庸,曾對一個叫王密的老鄉吐露過自己的內心想法。他認爲亂臣當道導致國家混亂,後漢滅亡爲時不遠,生於改朝換代之時,大丈夫就當立功名、取富貴,若碌碌無爲終其一生,令人蒙羞,也必將留下很多遺憾。

還原真實潘美:楊業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點

網絡配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潘美結識了後來稱帝的周世宗。周世宗當時爲開封府尹,潘美在其手下聽差。周世宗即位後,潘美當上了供奉官,這是一個從九品的官職,級別不高,相當於現今的連排級幹部。級別雖低,卻爲潘美提供了展示才幹的機會和舞臺。在高平之戰中,他顯示了不凡的軍事才能,被破格提拔爲從七品的西上閣門副使,一躍成爲中級軍官。後來潘美被派往陝州,出任監軍,因爲完成任務出色,又被提升爲從五品的引進使。按宋時官制,從五品就已經是高級軍官了。在長年征戰中,他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周世宗準備向隴、蜀進軍的時候,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命令他屯兵永興,穩定西部邊事。

  潘美在後周時與趙匡胤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趙匡胤對他很是信任,經常委以重任。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受禪之後,爲了將稱帝立國之事詔告天下,首選潘美前去向執政通報。所謂執政,指的是主持政務的人,一般來說,副宰相“參知政事”與樞密院管軍事的首腦稱爲“執政”,宰相和執政合稱爲“宰執”。當時的陝西主帥袁彥,兇悍能幹,擁有重兵,是宋太祖的心頭之患。爲防發生意外變故,宋太祖派潘美監其軍相機行事。潘美單騎進見袁彥,向袁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太祖即位是天命所歸,才智之士應該認清形勢,順應天命,共保明主。袁彥爲之所動,主動向太祖朝拜。

  太祖對此非常滿意,大力稱讚潘美。用今天的時尚語言來說,宋太祖盛讚他不殺袁彥而使之來歸,是創造性地完成了肩負的任務,非常符合自己的意願。英俊的潘美單騎收驍雄,其智勇可見非同一般。這很像楊家將故事中楊六郎獨闖山寨收服嶽勝的故事,楊六郎的英雄形象也有潘美的縮影在裏面吧。只不過楊六郎的故事是虛構,潘美的事蹟是史實。《三國演義》爲了塑造英雄形象經常移花接木,楊家將故事顯然也精於此道。

  宋太祖稱帝后,急於平定天下,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潘美在軍中所立戰功舉不勝舉,職務也一路飆升。南方基本平定之後,宋朝統一的目標指向北方。潘美被任命爲宣徽北院使。太平興國初(976年)改任南院使。978年,加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是個很複雜也很有趣的官名。“開府”意爲“建公府”,可以自選僚屬,這是一種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儀同三司”的意思是雖然不屬三司之列,但卻享受同樣的待遇。按今天的邏輯,即爲超編制享受待遇,是非同一般的賞賜。“三司”又稱“三公”,指的是司徒、司寇、司空,因這三種官名都有“司”,故稱三司。“開府儀同三司”在明時被廢,不復存在。)此時的潘美位高權重,已是宋朝的頂級大將了。接下來發生的戰事開始與楊業有關,潘美也因此揹負了一世罵名。979年,北宋進攻太原,潘美爲北路都招討,當時楊業爲太原主將。十年之前,宋軍曾攻打過太原,但無功而返。此次出戰,潘美分兵進擊一舉拿下了幷州,繼而進逼范陽。

  《宋史》記載,宋軍在太原之戰中以少擊衆,楊業兵敗後躲在壕溝裏,靠城上垂下的繩索逃生,十分狼狽。此戰勝利後,潘美知幽州行府事。班師回朝以後,又被任命爲三交都部署,屯兵守衛邊防。也就是在這一戰,宋軍收服了楊業。後來楊業被任命爲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成爲潘美的部屬。

還原真實潘美:楊業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點 第2張

網絡配圖

  北漢既已拿下,宋軍的下一個目標瞄上了遼國。但因爲倉促出戰,宋軍大敗,不得已轉爲守勢。三交西北三百里處有一個叫固軍的地方,地勢非常險要,是防禦遼國的咽喉重地。潘美經過周密計劃,派兵奇襲得手。宋軍以固軍爲屏障,積糧屯兵加強防務,北部邊防從此比較平靜。

  有一次潘美到代州巡查,遇到了上萬遼兵的突然襲擊,潘美臨危不懼,當衆折箭而誓,率領宋軍奮起反擊,大獲全勝。他由此被封爲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又改封忠武軍節度,加封韓國公。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分三路北伐,展開了第二次徵遼大戰。遼與南方諸國不同,軍力更強,宋軍不能取勝。楊業戰死在沙場,由此引發了一場兵敗責任之爭。楊業之死到底是誰的過錯?

  在有關潘美的記載裏也提到了此次北伐失利,不過只是作爲其衆多戰事中的一件而已。即便是敗仗,也記錄了他在此次征戰中,率領西路軍攻克了寰、朔、雲、應等州。對於敗因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詔內徙其民。會遼兵奄至,戰於陳家谷口,不利,驍將楊業死之。”

  其實,對於三位當事人王、劉、潘所犯的錯誤,宋太宗在詔書中講得非常明白。《宋史》對楊業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其冤情是這樣描述的:

  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羣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

  給潘美的定性是:

  俾總援兵,經塗非賒,精甲甚衆,不能申明斥堠,謹設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驍將。據其顯咎,合正刑書。

  這段記述可謂一針見血。陳家谷口一役,在楊業需要救援之時,潘美統領的大軍,相隔並非遙遠,兵員裝備又很充足,但他沒有做出正確的判斷,更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導致“陷此生民,失吾驍將”的悲劇發生。潘美的錯誤很明顯,應該依法受到處罰。

  詔書對王侁、劉文裕的評判最爲嚴厲:

  昨出師徒,俾其監護,固合明宣紀律,動協機宜。而乃墮撓軍謀,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違衆任情,彼前我卻,失吾驍將,陷此生民。合塞羣情,抵於嚴憲。

  王侁和劉文裕被委以監軍的重任,他們理應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督促部隊嚴守紀律,鼓舞激勵官兵士氣,但是他們卻越權越位,干涉阻撓軍事謀劃,羞辱逼迫軍事將領,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戰鬥打響之後,讓楊業衝鋒在前,自己先行退卻,所作所爲堪稱“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

  應該說,宋太宗對此事的認定和評判是客觀公正的,王侁是這次兵敗的禍首。有人分析認爲,王侁有通敵的嫌疑,理由是,在此戰之前的太平興國初年(975年),契丹來使多爲王侁接待,一年中往來數次,王侁返奏皇上所言多爲好話。

  這種觀點很可能影響了宋太宗,一年以後,潘美又重新受到重用,劉文裕也被召回京都,“上知業之陷由,召文裕還”,只有王侁維持原判。從此,王侁是陷害楊業的主犯成爲官方的基調,國史、實錄無不受此影響。

  不管基本事實如何,有關楊業之死和他與楊業的關係成了潘美一生最大的污點,這一污點後來被不斷放大與演繹,潘美的形象離真實越來越遠。此一役,潘美受到了處罰,有人說被降了三級,其實並不準確,他只是被削去了三個官職,因爲他本身就身兼數職,這種處罰不能說輕也不能說重。第二年之後,潘美又開始逐步受重用,一度升爲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幾個月後潘美去世,享年67歲。死後贈中書令,封號爲武惠。鹹平二年,配饗太宗廟庭。這是非常高的禮遇,死後能進太宗廟廷比現在進八寶山還難。

還原真實潘美:楊業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點 第3張

網絡配圖

  潘美的一生算得上善始善終,因果圓滿。史書上記載,他身爲朝廷重臣,對自己的子女要求極爲嚴格。潘美共有五子一女,潘惟德官至宮苑使,潘惟固爲西上閣門使,惟正爲西京作坊使,惟清爲崇儀使,惟熙娶秦王女,當上了平州刺史。

  小說戲曲經常痛斥潘人美倚仗自己是皇帝的老丈人而爲非作歹,這絕對是冤枉了他。歷史上的潘美確實是國丈,潘美既是英俊美男,估計女兒也是有姿色的。只不過,他是宋真宗的國丈而非宋太宗的國丈。故事傳說將他編排爲宋太宗的岳父,實在是有移花接木之嫌。

  潘美的女兒,確實嫁給了韓王恆,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不過,潘小姐嫁給真宗的時候,他連太子都不是,而且正癡迷於花鼓女劉氏。潘小姐在真宗還沒被立爲太子之前就去世了,只活到22歲,她的婚姻一定是不夠幸福的,因爲丈夫寵愛的是別人。

  所謂的章懷皇后只是鹹平年間的追封,那時潘美也已去世了十幾年。所以,稱潘美仗着女兒有幾分姿色就如何如何,實在是無關歷史的自說自話。文藝上的演繹與誇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民衆情緒,人們在論及潘美時,往往被傳說驅動,看不到歷史上真正的潘美。潘美還有一個從子叫惟吉,官至天雄軍駐泊都監。他雖然有潘美這個靠山,但爲人處事禮法有度,自我要求比較嚴格,宋人對他評價很高,稱其“勤敏”。

  戲曲故事中所謂的潘家人不學無術、違法亂紀都是沒影的事,他的子女中並無潘龍、潘虎等人,至於劉蘭芳評書所說的楊七郎力劈潘豹,潘美身爲國丈還裏通外國,實在是有悖常理,完全是子虛烏有。由於塑造英雄的需要,潘美的故事不斷向負面演繹。在很多事上,潘美背黑鍋了,被妖魔化了。真實的潘美與賣國奸臣的形象大相徑庭,相反,他一生對北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些人,尤其是太原人痛恨潘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故事雖然扭曲了潘美的形象,但可能也是另有原因。